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中少年儿童的童稚美、性格美、心灵美、行为美和英雄美,表达了鲁迅的美学理想。也表现了鲁迅把文学艺术创作当做人类的童心在更高层次上再现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文艺思想,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从留学日本时期开始,他就以文艺为武器,为中华民族和劳苦大众的解放而战斗。从一九○二年到一九○九年,鲁迅在日本七年多。这七年多中,前四年主要是补习日语和学医,但也留心文艺,课余披览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还钻研了文艺理论和美学书籍。后三年主要从事文艺运动,翻译和评介外国新文艺。这一时期鲁迅形成的文艺观,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对他的文艺实践具有重要影响。鲁迅留日时期的文艺论著不多,但内容很丰富,涉及的范围颇广,本文不一一阐述,仅谈两个问题。一、鲁迅早期对文艺特征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一典型情节的概括,是为典型性格的创造与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的。我们称《呐喊》《徬徨》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史诗,并不是说,这两本小说集,逼真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生活的一切细节真实,因为《呐喊》和《彷徨》,在小说形式里,是短剑,而非长篇巨制。就鲁迅的创作风格来看,他的小说也不以细致的工笔画见  相似文献   

4.
熟悉现代文学的人都知道,创造社跟鲁迅有过激烈的争论,虽然后来他们为着同一目标的大战斗的需要,“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一同参加了左联,一同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作斗争,但是要他们完全消除芥蒂,是很困难的。然而,作为创造社发起者和重要成员之一的郁达夫却是个例外。自从1923年2月17日在北京和鲁迅相识后,便终生热爱和尊敬鲁迅。他对于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文化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认识得最早。用郭沫若的话说:“郁达夫之于鲁迅更有点近于崇拜。”鲁迅的《呐喊》出版以后,郁达夫一再向友人推荐,他说:“如问中国自…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茅盾同受吴越文化的哺育,都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典范,但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别,各自对传统文化的吐纳有不同的侧重,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性格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终鲁迅一生,他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抨击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曾力主“不读中国书”,另一方面则又潜心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并以其甚深的旧学功底,在国学研究方面作出了显而易见的贡献。对此,本文从文化理想和个性心态这两个视角,予以较为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鲁迅对于传统学术文化的独特态度,既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同时也与鲁迅的个性性格及学术文化背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鲁迅的国学研究有着社会文化和个人素质的双重动因与内涵,由此我们也能窥测到中国现代学术和学者的某种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素养和极其广博的知识与极为精辟的见解。他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为了彻底地反封建,扫荡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乌烟瘴气,鲁迅当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侧重于批判方面。在他战斗的一生中,极其猛烈的抨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束缚和对中国劳苦大众的摧残和奴役。同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方面,鲁迅先生也做出了具大贡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是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历史学家、作家、诗人。由于他在文化战线上的卓越成就和重要地位,1938年夏,中共中央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决定以郭沫若为鲁迅的继承者和中国革命文化界的领袖。1941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50寿辰和创作25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界进步人士,分别在重庆、延安、桂林、香港等地进行了纪念活动。周恩来、周扬等人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了郭沫若的成就。周恩来在《我要说的话——论鲁迅与郭沫若》一文中指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鲁迅先生已不在世了,他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启蒙主义者,鲁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要立"真人",传统这个"染缸"必须彻底清洗。但是,现实中传统的强大和毁灭的力度又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小的变革的于事无补,大的变革的困难重重。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虚无。另一方面,他又根植于传统,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使得他又"以血荐轩辕"的精神,在充满了黑暗的"无路之路"上寻求解决的探索之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也是鲁迅此时最真实的思想写照。于是有了《狂人日记》的"序"中"狂人"治愈后的"候补"——绝望;有了日记文本中极力展示"狂人"在病中的深刻,并让她发出微弱地呼喊:"救救孩子"——向绝望中索要明天的希望。文本的分裂性,希望与绝望相互嘲弄所形成的结构反讽,正是鲁迅内心紧张的反映。我们认为,能在绝望中进行惨烈的抗争,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0.
清末给人的印象已然很遥远了 ,远得与现代已毫无关系。但若是以熟知清末的鲁迅为例进行分析 ,便能接近许多。本文的研究不是从鲁迅看清末 ,而是从清末看鲁迅。鲁迅的翻译作品中有部叫《造人术》 ,至今没有什么争论。 1 963年 ,熊融发现了该译作 ,原作者为美国的路易·斯托伦 ,据考证是 1 90 5年发表的。鲁迅所翻译的内容是 ,人工生命技术成功地制造了一个人 ,该人的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和器官的形成是在工作台上人工操作完成的。发现该译作的熊融评论说 ,当时的鲁迅先生深信生命是可以由人工制造的 ,该事实表明了鲁迅先生的唯物主义科学史观。…  相似文献   

