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始艺术被人们称为"亚艺术",是人类艺术发展史的早期阶段.它的无拘无束的模仿,简单纯粹的情感,抽象、简约、程式化的艺术特点,让无数当代艺术大师叹为观止.艺术虽然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光速一般变化的世界里,现代人对原始艺术仍然有一种感动和迷恋.这是对现代和后现代社会所缺失的东西的一种弥补,是一种精神的回归.这种回归并不是重新返回到起点.而是从更高的层次和认识上去体验最初的精神追求.自20世纪,艺术家们已经开始启程,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不同流派用自己的风格来重新体验原始艺术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回归并没有完成,它需要在回归中去寻找人类更高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2.
领尽风骚的情感精灵──20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扬榷黄南珊从表现形态来看,20世纪西方的艺术情感理论呈现为多元形态,包括法国柏格森的独特情感说(直觉主义美学的情感论)、意大利克罗齐的抒情表现说(表现主义美学的情感论)、英国瑞恰兹的情感语言说(语义学美学...  相似文献   

3.
正罗伯特·马瑟威尔(Robert Motherwell)的艺术实践以形式多变的画作、见解独到的撰文及影响深远的教学奠定了在美国备受赞誉的"抽象表现主义"的鉴赏基础。他对当代艺术史的重大贡献令他成为西方标准下举足轻重但又不太为人熟知的人物。罗伯特·马瑟威尔是美国首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运动"抽象表现主义"中最年轻的成员及非正式发言人。马瑟威尔将这一艺术团体命名为"纽约派"。其中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聚合的力量     
<正>全光荣1944年生于韩国洪川郡,1968年就读于弘益大学获得艺术学士学位,1971年在费城艺术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大型雕塑作品之前,全光荣在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创作中有着巨大的成就。在留学美国期间,全光荣被抽象表现主义深深吸引。绘画曾是他表现个人经历的方式,亦是他探索理想与现实之距离的工具。然而,全光荣很快意识到要真正成为一位艺术家,必须超越既有的艺术教条和方法论。在美国经历的长年孤单和思乡之情促使全光荣不懈追求艺术。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  相似文献   

5.
俄玉楠 《社科纵横》2008,23(5):119-120
梵高作为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的先驱,凭藉沸腾的生命力和敏感的心灵,创造出真实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艺术作品.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影响的深远.梵高的绘画艺术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将着重从笔触、色彩两方面来具体分析梵高的艺术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表现主义不仅是一场艺术运动,而且是艺术界的一种长期趋势,它反映了当时北欧在社会压力和政治骚乱下的特征。表现主义运动开始时体现了新艺术和象征主义的影响,其代表人物包括梵高(Van Gogh)、土鲁斯·劳特累克(Toulouse-Lautrec)、恩索尔(Ensor)、芒奇(Munch)。德国的德·布鲁克(Die Brucke)、  相似文献   

7.
宋义霞 《唐都学刊》2004,20(5):51-54
曹南冥诗歌艺术的悲剧美学价值与其思想核心"敬义"存在渊源关系.研究"敬义"思想对塑造培养高尚人格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可以窥视16世纪到17世纪韩国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8.
表现主义是随着狂飙运动的扩散而产生的。尽管那场运动早已消亡,但表现主义却继续在发展。反对现代文明的表现主义思潮集中于人的问题。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人常常不赞成对马克思主义作这样一种解释,即把它置于我称之为表现主义的传统之中。但是,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从  相似文献   

9.
弗·卡夫卡往往被划为表现主义者。他与这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德语国家的文艺流派确有密切关系,但他的影响之深广则是表现主义者无法比拟的。卡夫卡实际上是广义现代派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考察他的创作,会给我们理解现代派文学的特点提供一把钥匙。 抽象的世界和抽象的人 卡夫卡一生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越来越抽象化。他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是未竟之作,但思想艺术含量较大,写作时间基本上相互衔接,足以代表这种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卡夫卡的创作方法形成的过程。 《…  相似文献   

10.
陈乃嘉 《社科纵横》2014,(9):141-143
本文以史蒂芬·桑德海姆音乐剧的表现主义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代表作《伙伴》、《斯维尼·陶德》等剧目的案例分析,将其作品的表现主义归纳为内心活动的线索化和戏剧化以及类型化人物设置的三个特征,从而总结出其作品中的表现主义戏剧"倾向"对当时美国音乐剧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安静 《阅江学刊》2012,4(2):106-112
"何时为艺术"是美国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反思"什么是艺术"的基础上提出的艺术哲学问题,其目的在于解释先锋艺术颠覆传统艺术哲学所带来的理论难题。"何时为艺术"从符号功能的角度重新定义艺术,试图把艺术与科学统一纳入到制造的世界中。这不仅是对艺术定义的一次新尝试,同时也是新实用主义者对艺术与生活相关联的进一步推进和努力。  相似文献   

