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代东北边疆自远古时代起就成为了中原政权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东北疆域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东北疆域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在中原政权与东北边疆诸族的共同开发和建设下形成并最终确立下来的。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天下观"、服事制理论、夷夏观是藩属体制形成的思想基础;秦汉统一王朝带来的"二元天下"结构是藩属体制得以确立的现实基础;册封朝贡并不能概括藩属体制的特点,而是藩属体制之下的具体政策;以历朝各代为核心的藩属体制只是中华大地之上众多藩属体系中的一个,藩属体系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是呈现多样化态势的;藩属体制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趋向,一是成为了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与中国发展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存在背离和重合现象.中国古代存在众多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可以称为古代国家,但只能代表各自的具体国家政权.而中国古代的"中国"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存在背离现象,但有时也用来指称政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国号"为代表的各个政权的自称,在古代"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下,这种"中国"自称与各个政权皆自称"中国"的统称仍然存在背离现象,只有在历史上中国处于统一的情况下"中国"与"国号"才会出现某种重合,这种重合经过元明时期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最终完成,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与"国号"才最后实现了统一.另一种情况是后来的政权在追述本朝历史或议论以前各个朝代时,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政权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的通称,这种通称虽然与一些"国号"也会出现某种背离,但基本上符合古代中国历史实际,并成为我们认识前代历史的一种准则,今天认识中国历史疆域也应该遵循这种准则.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5,(5)
<正>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历史疆域问题,人们存在着不同认识。有人主张"以当时各王朝的疆域为历代国土范围"1,有人主张"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来处理历史上的国土问题"2,有人主张以历史上的秦、两汉、隋、唐、元、明、清统一王朝的疆域为"确定历史上中国疆域范围的主要标志"3,有人主张以"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5.
庄鸿雁 《学术交流》2012,(9):158-161
萨满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崇信的原始宗教,几乎占据了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萨满文化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观念。起源于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鲜卑先民亦信奉萨满文化,但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此记述并不多,从最新的田野发现与考古学、文献学相结合的视角,对鲜卑先民的萨满文化崇拜进行探索,以追寻鲜卑先民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6.
《中华早期文明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是我院张碧波研究员的又一新作。全书共六章二十节。第一章考察了上吉伏羲女娲、颛顼、唐尧三个时期文化的产生以及文明特征等问题。伏羲女娲灵蛇崇拜显示了古老宇宙观的庞大结构,中华吉史从野蛮混沌向文明过渡的历史进程,以及神权与王权、天文与人文统一结合的中华文明早熟性特征。从对大汶口、红山文化的考古学与文献学考察,确定了颟顼王国的历史存在,确定了宗教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尚书·尧典》,天人同构的宇宙认知体系,王者、智者、巫者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王权禅让…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 ,基于中国多民族的历史特点与世界发展大潮 ,将中国历史上公羊学派进步的民族观与西方近代的民族、民族主义理论相融合 ,比较系统地探析和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看法 ,形成了竞争进化的民族观、多元结合的民族观、动态平等的民族观、文化交融的民族观。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贯穿着现代的变革意识和发展意识 ,表现了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他不仅将民族一词首先引入我国 ,较早地将西方关于民族、民族主义的界说引进思想界 ,而且将引进传播与创新相结合 ,赋予民族、民族主义更科学的理性精神 ,更具东方特色。针对民族危难加深的严峻现实 ,他率先提出合汉满蒙回苗藏组成一个大民族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近代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开山之作 ,对中国民族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其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从现代到晚清,从文学史到学术史、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其治学思路和方法不仅具有启发性,同时也反映了学术界的发展进程。追踪陈平原的学术道路可以发现,他的“越界”始终立足于“文学”这一基点,借助于文学的叙述、想象与表达来“触摸历史”。因此,与其说他是在跨越学科边界,不如说他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开拓“文学”的疆域。  相似文献   

9.
在日朝鲜人与中国朝鲜族同样是朝鲜民族的后裔,与中国朝鲜族协调统一的多重认同有所不同的是,在日朝鲜人的民族认同没有得到清晰的整理。要么是“日本人”,要么是“外国人”,使在日朝鲜人在处理国籍与民族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处于两难困境:加之朝鲜半岛的分裂使在日朝鲜人内部实际上也存在着“三八线”,更造成了他们选择国籍、归属于哪一方的心理混乱和痛苦,以至于内部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国家观、民族观以及归属的多元化,他们对朝鲜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日益淡薄。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舆地学孕育了历史地理学。舆地学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变异,长期以来是历史学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钥匙之一,它的成果往往仅被视为为历史研究提供一个空间舞台而已。  相似文献   