11.
宋桂珍 《学术交流》2006,(2):168-170
《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尹德翔 《求是学刊》2005,32(5):92-97
自鲁迅以来,传奇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文体之一种,历来为学界所公认。而牛津大学杜德桥的《〈丁约剑解〉:唐代叙事作品分类的一个难题》一文,通过对《唐阙史.丁约剑解》的分析,对传奇这一分类的意义、明确性及其在阅读和批评过程中的实际效果都提出了质疑。文章追溯了鲁迅对唐传奇问题的论述,针对杜氏的文章,结合对《丁约剑解》的评议,讨论了传奇文标准,区别了“传奇文”与“传奇集”在分类上的不同情况,论述了传奇分类的合理性,提出了把握古代文言小说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鲁迅研究从来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而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一种文化属性的理解;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也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史的评价,而是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相关联的社会评价。当下,在学术逻辑回归与学术民间性凸显的态势下,鲁迅研究的立场和价值评价出现了明显分野。同时,作为一种被过度阐释的显学,鲁迅研究存在着研究的重复性和细小化倾向。以史料挖掘为主的历史性研究、以知识阐释和审美评价为主的学问化研究、以追求思想的当下意义与价值为主的当代性研究,是鲁迅研究的三种基本范式。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是对鲁迅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开掘和理解,同时又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悖论和不同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 on Lu Xun is never simply the analysis of an individual writer, but constitut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represented by Lu Xun himself and his writings. Likewise, the evaluation of research on Lu Xun is never a simpl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history, but rather a social evalu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value orientations of those times. At present, with the return of academic logic and the growing tendency toward private research, a noteworthy divergence of standpoints and evaluations of Lu Xun research has emerged. At the same time, as a prominent discipline that has been over-interpreted, research on Lu Xun is demonstrating a tendency toward redundancy and triviality. Three fundamental paradigms are commonly employed in research on Lu Xun: historical research that attempts to explore historical materials; academic research that focuses on knowledge interpretation and aesthetic evaluation;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 that pursues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 and values of Lu Xun’s ideas. Each paradigm offers an insight into and understanding of Lu Xun’s rich and complex spiritual world; each presents a paradox of one kind or the other; and each performs different value functions.  相似文献   

15.
对于周作人等文化名人在鲁迅逝世后有关鲁迅的评价,学界给予了较多关注,但对于当时的青年学生在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活动,学界关注不够。本文以鲁迅逝世后的北平文化界为考察范围,除介绍文化名人对鲁迅逝世的看法外,重点探讨北平的青年学生有关这一事件的活动和言论,以期较为立体地展示当时北平文化界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两地书》书信原文和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版《鲁迅与景宋的通信:两地书》及其英译本书信的称谓进行对照,发现编辑出版后《两地书》的称呼与署名在类别、形式及情感强度上都不及原信。英译本中北平—上海通信中所有的昵称、爱称被换成英文缩略语,语言形式的转换及中英称谓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英译本《两地书》情感意蕴及文化内涵的再度减退。当今读者要想一睹《两地书》中许鲁二人真情原貌,阅读原信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7.
王锺陵 《学术交流》2006,19(4):146-153
茅盾在20年代末提出了突出时代性的“新写实主义”。相应地,他对鲁迅小说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由此,他的文学观与后期创造社所提倡的普罗文学观就趋同了。其时,写实倾向大大地压过了表现自我的倾向,第一人称的写法遭到了批评。文学界展开了对于浪漫谛克及庸俗现实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本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这股更新了形态的现实主义潮流中,又有着以茅盾为代表的重视艺术表现和以阳翰笙为代表的注目于转换立场与克服旧意识的两种不同倾向。鲁迅则以一种面向新时代的态度,并且以他深刻的经验,指出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正确途径,解决了作家与所写题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与鲁迅的国民性关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保昌 《求是学刊》2005,32(4):103-108
被视为中国国民性具象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究竟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消极影响还是受到了民间道教的熏化?这个问题需要辩证。道家思想影响了鲁迅的国民性关切及其写作。  相似文献   

19.
阿吉是贾平凹的同名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其性格特征与鲁迅笔下的阿Q颇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一个阿Q式的人物.贾平凹创造这个人物时,正是想把他作为一个新世纪的阿Q来刻画的.但是,阿吉毕竟与阿Q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体现了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时代、社会和人生等思考的侧重点不同.另外,在形象刻画方法上,两位作家也有他们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20.
王义祥 《学术交流》2002,(4):140-142
鲁迅对国内外各种思潮和文学流派的思想精华,均有批判地借鉴和吸纳,从而在艺术方法上,形成了以现实主义为主,同时兼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因素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