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逐渐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文化也发生了文化变迁。本文把文化变迁理论置于文化生态学的视野下,对宁波市农村文化的结构及其变迁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造成农村文化变迁背后的动力原因,以及变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926年,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先生在京郊挂甲屯等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1929年出版了《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一书,为我们留下了十分难得的社会标本。80年后,笔者对挂甲屯进行回访。挂甲屯作为北京郊区变迁的一个缩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自19世纪以来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社区类型的变化。在北京市的快速发展和全国城市化过程中,挂甲屯的变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及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吕文广 《社科纵横》2006,21(8):47-4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才能够确保乡镇政府不会有吞噬建设资金的机会主义行为。财政压力引起乡镇政府管理体制变迁,解决乡镇财政利益相对独立和上级政府管制之间的矛盾,既要满足乡镇政府的财政利益,又要加强对乡镇政府的财政约束。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从财政视角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社会的农村振兴道路,在1970年后发生了一场重大的转型,从原先集中向农村地区引进工业,转向依托农村自身的资源,走农工商并举的内发道路,这就是"一村一品"运动在日本农村的兴起和普及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也开始面临转型,从大力发展农村工业走向提倡日本式的"一村一品"运动。本文为受我国农业部委托,对日本式农村"一村一品"运动全过程进行理论定位的研究咨询报告的部分内容。日本农村的"一村一品"运动既继承了战前和战后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逻辑,也适应了产业化升级换代的需要,是新型农村工业化形式的一种创造。2000年以后更是升华成了"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日本的这一农村振兴道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姚海波 《社科纵横》2008,23(4):28-30
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体主要是乡、村两级组织,乡村范围内的企业组织和村民.其矛盾的实质都是利益最大化的争执.其深层次原因一是农村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滞后,农村人口过多,社会公共资源相对减少,农民的物质追求远远没有满足和实现.其二是乡、村政权组织功能、角色定位不当.农村基层组织本应是农村社会纠纷的主要仲裁者和公正"法官",而不应该沦为利益主体,"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6.
和谐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不合理而引发的农村社会矛盾是导致不和谐农村的主要诱因。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通过重新构建农村产权主体的利益均衡和权力制衡来解决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中存在的责权不清、矛盾突出、产权主体关系不和谐的重要途径。结合北京市昌平区两个村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个案进行实证分析,阐述在农村建立以现代股份制法人治理结构为主体的产权制度管理新模式对消除利益分配和权力使用非制衡的作用,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区发展中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浙北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使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21世纪的浙北农村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变迁中。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省新昌县属下的5个行政村 :湖村、高桥村、坪村、山阴村和柘村的小型调查与访问来说明近几年浙北农村的巨大的变化以及简析出现的问题。农民角色的变化传统与严格意义上的农民这一角色正在消失或正经历着角色内容的变更。在湖村、高桥村、坪村、山阴村和柘村5个农村社区中 ,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了青壮年农民的“主业” ,青壮年中(18—50岁)外出打工的比率5个…  相似文献   

8.
城市流动民工社会角色变迁与违法犯罪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犯罪中,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案件增多,比重增大,危害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社会治安秩序的突出矛盾,并且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流动民工是流动人口的主体。流动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自然会引起社会角色的变迁。在这个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8):90-95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Q村的个案研究,梳理了Q村六十年来饮用水演变过程:饮水方式由挑水到压水机再到自来水,水质则经历了"清如许"到"恐慌"再到"不确定"的转变。在梳理过程中探索社会变迁中的经济、人口、环境、技术对农村水源、水序、水质、饮水工程的影响,并尝试引用"POET"模型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0.