11.
汪高鑫 《求是学刊》2012,39(2):140-145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正史的创立时期.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这两部正史的民族史撰述,明显体现了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特点.从历史编纂而言,两书都重视将民族史撰述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整体来加以把握,肯定少数民族对维护大一统政治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大一统视野;从民族观念而言,两书的民族认同思想不尽相同,《史记》不斤斤于夷夏之别,肯定华夷各族同源共祖的思想尤为进步,而《汉书》的“异内外”和“德化四夷”的思想则较为正统,却都有助于人们对汉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相似文献   

12.
穆阿妮 《唐都学刊》2013,29(3):93-97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不断成熟与完善时期,随着毛泽东思想的不断完善,毛泽东的群众利益观也在不断深化,走向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群众理论和政策,使毛泽东群众利益观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利益观对于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利益观宝贵的理论资源与实践财富。  相似文献   

13.
高强 《唐都学刊》2002,18(2):42-46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及战后签约活动中 ,传统的“夷狄”观念对清政府的影响随处可见。在战争进程中 ,清政府对英国的战与和 ,实际上是古代中原中央王朝对周边“夷狄”对策的翻版 ;而战后所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用“羁縻”手法对英国等西方国家进行笼络 ,以达到它们不再侵扰中国海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李启华 《学术交流》2012,(6):122-127
任何一个民族的形成,必然要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俄罗斯族就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才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俄罗斯族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孕育期;二是19世纪末至俄国十月革命的快速成长期;三是俄国十月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徘徊期;四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和谐发展繁荣期。对各阶段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俄罗斯族形成的历史脉络,从而有利于在新时期发展我国民族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感,也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和扩大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15.
曹玮 《太平洋学报》2011,19(1):66-73
所谓搁置外交是指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进程中,对一些历史遗留的、在近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起来,留待时机成熟时再去解决的一种外交方法和策略。搁置外交策略不是缓兵之计,更不是对现实问题的逃避。它是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谋求矛盾的和解,谋求问题的解决,有着深刻的内涵。笔者认为,搁置外交不仅对中国在处理周边问题特别是涉及领土争端的问题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他国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城市社区建设主要包括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社区组织职能的科学界定 ,社区组织建设和职能履行的资金保障。我国城市化社区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正确处理城市社区与政府的关系、社区与市场 (企业 )的关系 ,建立健全自治的社区组织并明确其功能 ,获取充足的建设资金。我们应该借鉴外国及澳门地区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海"作为地理概念的产生与命名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历代政府对南海作为国家海洋领土长期占有与实际控制的事实,并在近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民国时期在维护国家海洋国土的斗争中,以"南海断续线"标注于我国地图,既是对"中国南海"传统海疆范畴的考订与昭示,也是遵守当时国际法前提下的主权宣誓,更是依托当时国际习惯法维权的具体手段。本文认为,"南海断续线"具有"中国传统海疆线"的法理地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应条款所规定的历史性权利要件,是不容否定的,这应作为我国与南海周边诸声索国就南海问题磋商与谈判的关键性法理支撑。  相似文献   

18.
马岭 《学习与探索》2006,(2):124-127
宪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中国宪法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在这方面我们目前的努力主要是吸收国外先进的成果,一时还难有创新。中国宪法学者首先应当关心的是中国的宪政问题,尤其是当前的宪政问题。中国宪法学者应逐步树立一种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以探询宪政发展之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9.
政治与行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全球化对中国的政治与行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中国政府在加入WTO时做出了在政策的透明度、确定性、公正性等方面要达到国际标准的承诺 ,这意味着要更加强化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为此 ,需要深入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这种行政改革应该以自己的服务对象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周喜峰 《求是学刊》2004,31(4):111-116
在后金———清政权建立和兴起过程中 ,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父子对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蒙古、索伦、东海女真等民族非常重视。他们根据黑龙江地区的不同民族 ,分别采取了联盟、联姻、征服、招抚等不同策略 ,基本上完成了对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的统一。这些策略是成功的 ,它不仅使黑龙江地区各民族成为后金———清政权的臣民 ,也为清政权的强大和入主中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