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研究透过职业阶层、教育与政治资本三个重要因素,侧重分析了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国家力量对劳动力市场中收入分配的影响。在国家规制影响较大的劳动力市场部门,职业阶层间收入差距较小;人力资本回报的提高受国家改革计划的影响明显。而在新生的市场经济部门,不仅阶层间收入不平等扩展迅速,而且体力劳动者的市场境遇也大大低于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由于更多地受国家政治过程的影响,政治资本对改革后新生代劳动力的工资收益的影响呈现出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而快速下降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FDI影响收入分配的微观机理,主要通过边际收益产品影响收入分配,并在劳动力选择方面为人力资本投入提供较高的补偿,且由于商品市场的垄断地位,为高收入分配在利润获取上提供可能。微观上的收入分配影响,通过宏观的投资、对外贸易和就业扩散到不同地区和行业,形成了区域、产业和城乡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这种差距需要通过软硬件环境建设、劳动力要素流动和本土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如何合理确定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合理确定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张正堂一、企业经营者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力价格的特殊性(一)企业经营者的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国内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围绕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否为...  相似文献   

4.
使用“2009年中国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JSNET2009)广州、上海、厦门、济南和西安五城市数据,检验了改革以后影响中国城市劳动者职业流动模式以及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学历劳动者与低学历劳动者群体处于两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经济地位获得路径完全不同。对于低学历劳动者,职业流动是提升他们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因素(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他们的收入没有影响。高学历劳动者的情况刚好相反,职业流动对收入获得没有任何作用,影响他们收入分层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本研究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地区不同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凭筛选、人力资本与大专毕业生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表明,北京市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专生就业普遍集中在服务行业和私营企业,筛选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予以解释。服务行业和私营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偏好,如实践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某种程度的英语水平,也表明了这一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视。为了提高大专文凭的含金量,提高大专毕业生的竞争力,必须面向劳动力市场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同时大学生个人也要进行自主的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配置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产业结构和资本对劳动力配置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的同时 ,是否也同时存在劳动力配置对产业结构和资本配置影响的另一方面 ,这方面的研究似乎未被广泛重视或难以看到令人满意的解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后者显然不仅存在而且也相当重要。本文在给定的前提假设条件下 ,通过对劳动力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模型分析 ,得出这样的结论 :产业结构的变动取决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比重两个因素变动的共同作用 ,其中劳动力比重的变动由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时决定 ,两者的决定因素为劳动力报酬比重。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技术投入程度和人力资本投入程度决定 ,而两者也取决于劳动力报酬比重。  相似文献   

7.
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林  田丰 《社会》2010,30(1):69-87
本文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教育收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收入差距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2008年进行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分析了以教育年份、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为表征的人力资本因素对劳动力市场上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影响,这种经济社会地位是以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状况来界定的。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不同的社会阶层,教育收益率是有很大差异的,但这种差异主要是受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而社会保障状况的差异则主要是受户籍等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文由此引申出的结论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具有二元分割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社会分层机制。  相似文献   

