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当代诗歌倡导回归语言,这没有改变诗歌的意象艺术之本质.隐喻是意象中的重要因素,在语言学层面上,“拒绝隐喻”是不可能的,其实质是反对被滥用了的作为修辞格的隐喻,而向语言本性中的隐喻回归.隐喻的古今差异对应于意象的古今差异,在符号学描述中,这一差异体现为语象与意象,此区分源自符号化对象的质的差别,语象形成于语言的再度符号化,意象则形成于事物或情境在语言作用下的符号化过程.语象的图式是经过元语言层的含蓄意指,当代诗歌的意象一般与语象相伴而生,成为语象化了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徐湄 《学术交流》2008,(1):141-143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在目的语中的文化功能再现.这是因为:1.语言只有在它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翻译的唯一目的是让处于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翻译内容,接受翻译内容,达不到这一点,翻译就失去意义.2.翻译活动受目的语文化背景的制约.翻译本身不是单纯的文字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翻译内容上它受意识形态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译者文化身份和文化倾向的影响.3.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化功能转换的过程.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实质上是在实现它的文化功能.要使一种语言中的文化成分传入另一种文化中,就必须实行语言的文化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3.
王红莉 《社科纵横》2009,24(1):165-167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Tyler和Evans的语义网络模型及其意象图式分析进行思辨的基础上,以小说Gone with the Wind中的介词over为例,分析建构其语义网络并借助简图模拟解释各义项的意象图式,为后续的以意象图式的跨语言映射为标准的介词over的英汉翻译个案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作为艺术品内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是以象征性图式为基础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心理体验的产物。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是以预备情绪和审美心境为起始的。作为艺术品的内在形式,审美意象具有两种重要功能:一是为艺术的外在形式提供可能性;二是舒泄压抑的心理能量。理解、情感和表象是构成审美意象的三种基本因素。这三者并不是在审美过程的瞬间产生的。只有当一定刺激出现时,在审美心境的条件下,它们才与感性形式相契合,成为鲜明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5.
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涵,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是一种必然,同时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映现至译语文化,产生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新的文化意象。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探讨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的关联性以及文化意象的翻译转换策略,规避可能出现的消极互文干扰,对于翻译这一具有明显互文属性的文本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晓红 《社科纵横》2003,18(4):86-86
本文通过探讨认知图式同化论与商务英语学习的关联,提出要为学习者建立相应的语言认知图式,或激活他们已有的语言图式,以此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包容、交替、重组、整合,完成新旧意义的同化,进而不断促进有效的商务活动的言语交际.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语言与思维的综合活动.对于读者来讲,具有多少特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原有图式)与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有很大的关系,而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对读物的解码能力以及提高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交流能力.该文主要探讨图式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影响,运用图式理论帮助学生激活原有图式,丰富原有的各种图式并创建和巩固新的图式,同时探讨培养学生调用图式的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陆全 《社科纵横》2011,26(2):105-106,109
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精神和审美观。把具有文化意象内涵的隐喻翻译出来,使译入语读者有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是隐喻翻译的难点。辜正坤对《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为探讨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和理念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主义新诗的语言理解对于建立新诗语言的民族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新诗的"一意向外采辑",试图在现代白话语境下重现西方诗歌理念的诗歌策略,现实主义新诗则浸染着较为浓厚的民族化和本土化色彩.无论是"类型化"的意象选择、寓"训诫"于"比兴"的语言架构还是叙事语态的繁华都鲜明地表明了彰显出现实主义新诗独特的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10.
EFL环境下的文化图式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银秀 《社科纵横》2005,20(6):195-196
文化图式是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EFL环境下的文化图式建构要包括语言文化知识和非语言文化知识等内容;应遵循实用性、层次性、系统性原则;可采用解构法、对比法和实践法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袁晓军  董粤章 《求是学刊》2006,33(4):115-119
埃兹拉·庞德于1913年创作的《地铁站里》因其凝练精准的语言、教科书式的意象选择和实现而被誉为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该诗作中的意象实现过程。分析发现,研究表明,人类认知在诗歌意象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考察意象时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主客相互作用还是天人合一,其实都是基于人的身体(肉身)所实现的人及人的世界通过认知所实现的语言性固着。意象即人,人即语言(文本)。三者统一于符号化的实现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2.
