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生命伦理学教学和对社会负责的医生的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生物医学的成功是以医学日益丧失人性化为代价的。对现代生物医学中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失落的反思,使医学教育界提出“人文医学”的教育模式。“人文医学”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医学人文学和生命伦理学成为生物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应用学科;在教育目的上,旨在培养不仅能有效治疗疾患,而且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医生。  相似文献   

2.
高建秀 《社会》2001,(1):25
社会阅览如何对待老人?人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既体现着社会的道德风尚,也反映出个人的品德修养。1999年,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就敬老与养老问题,对上海市浦东居民进行了的专题调查:1.是否应该孝敬长辈?统计显示,在937份有效问卷中,821%受访者认为“孝敬长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另有153%的受访者认为“是否孝敬长辈要看自己的能力”;只有05%和014%的受访者认为孝敬长辈首先“要看长辈能给我什么”和“要看长辈过去待我好不好”。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市民对孝敬长辈持肯定态度,承认孝敬长辈是最起码的人伦道德。2.怎样孝…  相似文献   

3.
孙丹 《东西南北》2014,(12):30-32
“很多人说第二季里多了很多人文情怀。”“没有人文。”“没有人文?”“真的没有人文,理解错了。我们不配谈人文,我们和割麦子的人、打工的人一模一样。我们凭什么说去对人家进行人文关怀?这样说太可耻了。我们是朋友,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4.
白晓霞 《社科纵横》2006,21(9):111-112
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以在现代散文教学中应该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入手:一、培养“风云”之气。二、重视“情商”教育。三、追求智慧人生。努力将这三种理念灌注到课堂中,从而将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同时又有感情、有修养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江冰  曾广南 《探求》2011,(3):70-73
教育的实用性、市场化程度的愈加深,对人文教育便愈加呼唤。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人文教育,应将地域文化纳入其中,这是中国人文科学乃至于个人所必须完成一种的转化。而广东的人文教育,也必须符合“独具”广东特色的性格,方才有为。  相似文献   

6.
倪静 《社会工作》2011,(23):61-62
布鲁赫认为:“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的对象是人。还是让我们把它称为‘人学’吧”,“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建立在历史学基础上的历史教育必然要关注“人”,彰显“人的本质”,这正是人文教育的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张学淑 《生存》2020,(1):0198-0199
在最新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核心概念,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英语这门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落实教育部门“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需要,是实施全面教育的需要,因此应该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杨锦 《社科纵横》2013,(2):233-234
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新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探析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实效.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尽全力来构建一个生活中的课堂,创设故事情境;活动中巧留时空空白,创设悬念情境,在教学中巧妙灵活的运用教材、利用时政、结合生活实践等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王凯 《社科纵横》2014,(11):175-178
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拥有医学职业道德、医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适应医药卫生服务事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本文分析了目前医药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并就如何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实践家冯恩洪认为:“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而后是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我认为冯先生的话说出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它是情感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其中的情感教育是做人的前提,而情感之首是最深切最恒久的亲情,极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是亲情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重后裔的,即使现代人已逐渐淡化了“养地临老”或“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观念,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性仍然是首当其冲的。在我进行的有关当代人生育观的问卷调查中,79.73%的人认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满的家庭”,15.46%的人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后代”,10.57%的人认为“没有子女的人到了老年会很孤独”,6.47%的人认为“真到老了,还得靠亲生儿女”,也有极少数人(2.29%)生育孩子的动机充满着盲目性和被动性,仅仅是出于“不生孩子会让别人认为是不正常”。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相似文献   

13.
《创新》2009,3(3):F0002-F0002
郭建宁,男,1954年生,安徽马鞍山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题组主要成员。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具有崇尚德治、重视教育的之人文特征,儒家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奠基者、实践者与弘扬者。儒家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政治主张,把道德教化和“移风易俗”作为治国之首要任务。儒家的教育思想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其鲜明特色即人文性。其德治思想渗透于教育教学领域,主张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即是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当今人文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夏县发 《生存》2020,(9):0218-0218
在当前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作为初中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三 观”。本文主要内容探究了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希望能对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孔润年 《唐都学刊》2011,27(4):7-1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异彩纷呈,出现了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除了发达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之外,在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社会主义流派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那种认为只有某一种模式的社会主义才是“真”社会主义,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都是“假”社会主义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非常有害的。世界社会主义从来就没有统一模式,即使就科学社会主义而言,也因国情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仇子木 《生存》2020,(1):0220-0220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人文素养,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将从“立德树人”的视角下对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必要性、途径几个部分做出阐释,最终要使各教师主体肩负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社会福利》2009,(11):F0002-F0002,F0003,F0004
近年来,西安市灞桥区围绕“打造西安东部新城区、建设人文生态新灞桥”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生态、区位、交通等优势,抓项目、强产业、增总量,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快速发展。区委书记陆治原在民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民政局是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应该打造强势民政,服务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9.
张桂军 《社科纵横》2012,(11):172-174
医药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文以英语学期论文写作为视角,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研究表明,学期论文写作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了人文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有利于其英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与医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相比,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资源开放获取发展缓慢。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机构库的开放获取现状为例,介绍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开放获取的情况。由于中国人文社科期刊没有像国外一样出现"期刊危机",因此缺乏开放获取的推动力。如何推动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开放获取,是目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资源在开放获取活动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