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广州软件产业社会网络与竞争关系复杂网络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州软件产业的问卷调查,建立了61个公司的CEO自我中心社会网络、2个公司的衍生网络以及578个公司的基于产品的竞争关系网络模型,并分别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发现了广州软件产业CEO自我中心社会网络具有较强的封闭性,竞争关系复杂网络具有幂律分布、小世界性等特点,以及该产业的公司衍生网络与竞争关系复杂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组织知识系统的知识超网络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网络模型研究知识系统,是当前知识管理研究者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之一.现有的单一要素模式的知识网络不能反映组织知识系统的复杂构成和整体结构.采用超网络的思想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组织知识系统的知识超网络模型.该模型由三种节点、六种边构成,可用于表示组织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人、存储载体等三类要素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可反映组织知识系统的复杂构成及结构形态.文中对模型的应用做了初步探讨,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表示、知识结构分析、知识定位搜索、分析组织知识管理活动等.该模型为组织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出发,将R&D网络的演化视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进行研究。从宏观阶段划分、微观企业行为规则和网络特征统计量3个维度构建R&D网络自组织演化的分析框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建立R&D网络自组织演化的理论模型,运用数值仿真方法揭示其演化规律以及知识溢出效率对网络特征统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D网络的自组织演化过程最终可达到稳定状态,企业具有择优连接的意识,使网络呈现出无标度和集聚特征,知识溢出效率对网络规模、网络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这为政府正确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诺基亚的R&D网络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模型与实际网络基本吻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复杂产品协同制造网络是一个由多个供应商主体组成的具有交互关系的复杂网络。协同制造网络中的每个供应商在自身运作模式的基础上与其他企业协同,进行资源、信息和技术的交互,从而共同完成复杂产品的制造。本文依据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了复杂产品各级供应商主体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业务关系,构建了复杂产品协同制造网络。  相似文献   