语义作为翻译的核心,要依托具体的语用环境来得以重塑和再生;语境作为一个语义整体,其具体形态、对象、时机、场合等因素是语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用关联理论加以分析,语符换改的动态流程就是寻找和发掘宏观、微观语境中语言内部或语际间的最佳关联性.在英语中,任何表意的语言成果,无论语词、语句、语段、语篇,甚而层次、内含、语势、照应上都时常展现出一定的关联特征和语义思维脉络.语符移译时,有心存留一些语言语境的关联意识,如实把握一些语言表象的关联特征,对语符的改换,不仅能更恰切地传述语义和更本质地还原语境,也能开阔认知的视界.  相似文献   

13.
高明阳 《社科纵横》2007,22(7):161-162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最活跃的元素和基本的单位,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赏析和翻译诗歌的关键因素。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诗歌的"不可译性"。英汉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形象、生动、准确地把握意象转换。本文试从英汉诗歌意象转换的关键环节即原作意象解读入手,对诗歌互译中的意象解读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洪堡特的语言“内部形式”现在几个世纪中一直影响着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诗学等众多人文学科的发展.俄国洪堡特研究的代表人物施别特的著作《词汇的内部形式》对洪堡特语言哲学的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填补了欧洲洪堡特研究史上的空白.施别特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追溯洪堡特语言学理论的思想源泉及评价其理论体系在人文学科发展中的作用,而是旨在揭示洪堡特理论的真正内涵.施别特从哲学视角对“内部形式”进行了语言学、诗学的跨学科阐释,厘清了“内部形式”术语的内涵,区分了“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认为在俄罗斯文献中“内部形式”应用的语境更加宽泛,可以在全部文化哲学的语境中使用,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施别特对洪堡特语言“内部形式”的哲学思考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今的语言、思维、文化、心理的整合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西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毅伟 《学术交流》2004,(12):159-161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隐喻不仅反映汉英的文化特征,而且分别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比研究中西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发现隐喻的文化取象极为丰富,隐喻研究与文化密不可分。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即异形同义的隐喻。但汉英也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这是因为汉英具有某些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当代的语境研究轨迹显示了对人的意义主体地位和解意特征的逐步认识,呈现出日益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语境研究经历了逻辑分析学、日常语言学、认知语用学和诠释学的发展阶段.逻辑分析学对语境的研究属于绝对的、客观的本体意义研究,否认人在意义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日常语言学的语境研究开启了语境研究的人文主义转向,开始强调意义对意义主体的依赖和意义主体间的交际互动:认知语用哲学和诠释哲学则明确指出人是语言主体,在语境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就此对人进行心理的、动态的个性化和实践性研究.因此,语境研究经历了由忽视人的语言主体性的、对意义的静态研究转向了重视人的社会和个性特征的动态研究,这种转变体现了语境研究的人文主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最初由英国语言学家Thomas提出,指的并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等方面的错误,而是交际双方因表达理解的差异而导致的错误.因此,解决语用失误的问题要比解决语言失误更难,它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揭示出深层次因素,如语境、社会文化甚至是人类的认知心理情况.图示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和理解外界新信息时,要把大脑中已知的图示联系起来,为认知提供依据,以达到理解交流的目的.人们的交际过程实际上是新的信息和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以图示理论的推导、差异和缺失三方面特性为基础解析语用失误产生的认知根源,对于提高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和英语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知图式理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先芝 《社科纵横》2004,(4):184-185
翻译正在从语言转换的研究向文化研究靠拢。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 ,通过对文本翻译的具体分析 ,讨论图式理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鹤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历代文人常以鹤为喻,以象征君子与隐士,比附夫妻情笃、父慈子孝以及朋友情深,代表志士的宏大志向与人格追求,使之一成为一种道德伦常的载体,一种积淀民族思维与心理的文化符号.鹤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相沿承袭,并不断演绎与拓展,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学星空中组成了一个多彩纷呈的鹤意象群.  相似文献   

20.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民军 《唐都学刊》2004,20(4):135-137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 ,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 ,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