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医生,可以治愈倒可伤痛。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证明一切正误。然而,有一种痛,却跨越了时间的界限,历经120年没有愈合;有一个追问,却在百年的岁月里,时时响起,连绵不绝。这,就是甲午战争的伤痛;这,就是对于甲午战争的追问。中日第一场战争——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但作为主战场、遭受旅顺屠城的辽宁,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其悲惨程度,足以让120年后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虽然已逾百年,但我们从东亚近代史的历史研究视野看,甲午战争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甲午战争不仅改变了东亚世界的国际秩序,也改变了日本人对国家、天皇的认识,影响了日本整个近代社会.同时,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五十年战争的开始,也是"大日本帝国体制"从开始到发展、到崩溃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大转折张秀兰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成为东北亚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甲午战前,英国和俄国的矛盾是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甲午战后,日本和俄国的矛盾日益激...  相似文献   

4.
道心、人心之辩,乃朱子学之精髓。朱熹认为,道心人心之说是圣人尧舜相传之“道”。“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尧舜禹相传之密旨也。”这十六字密旨,出自《尚书·大禹谟》,理学家以此为“正眼法藏”,也受到朝鲜朱子学双壁退溪和栗谷的关注和重视。朱熹所谓的“心”,是一个主体性的范畴。从性质上说,既是认识器官的物质之心,又是“存心养性”之心;从功能而言,既能“心统性情,”又能“心兼体用”。前者朱熹又分为“一块血肉之心”与“潜天潜地之心”,以及道心与人心之别,后者则有“未发已发”和“心体情用”之异。《朱子语类》记载: “问:先生尝言,心不是这一块,某窃谓满体皆心也,此特其枢纽耳。曰:不然,此非心也,乃心之神明升降之舍,人有病心者,乃其舍不宁也。凡五脏皆然,心岂无运用”。一块血肉之心,是乃神明升降之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器官、感官;心又并非只是血肉,具有“潜天潜地”的内涵,“所谓心者,是把个潜天潜  相似文献   

5.
史与道     
把“史”与“道”联系起来考察,是从龚自珍开始的。“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①不过,龚自珍这里所说的“史”却既非历史,又非史学,而是史官和史家。“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吃毋端,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尊之之所归宿则如何?曰:乃又有所大出入焉。”②这样看来,龚自珍所“尊”之“史”既非本体论层面的历史存在,又非知识论层面的史学研究,而是主体论层面的历史学家。在另外一个地方,龚自珍又说:“…  相似文献   

6.
林泰曾与杨用霖先后任北洋舰队左翼总兵统率镇远舰,在甲午战争中立下了卓越功勋,全舰官兵之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国魂。回首百年,前瞻21世纪,重温甲午黄海海战、威海海战中镇远舰官兵的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为民族殉节的浩然正气,对激励我们承继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振兴中华是有意义的。一  镇远舰是中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之一,在当时远东首屈一指。镇远舰属装甲炮塔舰,皆钢质,排水量7335吨,马力6000匹,航速14.5节,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载重能力达1000吨,可乘员330余人。1881年由德国…  相似文献   

7.
清朝政体与甲午战败之教训东北民族学院关捷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东瀛蕞尔之日本战胜了泱泱大清帝国,《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什么大清帝国会遭如此惨败?大清王朝的封建专制政体对这场战争有什么影响?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1901年6月3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房乡鄂家村张家窝堡。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张学良1919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相继任团、旅、师、军长等职,开始参与军机。1921年秋,应日本政府之邀,赴日参观秋操。日军操演十分整齐威武。张学良深感日军之强,非中国之福,尤其对东北更具威胁性。观操后,日人邀他参观甲午战争时日本从中国掠去的“战利品”,并问他有何感想,实际上“这是日本人在向他示威”。张虽回答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甲午战争时的中国了”,但心里却惴惴不安,深为中国前途而忧。这次到日本参观军事演习,日本给他“留下很不好的印象”。①由于民族自  相似文献   

9.
翻开辛亥革命的历史画卷,几乎随处可见日本人或与日本有关的人们的活动踪影。这反映日本对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既深又广。这种影响归纳起来说,大体是通过中国留日学生、日本大陆浪人以及日本政府这三种力量来实现的。一、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为了转变中国人的对日感情,以实现其控制中国并进而称霸亚洲的目标,很快就确定对华“示好”政策,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热心”吸引并培养中国留学生。1898年5月14日,驻清日本公使矢野文雄给外务大臣西德二郎的信中集中  相似文献   