持续规模化的流动已成为中国农民家庭变迁的重要结构性力量。流动带来的去地域化,侵蚀和破坏着血缘和地缘关系高度重合的中国父权制家庭,但其所致的家庭制度变迁不仅具有解传统作用,同时也是一个传统重构的过程。父权制家庭在解构中延续和重建,是体制约束、市场主导和父系父权自身延续的需要三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流变的家庭形态不仅为“身在城市,根在农村”的流动农民提供了低成本生存发展的基础,也以其特有的弹性适应能力,成为应对农村社会因变迁而生的矛盾冲突的缓冲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了消解社会紧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麦佶妍 《探求》2006,(5):12-15
农村社会和谐的构建关键在于村民自治的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它要在旧的体制中生存和发展必然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为此,在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中,要解决好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主体、村“两委”之间存在的矛盾;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要从制度和体制的层面理顺和协调好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主体之间、村“两委”之间的关系,积极促进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罗莎·卢森堡作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她的农政思想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与梳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农政思想中,农业的资本主义转型被视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一部分,而卢森堡关注的是传统农业和农村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的关键地位及其内含的矛盾。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政思想主要强调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农村领域的支配性影响和后者逐渐被资本化的变迁方向,农业农村往往处在一个被动的、被改造的地位。卢森堡农政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传统农业农村领域的深刻依赖,以及非资本主义的农业农村领域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核心位置。但这种资本积累的实现路径对于传统农业农村有很大伤害,也最终会激化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矛盾。所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全国11个省份1137位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从村域社会网络、村域信任和村域规范3个维度考察了村域社会资本对农村老人社区治理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村域社会网络、村域信任和村域规范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村老人的社区治理参与,且这一结果具有稳健性。村域社会网络、村域信任和村域规范对农村老人社区治理参与的影响存在着性别、年龄和政治身份的群体差异,特别是村域社会资本的各个维度仅显著影响了非党员群体的社区治理参与,而对党员群体的影响不显著。研究进一步发现,村域社会资本主要通过公平感提升和支持获得状况改善影响农村老人的社区治理参与。要发挥村域社会资本的作用,须打造社区参与平台及空间,为积累村域社会资本提供土壤;还须通过培育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促进村域社会资本的积累,延续村域社会资本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论政治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变迁是由社会矛盾和冲突引起的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文化的生成、变化的过程及其结果。它因变迁的方向和性质、内容、有无目的、形式、规模等方面的不同而分为多种类型:正向、反向、平向的变迁,国体、政体、政治统治者的变迁,无目标、有目标的变迁,渐进、突发的变迁,局部、整体的变迁。政治变迁的一般过程可具体划分为稳定和适应、新生和导入、发展和分化、矛盾和冲突、调节和整合五个阶段。引起政治变迁的原因很多,而其中较主要的是社会需要,科技变革与传播、社会冲突、文化涵化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关注的是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村家庭中不同年龄和代际间的社会平等问题。文章描述了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状况,指出农村老年人群体性的相对贫困现状,以及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弱化与农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认为农村以年龄和代际为界的社会分化业已形成。文章还通过对家庭养老制度面临的资源困境的分析,进一步解释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是如何通过改变农村的家庭制度和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对老年人的生活及其权力和权利状况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6.
印度农村社会现代化变迁具有内发和关联两大特征,包括以城市化延伸为动力的农村变迁,以“绿色革命”为动力的内陆农村变迁和以农工商综合改革为动力的沿海农村变迁。在这些不同形式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印度政府和社会系统对贫困、人口、城乡发展失衡、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在区域农业革命、系统的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化的综合发展计划、民间组织的培育、社区服务体系、多层次的教育网络以及传统乡村自治与现代公共治理的结合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对于浙江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依据本人在济南唐王镇Z村家庭寄养基地的长期志愿服务,以及于2009年月7月对济南Z村家庭寄养基地调查的资料,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效果以及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淳朴、自然、温馨的寄养环境、富有爱心的家庭氛围对孤残儿童生活中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农村的环境也促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普遍加强,并在寄养过程中使他们找回了曾经缺失的亲情和社会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斯:以工业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替代了单一的传统的农业经济,同质同构的村落社会逐渐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会正在形成。考察中国农村社会的这一变迁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促进传统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机制的分析,为加快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思路。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对浙江农村社会在过去几十几年中的变化过程的考察,分析了浙江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其态势,以其为研究探索传统农村社会的变迁过程提供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9.
论女性角色的困惑及合理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妇女问题,就要了解和研究妇女在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地位、角色的合理性以及妇女多重角色的矛盾冲突和协调问题。本文将就女性在角色变迁中的困惑,及搞好角色的协调和转换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一、女性在角色变迁中的作用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人们在日益...  相似文献   

20.
薛新娅  杨扬 《社科纵横》2009,24(2):23-24,28
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城市社区的功能、职责、权力关系等都发生急剧变迁,并且伴随有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中国社会当下处于转型期,经济体制的转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等给社区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适应转型期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城市社区应建立高效的社区发展体制,完善规划体系。本文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转型中社区的变迁产生的若干问题与矛盾。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