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段睿 《生存》2020,(7):0172-0173
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灵魂,能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陶冶学生的品行,实现德育的培养。如何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成为衡量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尺度。文本主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及语文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具体对策,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英国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更深入地了解餐桌礼仪,以便在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同时,采取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吸收其精华,更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3.
萨伊德的后殖民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出发,批判传统文化观念,揭示了传统殖民主义活动的新模式与新形式。《东方主义》和《文化与帝国主义》标志着萨伊德理论的两个阶段,本文通过这两部著作,对萨伊德的后殖民理论进行了概述和评析。  相似文献   

4.
和磊 《社科纵横》2012,(11):104-106
斯图亚特·霍尔(stIlartHall)是英国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英国文化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霍尔通过结合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以及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解读,形成了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第三种立场”。这对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典籍与典籍文化———读《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何林夏(北京100875)周少川先生的《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一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通过对中华典籍的学术传统,及典籍产生、传播过程的研究,从文化学的角度,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孕育生成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精神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维方式等,是揭示“三个务必”思想源泉和精髓要义的文化基因。通过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谦恭虚己、奋发图强”的行为规范,“敢作敢为、有勇有谋”的斗争精神等进行深刻阐释,充分彰显了“三个务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使其成为诠释“三个务必”的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9):28-31
本文通过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案,论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了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创新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进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梁植霞 《生存》2020,(8):0158-0158
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我国形成了优秀的古诗词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成为承载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一定要让初中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初中生们能够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学习古代先贤哲人的思想。因此,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下面本文就将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
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举办的“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教学研讨会近日在该校举行,与会的50多名专家、教授、学者围绕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人的现代化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探讨,大多数与会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许多相反相成的子系统的复杂体系,它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而在汉朝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为主线,还包括了墨家、法家等各分支文化,是多层次、多内容的统一的体系。这要求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既要把握其主要的方面,同时也不能轻视其他方面的影响;从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在广州举行“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理论研讨会,近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着“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主题,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功用、当前的文化现实、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社会基础、文化创新机制、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冲突以及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选择等有关文化建设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召开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旭日  相似文献   

11.
郭冰洁 《生存》2020,(14):0163-0163,0161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具有普及性最广的特点。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的精神源动力。高校在积极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同时,要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本文结合高职英语专业写作课的教学案例,对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文化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即可以统称为“文化”的东西,是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形式,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作用,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据此着重分析了计划体制下的文化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当代中国经济增长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施秋夙 《生存》2020,(8):0081-0081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各个科目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社会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是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触并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研究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发挥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探索一些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素养提高。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传统文化渗透的路径,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蒋兴礼 《社科纵横》2009,24(11):11-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梳理、审视,自觉吸取其内核,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2):14-17
青年文化自信关乎民族文化、国家认同、人才培养,关乎文化自塑的态度、实力、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自信现实建构的契合体现在互动关联、文化渊源与理论逻辑三个方面,游离集中在处理文化的历史和现代的关系、本质和异质的关系、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三组矛盾,具体通过镜鉴历史,活化真意,正确认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实践;通过悉心赏鉴,兼收并蓄,合理转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化人实践;通过立足初心,理性传播,积极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立人实践。  相似文献   

16.
梁徐宁 《社科纵横》2009,24(2):124-126,130
维护与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血脉,是现代新儒家的使命所在。唐君毅站在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面对西学的冲击和新时代的要求致力于对传统的积极调适和改造。他以中国传统思想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为视角审视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价值,反对西方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态度.主张以人文作为科学的价值范导,以人文超越科学。他认为通过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结合,可以达到理想的人文世界,从而创造新形态的科学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7.
刘铁梅 《生存》2020,(13):0218-0218
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和洗礼,从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8):137-139
本文通过对传统阅读萎缩之现状进行分析,以图书馆人视角探析社会戾气产生的根源,认为国民对传统文化知识日益缺失,从而导致世风低下。文章旨在警醒人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阅读是填补传统文化缺失的重要路径之一,是消解社会戾气的最佳良方。  相似文献   

19.
温朝霞 《探求》2023,(1):63-7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体,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多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要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深入挖掘和阐发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且服务于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张立文儒家文化曾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但随着中国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却遭受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弘扬以儒家文化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既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