10.
蔡锐 《日本研究》1991,(1):55-58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这次战争中,“蕞尔小邦”日本战败了“天朝帝国”清王朝,对两国社会以及远东国际形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彻底暴露,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战败也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前中国进步士大夫的富强观及其演进刘国军甲午战前的半个多世纪,是贫穷落后的近代中国向半殖民地深渊不断沉沦、逐渐向下的痛苦岁月,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拼搏奋斗、不断觉醒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面对纷至沓来、层出不穷的内忧外患,中国社会涌现出了一大批探索国...  相似文献   

12.
王小元 《东西南北》2014,(11):52-54
一个稳健儒雅,一个激情张扬;一个技术先锋,一个思想启蒙。他们最终殊途同归,以汹涌的技术革命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变革。2014,又一个甲午年。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而言,甲午从来都不是一个平淡的年份:120年前,中日甲午海战失败,李鸿章精心打造的北洋舰队转瞬间灰飞烟灭,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进入新阶段;60年前,中国大陆炮击金门,海峡两岸顿时战云密布,千钧一发……2014,新的甲午年同样不平静。  相似文献   

13.
从《申报》看甲午战后国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申报》看甲午战后国人心态赵兴元历时9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结束。《马关条约》是一个空前可耻的大卖国条约,其割地之多,赔款之巨,都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这样一个卖国条约的订立,不能不引起全中国的巨大震动。不能不给国人的心理以沉重打...  相似文献   

14.
“私奔”叙事是中国文学创作中一个常见现象,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知识精英对于女性社会群体的同情之心,而且也表现了中国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心灵历程.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创作,虽然没有延续使用“私奔”这一古老词汇,但是却以“出走”概念取而代之;隶属于思想启蒙的“出走”现象,也因其与传统“私奔”叙事的意义相通,向读者暗示着民族审美观念的历史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经”,从事物状态说,指事物的常住不变性,可引申为人类社会之礼法制度的恒常不变性;从事物的实体说,又指具有常住不变性质的事物以及社会礼法制度。“权”是变通之意。由于随时间的流动既成的礼法制度会暴露出时代局限性;也由于任何礼法制度内部结构都会有某些不协调或相互冲突的成分,所以决定中国古人是既守经又行权的。而事实上,中国古代也确实有大量在含义的原则下由圣贤守经行权的事例。可见,“守经与行权”是中华民族在处理变与不变等相关问题时所采取的一套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样式系统。因此,就难以得出“中国的国民性是保守的”这一全称判断。  相似文献   

16.
<正>当年的北洋水师主舰"定远"被打捞出来后,迄今仍在日本的福冈街头,被拆造成"定远馆"风餐露宿;甲板改造成的大门上弹痕累累,一个多世纪以来默默述说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屈辱;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一个个宁死不屈的军魂,在异国他乡的"定远"遗骸上泣血。又逢甲午,狼烟犹在。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触动中华民族儿女的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争议和追问,永远不会停歇。对此,我们不去过多评说,只是揭开史实的一角,让大家去体味,去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盛唐大诗人李白诗中塑造的形象包蕴极广,思想也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态。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当代学者论及李白思想时亦多祖此说,认为其思想是以儒道为主的多种思想的结合。且以当代最有影响的两部《中国文学史》为例:“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当他想要用世以建立功业的时候,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4):92-100
甲午战争前,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的爆发被日本认为是侵略朝鲜的"良机",也为福泽谕吉提供了实现其积极鼓吹的"朝鲜政略"的机会。甲午战争期间,福泽谕吉阐述了自己的"朝鲜改革论",为日本"改革"朝鲜寻找"正当理由",并为此积极地出谋划策。福泽谕吉的"朝鲜改革论"随着甲午战争的进程而有所改变,大体上追随了日本的对朝政策,其只不过是在其文明观掩盖下的对朝鲜的"侵略论",实质就是使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正当化。  相似文献   

19.
夏代文化研究是个既重要又困难的课题。重要者在于夏代文化正处于中国文化由原始文化向国家出现以后的地缘政治文化过渡的关键时刻;困难则是夏代史料缺如,而考古材料又难于自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夏代文化的研究深入下去,我们认为除了继续开展夏代的考古事业之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即认真对待古人在这方面留下的遗产,科学地利用他们已取得的成绩,来推动我们的研究工作。 孔子是对夏代文化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的第一人。他曾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祀,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  相似文献   

20.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期,中国两国都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中,两国的文化和文学的直接交流也不多。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积极推行侵略中国的“国策”,一步步地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许多文学家也关注中国的情况。但是,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