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所包容的思想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生活面貌与审美情趣;既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也有很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其美学风貌主要表现为思想的解放和人性的裸露:(1)生动地记录了时人玄谈析理的风气、内容和场面,肯定了清谈是辩论玄理的重要方式;(2)描述和肯定了“魏晋风度”是这一时期理想的人格美;(3)表现了魏晋人对人和人性美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追求;(4)深刻揭示了儒家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泯灭和沦丧;(5)在品藻人物中运用了很多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2.
杨树彬 《学术交流》2005,(10):183-186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也是人类对宇宙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地加以认识的结果。它们都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科学探索以追求“真”为动力,以造福人类即“善”为本源,而“美”视觉化地反映了真和善的这种当前状态;艺术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形象化揭示,是对“真”的表现和再现,是对“美”的追求的结果。艺术形象的启迪、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作用,在驱动欣赏者积极、向上、至善。因此,真、善、美分别是科学与艺术的艺同精神、终极目标和理想标准。三者在服饰上得到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3.
欧阳彬 《唐都学刊》2007,23(3):121-124
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追求根源于马克思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重要思想。当代社会认识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三个层面:日常的社会心理;阐释的社会理论;决策的社会规划。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美的眼光来感受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审美设计、管理美学、社会发展美学等新兴学科对日常生活审美加以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和谐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规划的审美理念。研究当代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4.
都市生活方式与都市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波 《求是学刊》2007,34(3):101-104
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天性,因此审美文化本身应该是无分都市与乡村的,然而,在当代,随着都市社会的崛起,审美文化在都市社会语境中却呈现出别样的意义,因此,都市审美文化之特质的探讨就成为一个必需的问题了。要讨论都市审美文化,我们首先要分析都市生活方式,因为审美文化在根本上是对于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折射和再创造。在当代西方,随着城市消费研究的展开,生活方式在消费文化的意义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关于生活方式的概念已经达到十几种之多①。在西方学术界关于生活方式的种种论述中还是…  相似文献   

5.
一当代的新技术革命全面地、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其中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谈论生活方式的进步,就不能不注意到新技术革命给生活方式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在远古时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如学会火的使用)从一开始就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近代的工业革命使这种影响变得更为明显。例如,自从有了城乡的区别以来,人类的大多数都是生活在乡村的,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却使大批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工业人口。  相似文献   

6.
游戏是人类通达自由之境的路径,是审美实践的本真形态.游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在游戏中,人可以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超越,从而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自由境界,使人的创造本质得以真正确认.游戏带来的不是肤浅的感性或理性愉悦,而是一种超越的情怀与审美的态度.游戏越有挑战性,其开显的文化意义就越深刻.  相似文献   

7.
<正> 科学一般总是与公理、定义、推理等逻辑思维以及各种实验相关联,在人们的印象中,它难得与美产生什么关系.近年来却出现了"科学美"一词,这是不是某些人的杜撰或是美学"泛滥"的产物? 当然不是.实际上科学美学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一个时期内由于一些学者片面强调艺术美而曾被冷落,近年来随科学、美学的深入发展,它重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自古以来,人们就感受到大自然、宇宙的美,相信宇宙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古代的希腊人、印度人、中国人都有一种从多样化中去追求统一的审美理想.古中国人曾处于领先地位(例如老子的对立统一观),但由于后来花了更多精力去研究人伦道德,忽视了对大自然所蕴含的和谐规律的深入探求,所以科学落后了.古希腊学者的心智为宇宙的奥秘、自然科学显示的美所吸引,他们执着地追求宇宙内在的秩序、规律.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数的关系是统摄一切的要素、美在于和谐与比例的观点,并从音乐、雕塑、建筑,乃至天体的运行规律等诸多方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根据种种迹象断言,世界未来研究的重点已经向两个与人类未来休戚相关的问题——和平与发展转移;指出有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未来研究,分别追求全球的和平与全面发展的合理新秩序,是人类追求社会未来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未来美、环境未来美、人类自身发展未来美的继续和高度综合,是世界未来研究进入发展新阶段的标志.作者还认为,中国的未来将成为世界未来研究新的重点课题.作者秦麟征是中国未来研究会秘书长、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执行委员,曾出席文中所评论的许多国际会议.  相似文献   

