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公丕祥,山东蒙阴人,法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法律与社会哲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等。主要著作有:《马克思的法哲学革命》《中国刑法通史》第一分册(与李光灿先生合著)《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法律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郑成良1955年生,内蒙古突泉人,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法学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法理学的改革与建设、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获教育部、司法部、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发表法学论文60余篇,主编、独著、合著、合译教科书、著作、译著10部。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有:《以人为本与法治发展——兼论程序公正的权利表达》(2007年第4…  相似文献   

3.
康敬奎 《求是学刊》2001,28(5):112-112
新中国法学受到苏联法学的深刻影响 ,俄罗斯法学又承袭了部分苏联法学的传统 ,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也是存在的。反思与回顾苏联、俄罗斯法律文化传统 ,比较中国和苏联、俄罗斯整个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鉴于此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杂志社于 2 0 0 1年 7月 2 8日至 8月 2日在牡丹江镜泊湖联合召开了全国法学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苏联、俄罗斯法学的自身发展和在中国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主要分成以下两个议题 :一、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的影响。首先 ,会议探讨…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学院创建于1995年,设有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三个专业,现有教职工64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5名,博士19名、硕士33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1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达1400余人。法学院设有法学方法论研究所、民间法研究所、英租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中心等九个科研机构。可在法学理论、政治学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八个专业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另外法学专业还招收法律硕士。法学院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先后在《中国法学》…  相似文献   

13.
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急切需求.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突出强调了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创新和丰富法学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发挥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在法治人才培养中注重理论功底扎实和实践能力强两者兼具,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教育来源于实践,法学教育的生命力植根于实践.该文旨在围绕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开展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孙育玮笔者曾在1987年写过《“法制”与“法治”概念分析》一文,发表于《学术交流》杂志1987年第6期上。当时该文的基础观点认为:“法制”与“法治”是法学和法律生活实践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由于它们意义有...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亚太海洋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余兴光主编的《变化、影响和相应:北极生态环境观测与研究》,和国家海洋局极地专项办公室编的《北极地区环境与资源潜力综合评估》,两本专著于2018年8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读苏轼《方山子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传记体文。本文拟就其写作时间、当时作者的思想状况以及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等方面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方山子传》究竟写于何时?目前,大家的看法尚存在分歧。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该文之“解题”、牛宝彤先生选注的《三苏文选》、丛鉴和柯大课两先生合著的《苏轼及其作品》中都认为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而颜中其先生编注的《苏东坡轶事汇编》附《苏东坡年表》、刘乃昌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王水照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中则都认为写于元丰四年。 《方山子传》中有这…  相似文献   

17.
《浙江学刊》2013,(1):225
《浙江学刊》热诚欢迎大家赐稿,来稿须知如下:一、来稿必须为纸质打印稿。二、必须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注释一律采用当页脚注形式,用阿拉伯数字(①、②、③…)统一编码,编码置于右上角。注释体例如下:1.布坎南:《同意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页。2.郝铁川:《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若干消极影响》,《法学评论》2001年  相似文献   

18.
王重民先生编于一九三四——一九三八年、出版于一九六二年的《伯希和劫经录》,著录伯.三八九八残卷时,对于作者因不明而未予著录,对于篇名拟定为《持诵<法华经>灵验记》,此后一九八一——一九八五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出版的黄永武先生主编的《敦煌宝藏》沿袭王录,也将伯.三信九八写卷拟名为《持诵<法华经>灵验记》。但笔者在研读敦煌遗书过程中发现,王、黄二先生对伯.三八九八写卷内容按断有误,对其出处及作者不察,上述拟名实为不当。经过一番考察,笔者断定:伯.三八九八写卷实为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  相似文献   

19.
张琢先生出生于1940年。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学恢复研究之后,便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主编。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有多种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20.
本刊中音年作者简介杨海坤,1944年8月生,苏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法学会理亨。主要代表作有:《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1992年12月出版,南京大学出版社)、《行政诉讼法学》(1994年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主编,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