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本文是提交“振兴上海第三产业研讨会”的一篇研究报告。作者认为,保持并加强第三产业超前增长的趋势,使上海逐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应成为指导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报告回顾了解放后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第三产业落后对上海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以及上海经济功能转变的要求,阐述了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必然性;指出上海第三产业超前增长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上海经济工作重点应逐渐转到第三产业上来。报告对“七五”时期上海三次产业发展方案进行了讨论,认为采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5.2%,其中第三产业年增长率10%,1990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30%的方案,人力物力财力较有保障,也有利于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作者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实质上是发展商品经济;为了保证第三产业超前增长,需要一个商品经济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浅析南开大学袁欣日本在二战以后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地由一个落后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为一个先进的经济大国。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对日本在战后初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作简要的分析。①一、对“出口导向”型...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增长分析中,结构变化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探讨高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在生产函数基础上提出了分析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模型,改进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分析模型。作者还应用该模型对上海的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结构进行探讨。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中央财政的基本结构日本经  相似文献   

5.
一、抓住结构,研究对策“新技术革命”与上海战略对策的研究是一个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大系统问题。面对这样的大课题,从何处入手?我们认为,关键是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和城市结构。只有抓住结构,才能以战略的眼光、系统的方法、综合的能力,研究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为什么说战略对策研究应从整体结构入手呢?有以下三点原因:  相似文献   

6.
战后以来,日本经济在经历了“恢复”、“发展”和“高速增长”三个时期以后,从1971年开始转入以“低速稳定增长”为特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到来的基本标志是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从60年代的两位数下降为1971年的5.4%。日本经济出现转折的动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是国内1970—1971年爆发的战后第6次经济危机,二是1971年8月美国宣布的“新经济政策”。尤其是后者,沉重地打击了作为日本立国之本的“出口第一主义”,进而构成了日本经济转折重要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日本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经济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战略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由出口主导型经济结构转化为内需主导国际协调型经济结构。这次日本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叶云湃 《探求》2001,(4):47-48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益接近 ,广州外贸出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形势 ,采取有效措施 ,应对WTO的挑战。一、当前广州外贸出口的形势2001年 ,是广州外贸“十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广州对外贸易必将有新的发展 ,继续为广州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做出新的贡献。据统计 ,2001年1—4月份海关出口总值34.60亿美元 ,同比增长3.8 %。当前广州外贸出口的有利因素主要是 :1、国际经济环境继续看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2 % ,其中美国经济…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使得在国际社会利用经济手段为国家政治目标服务即“国际经济政治化”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一国通过经济手段为其政治目标服务的对外战略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联系战略”。本文在辩证认识“国际经济政治化”理论本质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日本对华“经济协力”这种日本式的“经济联系战略”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从而认为,在后危机乃至更长远的未来时期,伴随经济的进一步崛起,在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中,中国亦可以应用“经济联系战略”来服务于国家对外政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主题 ,在对“分配 -增长”传统分析框架进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 ,从双向动态的全新视角探讨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初步提出了一个以“一体化互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分配 -增长”现代分析框架 ;并着重指出分析与增长之间内在的、积极的、相互促进型的互动关系、基本内涵及其必备的制度和结构条件 ;论文最后结合转型时期中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实状况 ,指出了重建中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一体化互动关系”的制度与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1.
经过两次“石油冲击”之后,日本进口商品结构正在逐渐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即:在日本的进口总额中,资本设备和消费品的比重趋于扩大;工业用原材料的比重趋于下降;在工业用原材料中,“粗原料”的比重下降,而“材料性制品”(半成品)的比重提高。这意味着,日本的经济结构正在由进口“粗原料”,出口制成品向进口半成品,出口高度加工品转变。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日本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对于中日贸易,特别是我国的对日出口有直接的影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一个严重依赖海外市场而生存的国家,这种外向型的国家战略,必然决定其对外经济合作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从战后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便不断提出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构想,如“环日本海经济圈”、“环太平洋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和“东亚共同体”等.日本不同时期提出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想都潜存着不同的国家战略意图,即经济的到政治的战略转型.本文主要以日本不同时期提出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想为切入点,揭示其日本国家战略取向的转型变化.  相似文献   

13.
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间接金融结构分析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高平在战后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里,日本企业的融资方式以间接金融为主,依靠银行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日本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金融工具少,这是日本金融战略人为倾斜于间接金融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问题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通过对环境管制与国际贸易问题最新研究动态进行分析,以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青岛市为例,就环境管制对外贸出口、FD I引进的效应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环境管制的创新贸易效应”,青岛外贸出口不断增长,但由于“环境管制的成本贸易效应”,出口商品中污染密集型产品仍占据较大比重。同时,由于与发达国家在环保标准、法规和执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青岛FD I的很大部分投向了污染密集行业。因此,为兼顾环境保护和对外贸易,建议青岛市及沿海开放地区加强环境管制,降低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并有选择地引进FD I。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 :研究和把握住经济增长的两种形态 ,特别是善于抓住增长的决定性时期 ,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 ,是驾驭经济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现实意义的大事。文章就技术突破、结构变动与综合国力增强 ,及时把握技术革命与加速增长的新时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源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危机传导和影响来看,美国主要因金融机构和汽车业等破产和重组引起内需下降导致经济下滑,日本则因汽车等制造业对外出口急剧减少引起的外需大幅度下降造成经济衰退,而且其衰退程度排在了G7集团之首.而严重依赖外需,尤其是出口地区集中,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成为日本经济下滑的主要因素,再次暴露了日本固有的外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的弊端,说明了日本内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仍未实现.今后日本应逐步提振内需,构筑外需为内需服务,内外并重的、具有弹性的新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国家计委重点科研项目《中心城市技术开发体系》的分报告。文章认为上海工业发展面临的原材料与资金短缺的困境,其深层原因在于,上海工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松散的二元结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所显现出的裂痕。该文通过对上海工业技术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以技术改造与创新为前提的主导产业与重点行业的选择思路,并从理论与方法上论证了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步骤。  相似文献   

18.
田洪志 《日本学刊》2016,(4):91-109
虽然日本对海外原油高度依赖,但在近30年的油价波动中并未显现严重的经济震荡。针对该现象,通过对日本GDP、国民经济核算支出法五部门以及特色行业的三层次递进分析尝试进行经济学解释,发现:1985年之前,日本经济尚符合油价上涨时GDP下降的典型特征;1986—2010年,油价上涨未给消费部门带来显著效应,却给投资以及出口部门带来正效应,由于消费部门的GDP占比下降,投资与出口部门的占比上升,最终造成GDP未发生明显震荡的结果。深入至汽车产业,油价上涨后日本的汽车出口显著增加,这是导致出口部门正效应的一个重要来源。合理的经济增长结构以及产品的低能耗特点是日本经济抵御油价冲击的重要支撑,而深层次原因在于日本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与充足的原油储备。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及相互转换的作用,正推动着我国整个经济的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文章从我国经济制度结构转型的主要表现所有制结构的混合化、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产权制度的社会化这三个方面分析指出,我国经济制度结构转型的内在动力在于经济增长。农村工业的高速持续增长不仅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角色,产业结构的成长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国效应”等有利条件,构建新的非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实现国民经济的一元化同质结构和均衡增长;采取多种有力措施,重新构造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区发展模式和协调发展模式,以促进和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上海工业结构调整必须走整体调整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八五”时期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的摘要。文章从调整的角度对上海工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历次调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八五”时期上海工业结构的调整目标和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