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的核心:利益选择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益的选择与协调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立法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从法与利益关系的视角而言,立法是对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进行确认、选择和协调的利益综合过程.对农业保险主体间利益冲突的认识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的起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就是为了协调这种利益冲突而通过法律制度的供给对农业保险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即通过确认国家的政策性扶持和规范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导作用来平衡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从而实现农业保险主体在各自微观利益基础上的宏观整体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正军  袁杰 《社科纵横》2006,21(4):61-6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中国又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鉴于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两大职能,通过农业保险稳定农业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均衡国民收入再分配,确保农业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促使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农业风险的非系统性,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及外部性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一般成因,而中国特殊的区域结构、经济条件及人文环境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保险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相互的渗透的过程中,由纯商业性的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举步维艰,营造农业保险制度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与健全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鲁宁 《学术交流》2008,(2):99-102
农业保险具有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和对农业风险损失实行经济补偿的职能.农民收入低和我国商业化经营模式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针对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的特点我国应加强保险立法,建立完善的保险法律体系.加强农业保险业务的技术管理,由国家专业保险公司负责业务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垦区相互制农业保险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垦区相互制农业保险模式是中国农业保险的新生事物.该模式自运行以来,实现了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创新,在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该模式的运行也存在着法律制度保障缺失、经营组织形式单一、服务对象参保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完善相互制农业保险模式的对策选择,应从农业保险的立法路径、政府责任、垦区在农业保险发展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商业保险机构拓展、农业保险业务、配套产业政策支持等环节入手,从而促进中国农业保险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保险是保障受灾农民利益的金融产品,相比受限于每年财政收入的农业灾后救助更符合市场需求。然而保险学原理指出,农业保险可能存在较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存在补贴福利耗散。文章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将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灾后补贴进行对比,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机制,及相对于农业灾后补贴的支农效率。另外,通过博弈分析农业保险投资的资金需求,以便规划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责任分摊。  相似文献   

6.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设计——以相互制农业保险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互制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种模式,特别适用于农业领域,也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一种农业保险模式。通过对国内外相互制农业保险的客观分析,设计出符合我国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建立合理的组织制度和经营制度,形成自下而上的管理体系和经营模式;通过合理的财政补贴制度调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通过发展农业金融信贷,盘活金融资本在农村的市场化运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能力;建立以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和农业再保险为核心的风险分散转移制度,增加农业保险公司抵抗巨灾的能力,保证相互制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12):59-63
本文利用入户调查数据,从农户、政府、保险公司层面微观评价政策性农业保险情况。提出了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宣传、进一步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分摊比例、优化保费补贴资金的运行机制、简化赔付手续等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的质量与效益密切相关。以传统的二元结构的农业生产转向三元结构的农业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农业生产力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农业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在理论上探讨了种植业三元结构与高效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和内在规律性,然后以黑龙江省安达市在“十五”期间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为例,进一步说明了三元结构在调整农业结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论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政府的地位和职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职能的合理界定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表明,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应居于主导地位.在明确政府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其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配套扶持、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为农业保险的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娜 《学术交流》2008,(1):85-88
农业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在稳定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保险还不成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在我国实现纯粹的商业保险有难度,可以实施各级政府扶持、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补充、利益共同互济、农民广泛参保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涛 《创新》2021,15(4):35-45
当前,小农户依然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需要充分维护小农户的利益,要在保护家庭经营和乡村稳定的基础上,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河南省M村的集体经济实践,建立起了村社集体为组织、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统分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全员效率最优化、农业服务规模化、农业转型动能内生塑造的综合价值.通过村社组织统筹能力的再造、多层次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设、经营方式的创新等形成的村社集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复合机制是中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切合人口庞大、小农户占主导的中国国情和农情,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各参与者的职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群 《求是学刊》2004,31(5):52-56
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即农户和企业而不是政府 ;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是实现“双赢”的基础 ;政府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 ;市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真正“龙头” ,资源优势、产品优势 ,最终必须通过市场 ,才能成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建立宏观调控下的农业产业化市场导向机制 ,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市场引导农户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在国际上已从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为保险风险证券化、整体业务证券化等,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从证券化的消极经营向积极和主动的管理转变、证券化产品的衍生性和证券化风险的复杂性日益增强、证券化资产及市场主体的范围日益拓展.我国要结合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政府引导与市场化相结合、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甘肃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佳伟 《社科纵横》2010,25(7):53-55
本文以农业保险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比较了国内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经验启示,针对甘肃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对如何构建符合甘肃省省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较早启动农业保险的9个试点省份之一。2008年首次被纳入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得到国家财政给予的农险保费补贴,使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财政补贴制度不合理、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和专业农险从业人员匮乏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加大对农险的宣传力度,刺激农民对农险的有效需求;构筑多层次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财税政策,加大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加快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农业保险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政府承担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我国政府以国家干预、政府主导为特征的农业农村政策,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现有农业政策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的限度日益显现。有鉴于此,急需构建一个政府调控和引导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的分析框架,在其中,政府需要界分与市场、农村社会组织之间的行为边界,在充分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农村社会自主管理的基础上,体现政府职能的"兜底"特征;而且,政府在构建市场/社会运行的基本制度、匡正和补充市场/社会失灵、培育市场/社会主体等职能中需要进行逻辑先后排序。应用这一新分析框架,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就需要基于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注重对农业生产市场主体的培育;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需要基于城乡一体化要求重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确保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价值在于正义、保证农业安全和保障农村的稳定、有序。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价值,需要国家的干预与介入。实现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价值应当采用以下原则:非营利原则、政府扶持原则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8.
郑志进  张晓杰 《探求》2001,(6):22-24
对于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应实行何种监管模式,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实行“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模式。“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模式到底是指像英国的监管模式那样,放松对保险经营行为的限制,包括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只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监督,还是既对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又对偿付能力进行监管,但侧重于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本文赞成后者观点,并试图做出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与现实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中国当前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发展,是开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织载体.但在其发展中,特别是在经营制度上存在着内部产权不明晰、管理不规范、分配制度不够合理等诸多问题,影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经营制度存在问题,基于此,创新农村经济组织经营机制的现实途径提高认识,加强培训,明晰产权机制,强化治理机制构建激励机制,政府和法公优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地流转供求态势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地流转取决于有效的农地需求和农地供给,通过中国农地市场流转理论决策模型的研究,动态考察当前中国农产品价格、非生产性收益、生产性成本、非生产性成本、土地使用成本、土地交易成本等因素对农地供求的影响作用,可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土地市场流转供求态势既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同时还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为此,促进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流转,其前提是打破垄断,培育市场,大力发展与农业经营紧密相关的“非农产业”,创造市场需求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