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 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美国经济从高涨到衰退有其必然性。“9·11” 事件加速美国经济滑向衰退,并可能使美国面临信息社会的第一场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内需乏力,外需不振,更趋恶化。我国出口的国际经济环境严峻,但总体上经济增长受到的影响将小于东亚其他主要国家,一些机遇和有利条件有待利用。  相似文献   

2.
诺思的新经济史思想述评庄子银,邹薇1993年10月14日,美国经济学家诺思以其在新经济史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荣赝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他为“新经济史学领域中的主导人物”。道格拉斯·诺思,生于麻省坎布里奇,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6...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全球化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新特点。“新经济”研究对美国的意义,及其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信息化、全球化在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推动的同时,也带来了两个“边缘化”的问题。要从长远和当前两方面看美国“新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在美国,持续7年多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网络快讯     
全球经济展望世界经济在经过了强劲的增长之后,发展速度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减缓。到了2005年,全球的产出也开始受到产能的限制。尽管高油价降低了石油进口国的利润,全球经济的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强劲。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包括低通货膨胀率、低利率、低利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然而,燃油价格的持续上升和利率上升都将可能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减慢但发展势头依然强劲2005年全球GDP增长了3·2%,与2004年的3·8%相比有所下降。预计2006年GDP的增长将与2005年持平,2007年将会有所上升。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减速发展似乎蔓延到…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就业充分程度或失业率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平的重要尺度。199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8.8%,全年物价水平为0.8%,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基本上实现了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相似文献   

6.
苏晓华  丘勇 《探求》2000,(1):33-36
至1999年8月,美国经济自1992年走出衰退以来已经稳定增长了100个月:1998年和高增长的1997年一样,均保持了3.9%的增速,到1999年第二季度仍保持高达2.3%的增长率;通胀率由1992年的2.9%下降为目前的1.6%;失业率由1992年的7.3%下降为目前的 4.2%。于是很多美国学者和政府人士提出“新经济”概念,认为美国经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不再属于传统经济的范畴,而是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时期,经济周期已经消失,并且这种经济将像永动机一样会永远运…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新经济学家迈克尔·曼德尔的《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一书中关于新经济驱动力及机制的观点是美国新经济的真实反映 ,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新经济的规律性认识。其关于科技周期的观点 ,虽然尚需实践的检验 ,但对于延缓新经济的衰退和避免大萧条的到来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识和行动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8.
一篇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和哈佛大学同行雷切尔·麦克利里(RachelMccleary)共同完成的新论文探究了宗教信仰和仪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肯定,这不是经济学家第一次讨论这一话题。加里·贝克尔(GaryBecker)系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因把经济学理论应用于诸如“婚姻是否在经济上有效”,“吸毒是否是理性的”,“夫妇如何决定生育多少个孩子”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享有盛誉。尽管经济学家大多将宗教搁置一边,但其他学会的学者却毫不迟疑地提供关于宗教和财富的思想。一个世纪以前,社会学的创立者马克斯·韦伯(MaxWeber…  相似文献   

9.
·1999年,1700万美国家庭在网上购物,其中零售额达到202亿美元。·到2003年,由于家庭具备联网能力,美国将出现1000万个网络家庭。·1999年全球主页数达到8亿个。·目前每个月上网的美国成年人为6400万人。·到2000年,将有56%的美国公司在网上出售它们的产品;而在1998年,从事网上销售的公司只占24%。·目前,思科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经营网上商务的公司,每天出售价值3200万美元的产品。·2000年夏季,82%的大学毕业生将通过网络求职和获取就业信息。·对于30个国家和3万名消费者进行的调查表明,美国的因特网用户数字不仅增长得最快,其消费者使用…  相似文献   

10.
“9·1 1”事件对以美国安全观为主导的传统国际安全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给国际安全的内涵带来重大调整 ,使人们从新的视角对“9·1 1”事件引发的国际安全危机做出重新解构 ,“9·1 1”事件引起的美国国际安全战略的大变动引发了国际安全格局的大变动 ,这种国际安全格局大变动的主要作用点是大国关系。同时“9·1 1”事件后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与中国所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又是需要认真加以思考的。  相似文献   

11.
亨利·斯蒂尔·康默杰在1950年指出,毋庸置疑,“实用主义”是美国生活中的一个主题,它自然地产生于美国的经验,并且在二十世纪“几乎成了美国的官方哲学”。同年,一本题为《实用主义与美国文化》的小册子写道,作为美国人,讲求实用是如此地重要,以至于对实用主义的优点持有异议,就等于“把美国的文明本身……送上审判席”。的确,那些力图找  相似文献   

12.
1992年5月间,一场围绕电视剧《墨菲·布朗》而展开的争论曾在美国举国上下激烈地进行。墨菲·布朗是一名普通女子,她不喜欢结婚,可是却非常热爱孩子,她有好多非婚生的子女。《墨菲·布朗》播映后,美国副总统丹·奎尔立刻发表尖锐的评论,猛烈抨击墨菲·布朗不相信婚姻却热爱孩子的思想是“荒诞不经,将把美国的社会结构引导到邪恶的轨道上去。”丹·奎尔认为,那些非婚生孩子从一降临人世后就与“苦难、  相似文献   

