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试图使对组织团结的测量操作化。文章应用2002年的调查数据,从两个维度和六个方面来测量与评估一个组织社会团结的水平与质量。这两个观察与评估的维度是凝聚力和脆弱性。在组织的凝聚力维度上,文章主要试图从社会支持、垂直整合以及组织认同的方面来考察,而组织的脆弱性则主要是从不满意度、相对剥夺感以及失范的方面来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试图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组织行为的趋同与差异以及这种趋同与差异对组织中社会团结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顾客定义的扩大、情绪智力的盛行和服务性经济的兴起,组织情绪管理已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本管理,也是当前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和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未来,有关组织情绪的研究除了继续探讨其基础理论问题外,重点将探讨如何把组织情绪融入企业人力资资源管理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3.
白景坤 《学术交流》2012,(12):139-1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层级组织纵向分立和横向联结所形成的网络组织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微观经济领域居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网络经济条件下制度性信任基础的建立是网络组织价值生成分析的逻辑前提,也是网络组织兴起并形成相较于层级组织的价值生成优势的根本原因;以制度性信任为基础的协调成本下降、互补效应形成和合作创新能力增强是网络组织价值生成的三个基本来源;在网络组织形式演进过程中,模块化组织和知识联盟的出现使网络组织价值生成的三个基本来源呈现出叠加态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先对多元组织协同机制的内涵做了三个层次的界定,然后以杭州西泠印社的改革经验阐释该协同机制的制度特征、并在杭州实践经验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多元组织之间实现协同的制度机理,从而揭示出这种创新机制能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政府民间良性互动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5.
姚迈新 《探求》2012,(4):50-56
流动人口规模的迅猛增长,给政府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地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以组织化手段把流动人口纳入到管理服务的主体中来即为措施之一。本文在分析流动人口准社会组织现象的基础上,对浙江省杨家农民工会、浙江慈溪市和谐促进会两个案例进行了剖析,提出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自治组织、融合性社会组织,能够克服准社会组织的脆弱、妥协性等特征,并突破由流入地新型"二元结构"造成的社会治理困局,对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移及民生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5.12"汶川地震以来,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在社会管理及社会服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促进就业、整合行业发展、加速民生建设进程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上,成为继市场和政府之外又一强有力方面。必将迎来快速发展春天。但由于我国特殊国情,社会组织发展及其人才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各方努力,共同推进社会组织及其人才建设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移及民生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5.12"汶川地震以来,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在社会管理及社会服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促进就业、整合行业发展、加速民生建设进程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上,成为继市场和政府之外又一强有力方面。必将迎来快速发展春天。但由于我国特殊国情,社会组织发展及其人才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各方努力,共同推进社会组织及其人才建设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段建军 《探求》2009,(1):16-19
组织传播是组织文化的粘合剂,组织文化的继承离不开组织传播,组织文化的认同也离不开组织传播。因此,在新时期,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文化建设,就应该充分运用有效的组织传播方式,让组织文化实现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得到党员和社会的理解与认同,并转化为党员的日常工作行为,形成习惯。  相似文献   

9.
慈善组织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公信力则是每个慈善组织的生命力。提升公信力不仅是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前提,而且是其健康发展的需要。结合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标准,文章分析了造成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并就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集团公司组织架构模式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集团公司组织架构有三种模式 :过分集权的U型组织结构 ;过分分权的H型组织结构 ;集权与分权有机结合的M型组织结构。这三种模式的选择 ,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未来大庆石油集团公司的组织架构 ,应在选样M型的组织结构基础上 ,再进一步改造成新型组织架构。这种架构能否实现有效率的运转 ,关键在于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参股公司的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11.
王同起 《唐都学刊》2003,19(2):40-44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也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 ,它是中国文化发展两次重大质变中后一质变的继续和新的里程碑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看 ,是继武装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经济文化革命之后 ,开创了经济革命并举的新时期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看 ,则清楚地表现为第三次轮进式发展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12.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设关系到发展本身的正当性,加强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和方向,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党和政府的工作正在经历、并且也需要经历一个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的发展。社会建设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广大公民不断觉醒和提升的权利意识和诉求,与政府和社会满足和保护公民正当权利之意识、机制、能力的欠缺之间的矛盾。今天,从宏观的制度和结构层面看,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着三个方面的约束,即政治改革滞后、社会参与不足和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最早提议亚太区域合作的国家之一,经过种种曲折和挫折,进入21世纪后开始提倡建立东亚共同体,但其相关战略仍显得动摇模糊。“东亚共同体评议会”的成立及其政策报告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本文拟通过对该报告的梳理,剖析日本政府及其主要智库在东亚共同体战略上的“主流”见解,区辨其他“非主流”见解,从而初步总结现阶段日本在东亚共同体问题上的战略与对策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于霞 《唐都学刊》2004,20(1):75-79
杨朱的“为我思想”是与战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一种政治思想。其出发点是贵生爱身 ,落脚点却在于治理天下。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针对当时社会混乱的现实 ,从“为我”的角度出发 ,力图解决纵欲无度 ,仁义之治 ,追名逐利和生死丧葬等几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首都经济圈”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都经济圈"战略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等国际知名"首都圈"发展战略,分析"首都经济圈"建设对于北京和周边区域及我国发展的战略意义,明确"首都经济圈"范围界定的原则、具体范围、圈层划分及各个城市的职能分工,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应以保障首都功能实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和统领,抓住四大战略重点,即明确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日益重视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有关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条文的问题根据和思想逻辑,集中探讨了文化遗产“有形”与“无形”兼具的特点,进而指出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及其对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食品与工业微生物》课程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食品科技创新人才而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该文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期培养面向食品行业的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贾玉峰 《唐都学刊》2005,21(2):65-70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有维护贵族统治说、拥护民主说、悲剧说与顽固保守和不见容于希腊说等几种主流的死因分析.但苏格拉底在命运、选择方面对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认同,以及阿喀琉斯之死,笔者以为苏格拉底之死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应从"阿喀琉斯之死"所昭示的希腊精神入手,在希腊文化层面上对苏格拉底之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即它的起源、产生、结构和生命力等问题.对于它的起源和产生,学术界最广为人知的学说是马克斯·韦伯从新教伦理来阐释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但实际上比韦伯更早的是韦伯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桑巴特对此问题进行的独特的思考和解答.随后同样作为知识社会学创始人的马克斯·舍勒作为现象学的第二号人物,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资产者类型的人的关系、资本主义精神的爱恨秩序、性情结构以及这种精神的生命力与资本主义未来的关系等问题的独特解答,构成了一战前后思想界关于现代性问题之思想的三驾马车.本文主要以舍勒的<三论资本主义精神之问题>为文本依据,对舍勒关于这一问题以及他对于桑巴特和韦伯思想的梳理做出了精到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