10.
从必然走向自由:展望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虎祥  薛骏 《社会》2001,(4):28-30
在当今社会中 ,科技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综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科技进步往往在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促使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信息化。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 ,人类的生活方式将会逐步趋向于更健康、更文明、更科学、更和谐。马克思认为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 ,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发展 ,都使人类从某一领域的必然规律的盲目支配下解放出来 ,使这些自然规律成为人们征服自然的手段 ,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 ,也就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再到信息社会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  相似文献   

11.
不言而喻,研究人的前景,不可能不分析人的本质.所以,必须由之开始的第一件事,就是试着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这真是个"永恒的"问题,它贯穿整个哲学史,在现代关于人及其未来的争论中也是一个中心问题.在对人的本质进行认识的历史上,已经取得了一些决定性的成果.在对科学、人类精神文化、人类社会经验加以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自从开始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对确定性的追求,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根源有着不同的认识,追求确定性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从历史上看,农业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它把陌生人看作为不确定性的根源,它是通过消灭陌生人的方式去谋求确定性的.在工业社会中,由于自我的生成而使整个社会处于自我与他人的结构性联系之中,自我是把他人视作为不确定性的根源的.在对确定性的追求中,社会契约论所提出的方案是近代以来社会建构的原则和路径,但是,它并没有消除不确定性.特别是到了20世纪,随着自我意识的强化,进一步实现了对他人的不确定性建构,并因不确定性的逐步升级而使人类陷入了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13.
王熙恩 《学术交流》2005,42(11):9-13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社会存在和发展就是这个对象化的成果.但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对象化理论指出,对象化自身存在着一个现实的、客观性的内在悖论,即在人类史前史的各类形态的社会中,也就是在人的全部历史活动中,对象化的结果总是表现出"异化"的形式,从而剥夺了"人在对象中直观自身"的部分能力.这样,劳动,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是人类审美生存的来源,同时又是剥夺人类审美权利的障碍.对这一潜在悖论的研究,不仅会引发我们关于马克思"人化自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以及"美是什么"等思想的重新思考,而且在工业社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也具有发人深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创新思维的几个重要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类社会不断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社会生活日益多姿多彩.人类由作为自然界的奴隶到逐步认识并学会利用、控制、征服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同时也逐步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这种发展、进步、无论其形式是渐进的还是飞跃式的,从本质上讲,主要不是通过量的变化,而是通过质变,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的.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社会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相似文献   

15.
邹渐维 《探求》2006,(Z1):78
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设计与生活方式有密切的互为关系.设计提供了人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设计是对人生活方式的设计——它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体现生活中的人文关怀,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同时,设计也是生活方式适应的产物.设计将指引人类向更美好的方向前进,为人类创造更加理想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高红贵  赵路 《创新》2018,(3):7-14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奏响绿色发展的新乐章.绿色发展新理念使人们认识到守护青山绿水可以创造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要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使生态与经济融合为一体,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的最终体现形式,是人类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破解了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在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也能够普遍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明显、稳定的提高。这一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发生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一些爱的故事,这些故事决定了社会和谐的基调。无论是爱心在行动,还是对制度和志愿者生存状态的关注,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远观全球,志愿服务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中国,志愿服务也正在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海拔。在辽宁,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时尚行动。人人可为志愿者、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浓厚氛围业已形成。更多更美更感  相似文献   

20.
美的概念有两种:一为表现对象美,一为表现目的美。就来源讲,艺术美绝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美一方面,生活中丑的现象也可作为艺术美表现的对象。创造美的艺术作品的决定性条件不在表现对象的美,而在于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的审美的理想,以美作为表现目的。艺术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对美在本质、成分或内容上的现实,赋予了恰当的形式,使之适合人们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