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虚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一、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出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我校地处农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下面就我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浅见,共同行商榷. 一、创设数学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生活走进数学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把生活内容请进课堂,将知识的应用情况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一、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把生活内容请进课堂,将知识的应用情况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7.
刘道本 《科学咨询》2009,(12):55-55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数学知识当作完全客观的公式和定理来传授,把数学思维当作机械的技能来训练,从而逐渐远离生活实际而火去其本质上的价值与活力,达不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全面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的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而且还应当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生活化"体验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雷娟 《科学咨询》2008,(6):62-63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讲究严谨的逻辑,更需要探索和创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红梅 《经营管理者》2009,(20):309-309
数学习题,不仅是巩固与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教学中,不少教师常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题海战"的误区,以练促质,习题多而泛滥,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本人一直认为,数学学科要真正"减负",教师就要在提高习题的"品位"上狠下功夫。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必须自己动手设计和选择习题,提高习题质量,少而精,有目放矢。  相似文献   

11.
谭红梅 《科学咨询》2010,(14):109-110
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学校把一个班交给自己,家长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同学们的前途和命运就寄托在自己的肩上。这么重要和有意义的一项伟大工程,就要求班主任应胸怀理想、充满爱心,且富有创新精神地投入工作。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要想尽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具体做法。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就应该把数学教学生活化,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就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学校把一个班交给自己,家长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同学们的前途和命运就寄托在自己的肩上.这么重要和有意义的一项伟大工程,就要求班主任应胸怀理想,充满爱心,且富有创新精神地投入工作.  相似文献   

16.
既然选择当教师,就应当坚守自己初为人师之誓言,就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教育工作的倦怠情绪,把善待他人、发展自己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获取的最高层次的工作薪酬.同时,教师还要从爱国守法、热爱学生、与时俱进、为人师表等方面来修炼教师的专业道德,树立"细节决定成败,角度决定高度"的为师境界,去履行自己为师的工作职责.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中职学校常常传出学生因为芝麻小事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比如因抢"女朋友"杀死同学;因同学看了自己一眼就喊一帮人把同学打进医院;因"女朋友"和自己分手就跳楼等等。教师"教书育人",育人为先。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情绪管理。  相似文献   

18.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方面能够注意并挖掘情感效应,尽可能把学生的学习与成功,进步等愉快的心情联系起来,与数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联系起来,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能依据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经常动笔的习惯。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2010年11月,我们就如何"抓住年段特点,指导学生把习作内容写具体"做了校级课题研究,梳理出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再根据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把习作内容写具体的教学策略,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培养学生进行"再创造"。该文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再创造",从在现实中激发学习动机、在冲突中激发求知欲望、在愉悦中培养学习乐趣、在趣味中领略数学知识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充分运用一些教学实例进行论证。只有学生学会"再创造",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发挥,同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