5.
王梅  王文平 《管理学报》2012,(4):570-577
依据创新能力对集群升级内涵进行了诠释。根据知识和社会关系水平将集群升级转化为由社会网络、显性知识网络和隐性知识网络互动的超网络。运用变分不等式理论和最优化问题的关系,求得网络的洽合流和超网络的均衡状态。探究了集群规模、数量等变动所导致的网络中流和超网络均衡状态的变化,直至最终实现集群升级。最后结合案例分析网络互动的现实意义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网络组织的复杂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洪军  柯涛 《中国管理科学》2004,12(Z1):157-161
网络组织是企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它呈现出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本文在介绍复杂适应系统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网络组织的复杂适应性,提出用基于Agent的建模仿真方法研究网络组织的思路,并构造了基于客户Agent与供应商Agent的简单仿真模型,希望探索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以丰富和深化网络组织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整合目前COPS知识网络研究成果,构建基于主体(组织)、客体(知识)、载体(产品)的COPS知识超网络,基于逻辑自洽的网络交互机制和DNA元矩阵分析方法,在解构超网络的动态运行中挖掘出16项知识管理任务;并从宏观软环境等3个维度,梳理了知识管理的相关影响因素。最后,强调COPS知识管理研究要注重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具有无标度特性的港航系统网络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炜  邓贵仕  武佩剑 《管理学报》2008,5(3):381-384,417
在对复杂网络的形成、特性和代表性研究成果简要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航运网络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国际航运网络表现出的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对其存在的一些个性进行了分析。将港口产业与港航服务企业等效为产品网络中的主导产品与其互补产品,将航运企业等效为消费者,通过对产品网络中网络效应的分析,以及对消费者两阶段预算分配过程的研究,对港航系统产品网络中网络效应特性的内生机理进行了探讨,指出某些特定领域内复杂网络统计特征源于产品系统的网络收益对产品效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基于语言信息的交互式群体评价方法大多仅适用于中小规模群体的情况,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复杂网络和语言信息的交互式大规模群体评价方法。首先,将评价者视为网络节点,并依据节点之间的距离构建复杂网络;其次,设计节点紧密度和子群紧密度,并确定节点权重和子群权重;再次,定义群体稳定性指标和群体满意度指标,并以此来判断交互终止和确定阶段权重;最后,在节点密度算子和节点加权算子的基础上,分别对单轮群体意见和多轮评价结果进行集结。文末通过一个实际例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集结交互式大规模群体评价意见,且其结果的满意度亦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中外科研合作网络对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对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网络进行了对比研究.首先,进行了统计实证研究,证明国内和国际科研合作网络都是无标度网络;其次,对科研合作网络的各种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平均每位作者论文数、平均每篇论文合作人数和平均每位作者合作人数等指标上国内外网络基本相似,具有相同的学科特点.而在最大连通集团、社团结构和度相关性指标上国内外网络明显不同,说明国内外合作模式有较大差别.国内的合作群体相对分散,倾向于按地域或相同师承的合作,缺少强强联手,国内合作规模和合作程度与国际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络和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应用给金融市场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金融市场呈现复杂多变、交叉融合的特征,传统的金融市场和监管理论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和风险管理需要。本文从金融网络视角,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引入信用惩罚函数和操作风险函数,考虑到加强社交网络关系可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建立了由资金供给者、互联网金融中介、传统金融中介、资金需求者四种类型金融参与组成的、集成资金流动网络和社交关系网络的金融市场超网络模型,进行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分析,建立包括净收益最大化、社交网络关系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目标的多目标决策模型;运用变分不等式将约束条件放松为单边约束,研究包括上述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最后通过算例的MATLAB仿真验证模型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与否社交网络关系水平,金融市场的均衡状态不同;社交网络关系水平对互联网金融中介和传统金融中介具有影响作用;为提高市场稳定性和有效性,降低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中介需要合作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朱莉  曹杰 《中国管理科学》2012,20(6):141-148
针对应急网络中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的各主体、以及灾害风险演变与应急资源调配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以资源调配量和灾害风险度为网络流、包含"出救点、分发中心、受灾点"的三层超网络结构,并将其转化成等价结构进行定量建模。通过分析模型的应急优化目标和对受灾点的资源救助行为,利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推导出模型最优求解定理。设计算例进行数值求解和仿真分析,说明了各应急主体(间)的能力限制、各应急主体(间)的灾害风险度等关键参数对资源调配决策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网络舆论的监测与管理,事关网络社会安全,体现管理者的社会管理能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因此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建立社交子网、环境子网、心理子网和观点子网构成的舆论超网络模型来刻画网络舆论特征,使用超链路预测方法为引导对象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提出领袖引导模型对舆论超网络进行干预与引导,并进行模型仿真以探讨该模型的影响机制及模型参数变化对引导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领袖引导模型进行舆论引导与干预,不仅可以量化引导策略,更可以通过超网络内各元素的变化及连动机制,得到引导策略的作用与反馈规律,为引导网络舆论提供全新的定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一个由多个供应商、多个制造商和多个市场组成的三级供应链系统中产品的最优定价与产量决策问题。供应链系统中的各方通过一个碳交易中心组成一个碳交易市场。基于供应链子网及碳交易子网构建了一个超网络模型。假定供应商为高排放型,是碳交易市场上的买家,制造商为低排放型,是卖家,探讨了超网络中各决策者达到均衡时企业的最优产品定价及产量决策。基于n维实数空间,对变分不等式目标函数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及最优解的充要条件给予了详细的证明。基于修正投影算法通过数值例子对模型进行求解,对比分析了有、无碳交易两种情况下供应链各参与方及系统的整体绩效,得出了一些管理学上的见解及对政府政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is a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peer decision making units (DMUs). An important area of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devoted to applications wherein DMUs represent two-stage or network processes. One particular subset of such processes is those in which all the outputs from the first stage are the only inputs to the second stage. The current paper reviews these models and establishes relations among various approaches. We show that all the existing approaches can be categorized as using either Stackelberg (leader-follower), or cooperative game concepts. Future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邵鹏  胡平 《中国管理科学》2019,27(8):96-106
消费咨询网络是社会化商务环境中的一类特殊社交网络,商家借助消费咨询网络用户传播产品信息从而形成了社交广告。当网络中传播的社交广告传递高于产品品质的评价,或对竞争对手的产品做出低于真实产品品质的评价,称为虚假评价。基于连续观点和离散行为思想构建了产品采用模型,并在模型中设置了用户观点学习规则,即尚未购买产品的用户优先选择诚信指数较高的用户进行观点学习。借助计算实验方法研究了社交广告、观点学习轮次对观点演化和产品采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采用模型能够使得被虚假观点误导从而购买产品的用户比例降低;虚假观点识别机制可以有效识别出"低质高评"和"高质低评",并降低其导向性;观点学习轮次的增加可以提高虚假观点的识别效果。研究克服了现有产品扩散模型在不区分信息扩散与产品购买、不考虑信息真伪性、不考虑不同采用阶段等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统筹法”网络中经典概念的拓广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统筹法"网络中总时差、节点时差、自由时差、安全时差、干扰时差、工序最早开始时间、工序最迟结束时间等经典概念,分析了这些概念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其进行了拓广,从单纯的时间领域拓广到长度领域,从不考虑方向性的时差概念拓广到考虑方向性的时差概念,等等;此外,简略表述了这些经典概念在拓广后的应用,例如,根据概念拓广后体现出来的性质,给出等效化简赶工网络的简单方法,以及计算工序排序结果的简单公式,等等。  相似文献   

18.
The maximum clique problem is a classical problem in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that has a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graph-based data mining, social and bi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and a variety of other field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roblem when the edges fail independently with known probabilities. This leads to the maximum probabilistic clique problem, which is to find a subset of vertices of maximum cardinality that forms a clique with probability at least \(\theta \in [0,1]\) , which is a user-specified probability threshold. We show that the probabilistic clique property is hereditary and extend a well-known exact combinatorial algorithm for the maximum clique problem to a sampling-free exact algorithm for the maximum probabilistic clique problem.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lgorithm is benchmarked on a test-bed of DIMACS clique instances and on a randomly generated test-bed.  相似文献   

19.
The matching of individuals in teams is a key element in the functioning of an economy. The network of social ties can potentially transmit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abilities and reputations and also help mitigate matching frictions by facilitating interactions among “screened” individuals. We conjecture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two individuals forming a team falls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individuals in the network of existing social t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empirically test this conjecture. We examine the formation of coauthor relations among economists over a twenty‐year period. Our principal finding is that a new collaboration emerges faster among two researchers if they are “closer” in the existing coauthor network among economists. This proximity effect on collaboration is strong: Being at a network distance of 2 instead of 3, for instance, raises the probability of initiating a collaboration by 27%. (JEL: C78, D83, D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