13.
近 2 0年 ,国际社会科学界及相关组织在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认识上 ,经历了由“增长”主题向“发展”的转变。尽管对“发展”解释不一 ,但目前至少在两方面达成基本共识 :所谓发展 ,是一个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整体性变迁过程 ;发展的价值指向是“人” ,所产生的结果应该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代表性的理论除了弗朗索瓦·佩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义提出的“新发展观”外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发展的目标》论文 ,同样应看作这一认识转变的重要反映 ① 。但在 2 1世纪降临之际 ,欠发达国家依然面临严重的“…  相似文献   

14.
张素蓉 《社会》2001,(3):35
现状1970年前 ,同居被称为“姘居”或者“同住” ,且在联邦各州中均属非法。但为什么在美国同居现象30年来不断增多 ,却仍然是家庭道德中一个隐蔽的话题?许多社会学家已对此展开研究。路特吉斯大学国家婚姻课题组的两位合作者大卫·彼佩诺和芭芭拉·丹佛·怀特海德认为 :“不像离婚或非婚生育 ,同居的倾向事实上并没有激起公众的非议或者批评。”密切根大学的社会学家帕梅拉·L·斯莫克则发现 :与1965年的10 %相比 ,现在尽管有超过半数之多的新婚夫妇曾在婚前同居 ,大多数美国人仍没有意识到同居现象的扩大及其意义(他最近实…  相似文献   

15.
经济日本经济的国际化趋势及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布局 ”.“‘’‘””“””’二’.’·‘’······……《世界经济》战后日本基础结构资本存量及其国际此较····一《世界经济》经济增长与工资结构—1955年日本工资实志分析 ‘’‘”’“’.””“··················……《世界经济》日本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要点··················……《日本问题》关于战后日本的投资管理,·························一《日本问题》日本国倩的市锡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 1 991年开始 ,美国经济持续了 1 0年的景气 ,长期的经济增长在人们当中引发了关于“新经济论”的讨论。如果IT的革命性进步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美国生产率的增长也应当是革命性的 ,生产率的上升如果是革命性的 ,工资的增长也必须是革命性的。然而 ,IT革命虽然对美国的经济有积极作用 ,却没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1 990~ 1 996年 ,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仅为1 7%。在 5 0年代 ,其增长率是 2 2 % ,60年代是2 9% ,70年代是 1 8% ,80年代是 1 5 %。因此 ,除 80年代外 ,历史上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均高于 1 990~ 1 996年。 1 9…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美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良好 ,突出表现为 :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以及生产率的显著增长。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 ,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检验了以下 4个命题 :1 美国经济的生产率已经加速增长了 ;2 生产率加速的驱动力源自信息技术的进步 ;3 由于生产率增长加快 ,美国经济一方面得以保证更高的增长率 ,另一方面又能够维持目前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4 相对先前经济增长较慢时所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应该实行更宽松的政策。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我们是否已经处在“新经济”中了 ?经济学家何以对生产率…  相似文献   

18.
“依附论”是六十年代在美国和拉丁美洲最初出现的一种激进的理论思潮,它涉及现代帝国主义理论、不发达根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这一思潮后来发展到其他地区,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很大注意和不少争论。“依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萨米尔·阿明和安德烈·冈德·弗兰克等著名经济学家。我国学术界对这派思潮的观点有过一些介绍,例如:《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3期刊载阿明的《自力更生与国际经济新秩序》;《世界经济译丛》1981年第2期刊载阿明的《第三世界的发展战略问题》、1981年第10期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等文,以及《拉丁美洲丛刊》1982年第1期高话所著《战后拉丁美洲经济思潮概述》。但是对国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论战介绍不多。这里我们选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经济系教授詹姆士·M.赛弗对“依附论”学派(文中称之为“每月评论派”)的一篇论战文章,供我国学术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据德国《德意志哲学杂志》1991年第6期报道,1990年11月15日,在哈雷/萨勒“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俱乐部”,继关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著作和影响的一次理论研讨会之后,接着举行了“弗里德里希·尼采研究促进联合会”(已登记注册)成立大会。在理论研讨会上,沃尔弗冈·米勒-劳特尔博士教授(柏林)和汉斯-马丁·格拉赫博士教授(哈雷)分别作了题为《尼采是一种挑战》和《尼采研究的旧难题和新难题》的学术报告。除德国学者外,还有来自瑞士、美国、日本、波兰、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和丹麦等国的学者。在成立大会上,选出了汉斯-马丁·格拉赫博士教授(哈雷马丁·路德大学)和汉斯-于尔根·康德教士(勒肯)分别任联合会的主席和副主席,  相似文献   

20.
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Institut der deutschenWirtschaft K ln-IW)预测,2006年德国经济将会微幅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1%。其中蓬勃发展的国外企业居功至伟,2005年和2006年德国对外投资都将增长5·0%。对外贸易也会进一步发展,预计2005年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净值会增长5·3%,2006年将增长5·0%。相比之下,个人消费市场依旧低迷不振,2006年德国个人消费将增长0·3%。劳动力市场也发展缓慢,与2005年相比,2006年德国的失业率将降低0·1%,降至10·9%。德国经济复苏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未来的政府策略。2006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将增长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