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现路径之一,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使乡村在追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过程中,有效落实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乡村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监管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与依据,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需要注意的问题,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石清华 《学术交流》2023,(10):97-106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乡村产业现代化表现为产业竞争力强、产业绿色发展、产业融合发展。而乡村产业现代化依赖于“乡土资源—组织化—政府—市场”这四维要素的支撑,其中,乡土资源是物质基础,组织化是客观要求,政府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基于乡土资源的差异,促进我国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可分为:规模化专业化的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特色化深加工的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人文生态资源依托的观赏康养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黄克亮 《探求》2023,(6):21-30+57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其理论体系是在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中形成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从其内涵和本质要求来看,可将乡村振兴理解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准确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以广州为例,科学探寻超大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进路,不仅具有现实价值,而且可以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践做出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5.
北京生态涵养区对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根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重要作用。生态涵养区需要从传统的经济增长逻辑转向绿色发展逻辑,即在全面认识“绿水青山”资源特征基础上,结合绿色发展理论和首都实践现状,破解生态涵养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涵养区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不畅、共同富裕基础不强等困境。生态涵养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需要以系统思维创新生态涵养区的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以生态路径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升值,以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些措施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北京方案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4):20-23
佩珀通过对绿色运动中的各种思潮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这从反面说明了我国必须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意义。在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佩珀主张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重构生态社会主义,这蕴含了我国绿色发展"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此外,佩珀还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途径等构想,给我国绿色发展带来许多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成效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生态环境是衡量人民幸福感的新尺度,实现生态安全就是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第二,"绿色化"代表现代化建设的生态转向.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抉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制度依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扬弃与超越.第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取向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命共同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领绿色发展,坚持共有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原则助推生态治理,坚持将"生态共生"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西部不发达农村来说,社会资本的建设和再生产是其重要内容.政府、村民和社会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负有重要责任,并可以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协作再生产是社会工作促进乡村社会资本建设的基本模式,它包括再生产内容的协调、再生产行动的协作和再生产方式的协同,系统整合是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专业化、本地化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建立和高质量发展,将对乡村振兴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9.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下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地方高校助力农业,让教育、科技、消费、企业、电商等在学校的主导下从多个维度与农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形成了特有的"助农+"模式.此举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乡村科技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于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作出简要阐述,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因素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疆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希望对新疆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尽到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周勇 《社会工作》2021,(4):9-16
项目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重要实践,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主要抓手和成败关键,一定意义上而言,进行乡村振兴就是抓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乡村振兴项目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社会能力构建,包括社会适应、社会表现和社会技能等方面.社会能力是乡村这一特殊区域发展的最重要、最本质因素.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需要从社会适应性变革开始,在乡村振兴项目规划中融入社会工作思路,在乡村振兴项目管理中纳入社会工作框架,在乡村振兴项目投资中注入社会工作理念,在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践行社会工作方案,在乡村振兴项目运行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在乡村振兴项目回馈中营造良好的社会工作环境,在乡村振兴项目评估中设立社会工作标准.  相似文献   

12.
网络直播电商行业作为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新业态,近年来在培育新消费群体、提升消费水平、创造多样化的自主就业机会等诸多方面表现得十分亮眼,不仅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平台,为我国乡村创业领域提供了众多创业与就业机会,更为打造我国经济全新增长点做出了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阶段,我国要主动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需要,让网络电商直播产业助力我国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相似文献   

13.
王思斌 《社会工作》2023,(1):1-9+103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社会工作有新的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功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我国社会工作需要进行新本土化。社会工作新本土化是社会工作面对复杂和艰难问题,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了解现实,根据实际需要,综合地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多种知识,与相关方面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行动。它在改善困弱群体民生和生计、加强社区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红贵  赵路 《创新》2018,(3):7-14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奏响绿色发展的新乐章.绿色发展新理念使人们认识到守护青山绿水可以创造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要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使生态与经济融合为一体,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的最终体现形式,是人类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破解了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丁晓洋 《学术交流》2023,(1):108-121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生态属性、社会属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相契合,体现出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具体来看,文化产业以“创意+融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以“外引+内培”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以“创造+创新”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保护+发展”助推乡村生态振兴、以“党建+共治”助推乡村组织振兴。为此,建议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立汇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利用数字化技术深挖乡村文化价值、营造产城人文融合的文化生态、打造“1+1+N”的新型基层组织模式,探索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使文化产业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9,(7):49-5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继承和超越,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三农"战略的历史性跃升。要按照"二十字"总要求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着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反思以资本逻辑制导社会发展给乡村带来的系列问题的基础上,将创造美好生活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深思资本逻辑独大的发展方式,可以发现,不仅城市的市场资本积累将乡村土地、劳动力和货币组织到城市,而且资本逻辑下乡支配乡村发展致使乡村产生外部依赖性,无法带动乡村长兴。十九大报告对新阶段社会矛盾的新定位表明,美好生活的创造应当成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美好生活需求的全面性和高质量要求,乡村振兴之路需要从经济增长扩展到对美好生活的全面供给。未来中国乡村振兴应选择经济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复建、文化资本培育和生态资本修复同步推进并内在交融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7):37-4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民。什么是农民,谁是农民的问题就是摆在乡村振兴面前需要厘清的问题,只有把"农民"的逻辑内涵和外延搞清楚,乡村振兴才能更好地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克亮  罗丽云 《探求》2012,(5):5-11
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升工程。本文联系现阶段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在简析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广州的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9,(12):40-46
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和乡村变迁的特殊性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把握二者的互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例,探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三种互动逻辑:一是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方向并成为其核心内涵,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外在动力特别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性功能;二是生态文明界定乡村振兴的底线并提供动力支撑,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组织动力和文化动力)特别是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规制性功能;三是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维度分析二者的内在互嵌机理,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外聚合动力实现协同治理,通过对人与自然、市场、社会关系的协调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向新型农牧村社区演进的可持续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