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生活在离异家庭中学生的数目在不断地增加,父母离异给子女造成了及其严重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子女的独特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对此,教师应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创伤,关心这些学生,使他们能获得来自父母以外的爱的补偿;学校应赋予这些孩子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教师与学校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力,共同维护和促进离异家庭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由于计划生育已成为国策,进入了少子女或独生于女的社会。据统计,上海市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中学生90%以上屯是独生子女。随着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小康生活已指日可待。富裕家庭的父母,面对独生子女,必然望子成“龙”。那么如何才能使独生子女成长呢?成长有三个条件: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与起决定因素的教育。这里的教育,除了学校、社会教育外,就是家庭教育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是每个家庭虽则都在对孩子进行一教育”,然而并非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是得法的。一、走出家庭教…  相似文献   

3.
对北京市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与流动农民工家庭儿童的课余世界进行田野对比考察发现:城市父母注重以家庭、 学校及培训机构三者相结合的文化逻辑方式对儿童进行"协作培养",而农民工家庭由于缺乏竞争性文化资本,只能以"散养"的方式任由子女"自然成长";乡村流动儿童受到了学校主流教育和"影子教育"的双重排斥,并在其获得的弱势教育和社会阶层固化之间构成了因果逻辑关系;"影子教育"维持和强化了城市儿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间接固化了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断裂状态;文化资本与"影子教育"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不平等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外因之一家庭,作为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对他们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事实上,许多父母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形体发育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纷繁的社会环境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得不到  相似文献   

5.
儿童社会化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单亲家庭对子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发现对一些特殊单亲家庭形式的儿童社会化问题目前的关注度还不高,例如农民工单亲家庭子女,此类儿童在家庭结构、社会支持和亲子关系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对他们的研究有着必要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许琪 《社会》2017,37(2):216-240
以往关于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分析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而很少讨论父母对成年子女的帮助,以及这种帮助对传统赡养关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在2012年的试调查数据后发现,现在中国父母正在从经济和小孩照料等方面向他们的成年子女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而且父母的帮助(特别是小孩照料)对是否能够得到子女赡养和赡养的水平均有显著影响。分城乡的比较研究发现,父母的帮助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在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家庭养老赖以维持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7.
要想回答关于家庭本质的问题,就得先弄清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家庭?也许谁都会回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由以夫妻关系为核心、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婚姻、血缘关系和虽无血缘关系而自愿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就叫做家庭。家庭是以婚姻为纽带形成血缘关系和以一定的经济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其特点而存在的社会小团体。或者说,正如有同志简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7):95-98
留守儿童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管理的不完善、政府重视不够、社会教育不足,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凸显之势。重视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加强政府管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9.
根据25位童年曾有留守或流动经历的90后农民工的口述史资料,考察农民工家庭对子女抚育策略的决策机制.研究发现,子女需求的变化是引起家庭策略变化的诱因,其中以教育需求变化最为明显.父母能否调动足够的资源满足子女变化的需求,是家庭策略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长期亲子离散的家庭结构,削弱了父母对子女决策的权威,子女在家庭事务中的话语权随之有较大提升,子女在家庭决策中开始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研究也发现,农民工在城市的“非市民”待遇,使每位农民工父母决策时都面临着来自于歧视性制度和匮乏的公共政策资源的巨大压力,使得每个农民工家庭的选择都极为有限且相似,带有深刻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朝鲜族是黑龙江省的世居民族。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朝鲜族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随之大量出现留守家庭及留守儿童现象。通过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和哈尔滨地区16所朝鲜族中小学的实地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朝鲜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原因主要为父母在外打工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改变等两个方面。因此,从学校层面要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体系,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从家庭层面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父母和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严爱相济;从社会层面要积极整合各界力量和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关心和帮助。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尽量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进一步推进朝鲜族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办学途径,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承继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14,(6):9-10
正核心提示:苏昆山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对父母重残、患重病的家庭,生活收入无来源的,其家庭成员包括儿童都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20%发放生活补助;对父母双方服刑在押的以及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因其他情况无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的儿童,纳入孤儿保障体系,按孤儿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费。同时建立重残儿童康复补助制度和重病儿童救助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通过团体辅导、个案咨询等形式,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为  相似文献   