12.
李鲁宁 《求是学刊》2001,28(5):75-79
加达默尔的艺术理论改变了读者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地位 ,为文艺研究范式的转换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但其艺术理论却并非以读者为核心。本文在澄清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指出 ,加达默尔的艺术理论是作品存在论 ,具有显著的辩证特性 ,据此 ,才与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作品形式论具有了本质区别 ,从而成为 2 0世纪西方独树一帜的理论流派  相似文献   

13.
周计武 《阅江学刊》2009,(1):115-121
黑格尔之后的现代主义艺术与传统、社会和自身的规范处于激进的对抗和分裂之中。焦虑是现代主义的核心特征。现代主义的焦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艺术界的去魅与神性的迷失;关的失落与艺术形式的非人化;艺术的自律与自律体制的合法化危机。  相似文献   

14.
浅谈装饰     
装饰艺术是生活学升华 ,它有着更高的艺术境界 ,由于装饰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装饰艺术造型就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 :简练、概括、夸强、变形、追求完美的意境 ,它给人以更广阔的艺术想像空间 ,是现实生活和自然的升华 ,是理想化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宋世明 《求是学刊》2006,33(3):120-124
“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在发展流变过程中表现出了审美现代性的努力方向和内在矛盾性。它首先是在艺术自律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艺术的独立性精神和否定立场;其次它是在反抗资产阶级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其对应面是为艺术而生活,因此体现为一种艺术的实践方式;最后,它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语境里,重提“为艺术而艺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严 《阅江学刊》2010,(6):141-145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设置入艺术作品的真理的考察,探讨了真理、艺术与存在三者的关系,阐明了人与存在在艺术中的关系。相对于海德格尔以前的作品,《艺术作品的本源》大大提升了空间的地位,更多地从空间的角度来探讨存在,并对艺术进行规定。艺术作品是存在的真理所照亮的澄明之境,是人与存在共属的"位置"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Much has changed since the 1960s when the first scholarship on contemporary graffiti appeared. The current paper is an attempt to outline and contextualize a number of recurrent challenges facing researchers of graffiti and street art, as well as development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is scholarly field. The aim of creating this outline is to assist in increasing the amou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uture scholarship on graffiti and street art. We recognize, however, that although many of the challenges have at one time seemed insurmountable, over time they have lessened as graffiti and street art have grown as art movements, and because a small cadre of tenacious scholars focusing on graffiti and street art has published and taught in this area. An increasing, though limited, number of academic venues focused on graffiti and street art scholarship has slowly emerged. We also recognize that with increased scholarship that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new avenues to explore graffiti and street art have become apparent.  相似文献   

18.
现代艺术实践的诸多创新和实验使传统美学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和非艺术界限的模糊迫使美学家们对艺术定义进行重新思考.丹托的艺术界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使我们的关注从"何为艺术"的关涉艺术内在属性的本质主义追问转移到"艺术品资格何以获得"的体制性的外部研究上来.美国社会学家贝克进一步发展了迪基的体制论,将艺术世界视为艺术实践的参与者在惯例的作用下反复合作的动态关系网络.无论是在后分析美学还是实证社会学的路径下,"艺术界"理论的演变给当代美学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即摆脱传统哲学思辨的束缚,重新审视艺术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不仅对艺术实践而且对艺术评价或审美认知 ,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就网络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而言 ,它需要经历一个内聚和外化的过程 ,其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所有这些 ,都是由网络艺术传播中的互动规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Social work as art revisite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 this article we revisit 'social work as art', noting that it is just over 20 years since England's book on the subject provided a direction for the profession's early defence against empiricism. Those who picked up the ball handed to them by England tended to focus discussions of social work's 'art' on its soft side, embedding it in notions of 'creativity', 'meaning', 'self-expression', 'intuition' and 'quality', all of which were said to characteris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as a counterpoint to the rising tide of hard empiricism, proceduralism and managerialism. Within these 'aesthetic dimensions', proponents of social work as art sought to resolve tensions through advocating a value-based 'artistic' approach to care. Against this we argue that art is struggle and resolution, soft and hard, joy and grief. Further, we posit that social work's art lies not in the social worker as artist but rather in social work as the 'work' of art, which is implicitly a 'non-productivist' endeavour. In a fundamental sense we argue that it is the art of social work and not the social worker that assembles what is practice, that provides bounds and lets everything stand in relation to everything else. This enables us to construct a speculative 'radical agonistics' for social work that draw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art, truth and event. In so doing, we substitute a subjectivist reading of social work as art with an ontological analysis drawing on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supplemented by the work of Alain Badiou, to cast social work as art first, as artistic attunement, and second, as an art in the service of a politics of lib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