8.
王鹏 《社会》2017,37(5):217-241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户籍人口实现了身份转换,成为制度认可的新市民。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发现,即使户口状况相同,"新市民"与"老市民"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的结果显示,"农转非"人群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受到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歧视,且歧视程度随着分位数的变化呈现倒U型趋势。同时,"农转非"人群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歧视降低了自致型"农转非"人群相较于城市原居民的禀赋优势,而外致型"农转非"人群则面临人力资本劣势与就业市场歧视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9.
李骏 《社会》2016,36(3):64-85
近十多年来,鉴于中国高等教育扩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用经验数据研究劳动者与工作之间的教育匹配(尤其是过度教育)对收入回报的影响。但是,已有文献较少考虑过度教育的选择性问题,也很少对高学历劳动者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使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分析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研究发现,即使是在考虑了选择性之后,过度教育者的收入仍然显著低于适度教育者。同时,对家庭背景、学校出身、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四大影响因素的考察还发现,过度教育确实具有负向选择的特点,那些拥有较低人力资本和较差出身背景的人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回归方程的收入差距分解发现,1988年、1995年和2002年,行业间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而且这主要是由一些收入迅速提高的垄断行业造成的。同时,区位、教育、所有制和职业类型以及是否有第二职业对收入差距的贡献也在提高,是否完全就业和年龄对收入差距的贡献明显下降。因此,缩小中国城镇收入差距,亟需打破劳动力市场进入壁垒和产品市场行业垄断。此外,减轻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障碍、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等措施也将是未来政府缩小城镇收入差距的重要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资本市场是一个资源配置市场 ,同时也是投资的场所和投机场所。作为投资场所和投机场所 ,它通过渠道效应和分流效应直接影响居民和政府的收入规模与结构 ;作为资源配置市场 ,它通过影响社会资源使用结构 ,影响收入在企业间的分配格局 ,进而影响不同产业、地区的收入分配格局 ,最终影响到政府和个人收入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偏向性取决于技术进步收益率、要素稀缺性和要素相对生产率的增长率。通常技术进步偏向性使资本和技能型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资本和技能报酬更高并导致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及其偏向程度加深,资本报酬更高且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更具掠夺性,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恶化劳动力市场地位。而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使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并出现技能溢价。若任凭市场经济自由发展,技术进步偏向性不断强化,技能型劳动需求增长、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工资不平等现象持续存在,最终将阻碍一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职业是决定就业人员劳动收入,继而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重要变量。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的子样本,对职业与收入差别之间的关系做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职业间收入差距可以解释城镇就业人员收入总体差距的12-17%。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各职业对就业人员人力资本上的要求有差异,从而导致了职业间劳动要素报酬上的差异;二是劳动力市场、地区分割所带来的不同职业问人员自由流动的障碍,造成了这种收入差别。前一种原因强调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这应当是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成效;而后一种原因反映的却是现阶段的市场化改革还不彻底。因此,为了缩小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可能地排除由于市场、地区分割造成的不同职业间人员自由流动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 . Few studies apply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to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this research, I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hip networks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s represented by employment and hours worked. Methods . I test five hypotheses representing social capital with network structure, network quality, and network diversity using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 from the 2000 Social Capital Benchmark Survey. Since this survey enables comparisons across racial/ethnic and gender groups, I am also able to specify how social capital interacts with race/ethnicity and gender to influenc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while controlling for other prominent theoretical concerns such as human capital theory. Results . I find that friendship networks are generally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increase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Further, I find significant social capital differences based on race/ethnicity and gender. Conclusions . I illustrate that social capital can be applied across a broader racial/ethnic/gender spectrum.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rograms that attempt to bring valuable labor market information to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lacking employment–related information are likely to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inequality, especially if combined with programs for developing human capital.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而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则是其主要原因。在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下,我们的分析表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反应,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也不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由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基于此,要彻底扭转中国收入分配恶化趋势,根本途径仍然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尽快被吸收。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 Changes i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returns may have lessened divorce's traditionally severe economic consequences for women. Method . We use recent data from the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ies and Households (NSFH)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women whose marriages ended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waves of data collection. Results . Comparing pre- and postmarital median per capita income shows that marital disruption now has much more modest economic consequences for women than in years gone by.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ir higher postdivorce incomes can be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human capital. Conclusions . These findings suggest better life chances for divorcèes and their children.  相似文献   

17.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1999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community capacity and micr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 communities of Peru's mountain region. Elements of community capacity are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organisational resources. Indicators of micro-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annual household income in soles (Peruvian currency) and perceptions of changes in income and property. Findings revealed that human capital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income. Social capital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he belief that amount of property had increased but not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he belief that incomes had increased. Participation in a development programme for a year or more was the on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all three indicators of micro-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