12.
梁庆安 《社会福利》2007,(11):31-31
"蓝天计划"是中国孤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上的突破和创新.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对此说:"首先,这个文件对孤儿的范围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原先的孤儿主要是指失去父母,被送至福利机构生活的儿童.现在,有父母但没有事实上供养人的儿童,比如流浪儿童,他有父母,实际上在社会流浪;还有服刑人员的子女,实际上也没有人照顾他,但是毕竟是他父母有罪,儿女是无辜的,都被看作孤儿.  相似文献   

13.
麦佶妍 《探求》2009,(2):58-6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孩子利益、家庭利益与社会利益出现了脱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错位。为此,作为政府有义务也有可能为提高父母的素质开展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而作为父母要顺应时势正确处理好养与育、成才与成人、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言教与身教、期望与现实等几个关系,努力探索城市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锋亮  侯龙龙  文东茅 《社会》2006,26(1):112-129
本文利用2003年北大课题组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考察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校中学习与社会活动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背景对于其子女在高校中的英语过级以及担任学生干部都有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将这种现象归因于高教育程度的家长从小就注重对其子女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在高等教育阶段家庭与学校联合生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个未成熟的少年,他接受的教育大部分应该来自家庭,家庭是个人了解社会的起点,是学习怎样生活的第一个学校。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带着这个课题,我们来到上海市少年犯管教所,在所领导的帮助、指导下,重点深入两个中队(男女各一),对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对代际关系的影响--从老年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勤  吕繁  伍小兰 《浙江学刊》2006,(2):202-208
在艾滋病对家庭影响的研究中,老年人很少受到关注.事实上,成年子女一旦感染了艾滋病,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如经济贫困、健康损害、精神压力、失去晚年保障等.艾滋病使家庭代际支持链断裂,代际支持方向逆转,隔代关系重构.另一方面,老年父母在艾滋病子女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仅向艾滋病子女提供照料,而且给予精神慰藉,还担负起抚养艾滋病孤儿的责任.然而他们在抗击艾滋病的战役中潜在的作用和贡献尚未得到社会的了解、重视和支持.家庭对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机遇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大对老年人家庭的投入,不仅将有利于老年一代,而且也将有利于他们所照料的一代.  相似文献   

17.
“孤残儿童”兼具“孤”和“残”的双重特征,需要特殊照顾和特殊教育。家庭教育是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家庭教育方面,寄养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寄养孤残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应当坚撩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尊重和激励自我发展的潜能,注意评估儿童个别差异,强调因材施教。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在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中,总结出寄养家庭教育指导的四种形式:集中培训、经验分享、社区家庭寄养服务中心和个别指导。  相似文献   

18.
家庭寄养的优势与延伸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寄养的优势 孤残儿童有了家的关爱 家庭寄养的开展彻底改变了机构中重“养、教、治”轻心理和情感需求的个性培养,重管理、约束轻亲情沟通和参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孤残儿童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在家庭和心理缺失上得到了补偿。家庭寄养给失去家庭的儿童一个相对稳定的家,有了固定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家庭的温馨、父母亲情、家庭成员关爱,逐步淡化了他们在机构中作为孤儿、弃婴的“个人”属性,强化了作为“人”的社会属  相似文献   

19.
王甫勤  时怡雯 《社会》2014,34(1):175-195
家庭背景通过子女教育实现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以往国内研究认为,这种代际传递主要通过教育分流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机制得以实现。本文根据威斯康星教育获得模型的研究成果,引入大学教育期望作为家庭背景影响子女大学教育获得的中间机制。研究采用2010年“上海居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少年时具有大学教育期望的人,最终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而个人大学教育期望的产生又主要同家庭背景和父母期望有关。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子女上大学的期望较高,并激发了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同时,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为子女创造更多的支持条件,这些都有助于子女维持和实现自己的教育期望。因而,整个代际传递的逻辑可以表述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子女,其上大学的期望也越高,这种期望最终会转化为大学教育获得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许琪 《社会》2013,33(3):111-130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初访数据,着重分析了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需求是导致年轻夫妇与父母同住的重要原因,这种需求一方面表现在经济上,尤其是在住房上对父母的依赖;另一方面表现在需要父母分担家务和帮助照料小孩。所以,除了父母的养老需求,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选择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在现代化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虽然城市家庭有核心化的趋势,但由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大家庭在未来依然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