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此帝国     
雍正的帝国情况不妙。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  相似文献   

2.
正康熙一朝开启了清代迭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康乾盛世",是清代从满洲贵族君主制向中原集权君主制过渡的时期,也是爱新觉罗家族尝试和确立在全国统治的历史阶段。然而,康熙帝这样的一位圣祖在晚年也犯了很多错误,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宠幸权臣使得党争日炽,失之过宽造成除恶不尽。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说:"康熙末年,宠臣明珠等擅权,政事渐紊。"(孟森等:《清代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近代学者黎东方在肯  相似文献   

3.
正刘统勋(公元1699—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祖籍山东诸城,是大名鼎鼎的刘墉的父亲,于康熙五十六年中举人,雍正二年中进士,时年26岁。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历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乾隆三十八年去世,享年75岁。在朝居官长达49年,世所罕见。逝后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回顾刘统勋的官场生涯及从政之路,对今人从政问道很有借鉴  相似文献   

4.
雍正皇帝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与清朝其他皇帝相比,雍正的一生可谓争议不断,因而直到现在,他都是影视剧最"偏爱"的皇帝之一. 雍正是"九王夺嫡"的胜者,在争夺皇位中的积淀以及年长(45岁)登基,使得他一即位便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执政者.  相似文献   

5.
“乾隆皇帝下江南”,几乎家喻户晓,然而他是个老寿星,未必妇孺皆知。在我国25史中的230多个皇帝中.乾隆是长寿之最,寿高89岁。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  相似文献   

6.
雍正的务实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康熙,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稳定边陲,为大一统的清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康熙在晚年,由于“太平盛世”而滋长了政宽事省的思想,这一时期他处理朝政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在朝野  相似文献   

7.
雍正皇帝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成功的改革家。康熙末年,国库亏空,官场买官鬻爵,贿赂成风,深谙吏治腐败的雍正决心大力改革。在这场极其艰难的斗争中,雍正敢于突破常规,革除弊端。他改变了“新皇帝即位大赦天下”的旧习俗,因时而变,在整顿吏治,清查亏空中提出许多新的解决办法,并创建了养廉制度,使得朝政立即畅通无阻,为乾隆朝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杰 《领导科学》2020,(7):89-92
年羹尧虽以武立功,但本身颇具才识,不到30岁便获康熙赏识提拔,成为封疆大吏。雍正继位之初,在清朝的统治集团中很孤立,年羹尧等人给予了雍正决定性的支持。雍正继位后对年羹尧怀有感激之情,印象极佳,视为恩人。胜利面前,年羹尧志得意满,本该不忘初心,竭力图报,善始善终,但他擅作威福、无人臣礼,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贪婪僭越、授人以柄,逐渐失去了敬畏之心,最终招来雍正的警觉,以致升职却败身。因此,领导干部要避免舍本逐末、心比天高、排除异己、集权僭越、虚名实祸、未跑先飞等不当行为。  相似文献   

9.
如今通俗读物的市场上,关于皇帝的书出了不算少,最出名的恐怕是二月河写的《康熙》、《雍正》和《乾隆》系列了。皇帝不算中国的土产,世界各国的历史上,几乎都有过。不过,像中国的皇帝这样历史之悠久、制度之完备,恐怕绝无仅有。前几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几乎人人都在谈皇帝,批皇权,然而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的皇  相似文献   

10.
正年羹尧(1679—1726),字亮功,号双峰,安徽人,清朝著名的军事将领,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为官期间,年羹尧因处事干练、政绩突出,深受康熙、雍正的器重。尤其在平定青海之后,年羹尧被雍正尊称为"恩人",受到特殊宠遇,可谓位极人臣。但他最后没有善终,被赐自尽,年仅47岁。如果把年羹尧的从政生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的话,那么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早期英年得志、中期一帆风顺、后期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12.
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西郊畅春园。老皇帝康熙撒手人寰,四阿哥胤禛在"九门紧闭"的肃杀氛围中夺得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父皇留下的烂摊子需要整饬,庙堂坊间的猜测需要澄清,而这一切,既离不开他的战略决策,更离不开官员们的具体落实。因此,管好官员成了雍正初政的关键步  相似文献   

13.
曹家的没落     
史景迁 《领导文萃》2014,(11):68-70
正康熙死于1722年12月,李煦几乎即刻就被撤去了"苏州织造"一职。这对曹家而言,是在新朝的不吉利的开端。无可否认,李煦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也没有辉煌的业绩,但他曾是康熙宠爱的人,他的去职确实意味着旧的秩序已经变了。雍正的一些对人对事的态度,对曹家大大不利。作为一个法家式的人物,他对于家奴严厉控制,常常对包衣表现出公开的轻蔑,他视包衣为卑下、不诚实、不听话的。他看轻织造职位的重要性,以为不过是"听得些流言再做传报而已",他觉得一个巡盐御  相似文献   

14.
冯佐哲 《领导文萃》2007,(10):133-136
乾隆帝弘历25岁登基,在清朝诸帝中不失为一个有政治抱负和有所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以乃祖康熙为榜样,并吸取了乃父雍正的一些统治经验,乾纲独断,事必躬亲。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相似文献   

15.
拜读了贵刊束学山《为何爱看帝王剧》(2002年第2期),憋不住要说几句早就想说的话。 束学山先生所举的有很高收视率的一连串封建宫廷剧,都是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这样的题材给人以新鲜感,不为人们所熟悉,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记得在香港时,亚洲  相似文献   

16.
芮韬 《领导文萃》2009,(24):83-87
康熙六年(1667)七月,也就是索尼逝世后的一个月,康熙正式亲政了,这本是一个了不得的大日子,但因为要证明鳌拜专权,又变得不足为重了。相反两年后擒鳌拜的那一年通常才被认为是康熙真正亲政的开始。真是这样吗?看来问题在于鳌拜是否专权了。  相似文献   

17.
《领导科学》2000,(9):42-43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精确地说是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间为清朝统治时期。这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在这268年间,自康熙(1661~1721)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  相似文献   

18.
刘军 《经营管理者》2013,(1X):375-375
<正>一、人与人的和谐思想1."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墨子深刻认识到混沌社会状况造成了人们畸形心理,长期的战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反目成仇。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意思是说,一切祸乱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不相爱"归根结底是一种单纯的"利己观",为解  相似文献   

19.
刘建明 《决策》2012,(4):84-85
雍正是清朝的第三代帝王,在他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主要应归功于他高超的用人艺术.雍正认为,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或者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如果用错了地方,也可能没有效益,耽误国事;相反如果是一个平庸的人或者一个小人,只要用对了地方,也可能有所作为,因此要"因才、因地、因事、因时来用人". 淘汰"木偶" 当官的若是不干事或干不了事,人品再好,也不过像个"木偶"摆设,起不到治世安民的作用,因此,雍正针对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看摊守业的庸懒官,总是毫不留情地将其淘汰出局.正因如此,在雍正时期,有德无才的督抚很难得到皇帝的重用与欣赏.  相似文献   

20.
雍正是一个严苛之君.他要么是雷霆震怒,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要么是天威莫测,一副深不见底的神形;要么是冰严如霜,一副谁欠了他三斗米不还的模样.总而言之,是一张"官脸".这是我们从电视剧或传说中了解到的雍正的"尊荣".但是,前几天看了雍正几则"朱批密折",却改变了我对雍正的印象,觉得他变得活生生像隔壁的邻居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