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尽显中国智慧,作为一项极富创新的理论体系,需要理论探索与实践加以完善。针对学界及舆论界对"一带一路"倡议所存在的认识误区,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带一路"倡议既不是复兴陆权,也不是争夺海权,而是实现海陆平衡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既不是恢复明朝的册封体制,也不是中国式的全球化,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冀能引发学界对"一带一路"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应对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实现各自发展战略目标的创新实践,也是双方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东盟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东盟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又面临相关合作的顶层设计不完善、数字治理滞后于合作需要、存在巨大"数字鸿沟"和其他国家激烈竞争等挑战。为此,中国与东盟应以"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为契机,加快各方政策深度对接,共商数字经济合作规划,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区域数字治理,防范和对冲其他国家干扰,提升双方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东盟经济关系已迈入新时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东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东盟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点地区,是"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聚集地。当前,中国与东盟可以逐步实施"一带一路"与东盟共同体蓝图、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各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4.
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人文交流的中流砥柱,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最佳方式.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广西民办高校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取得一些成效,但是目前也面临一些挑战.未来几年,中国需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为中国和东盟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与域外、甚至更广阔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序幕与进程,曾经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以独特的东方智慧为世界发展开出良方。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与共同发展理念受到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是全方位开放、推行新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倡议,展示了中国模式的广泛国际吸引力,成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对接的合作平台和中国崛起提供给世界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揭示中国与世界关系自近代以来最深刻的变迁:从"把世界的变成中国的",到"把中国的变成世界的",充分彰显了"四个自信"在国际上的体现——战略自信,生动展示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鲜明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为更好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大合唱,应及时、有效回应西方对"一带一路"及中国模式的质疑,提升中国制度性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大洋洲地区各国反应热烈,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已先后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倡议合作谅解备忘录。澳大利亚既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地区的重要区域大国,却在对待"一带一路"倡议上迟疑不决。澳大利亚国内对于是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较大分歧,一方面,有分析认为这能为澳大利亚带来新的经济利益,不能错失这个重要商机;另一方面,不少分析认为这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对美国在亚太区域主导权的挑战,如果澳方积极响应,将进一步挤压美国的战略空间,作为长期依靠美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澳大利亚,应该审慎地把握加入以后带来的战略后果。基于澳大利亚的这一反应及其背后的复杂原因,中国化解澳大利亚疑虑的基本思路应为:以"命运共同体"为纲领,力求融入现行的国际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遵守现有的地区秩序,尊重澳大利亚在大洋洲地区秩序的角色,使"亲诚惠容"原则与中澳关系相交融。  相似文献   

8.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全球性公共产品供需的巨大缺口及"私物化"倾向日益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在欧美各国自顾不暇并逐渐减少公共产品供给的背景下,中国正在日益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是"一带一路"的提出者,也是践行者。我们可以把服务于"一带一路"特定区域或跨区域,其成本又是由区域内或区域间国家共同分担的安排、机制或制度,称为"一带一路"公共产品。如果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新时代崇高而值得追求的战略目标,那么提供"一带一路"公共产品就是在新时期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其重要的步骤。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9.
海陆统筹共进,构建“一带一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琳 《太平洋学报》2014,(2):F0002-F0002
<正>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他指出随着中国与欧亚国家关系快速发展,希望中国与中亚各国携手共进,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阐述中国对印尼和东盟的睦邻友好政策,提出双方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0.
201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预示着"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及交往形式的新发展。"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是以唯物史观方法论为基础的,又有赖于其理论与方法意义上的指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框架,借鉴以考克斯为代表的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探讨"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逻辑,阐明"一带一路"建设在解决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构建真正的共同体等方面的创新性努力。对此,"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实践性创新所必要的是,确保"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平衡,权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不同产业合作的轻重,提升"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治理能力,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政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5.
袁忠 《探求》2018,(6):104-107
传统的"新闻无学"这一命题是从新闻的写作规范、编辑方法等技术层面来看的,而上升到社会人生人性的体验和人文学科的内涵传播这一角度,新闻学是有学科体系、学术意蕴、学问素养的。从新闻理论看新闻有"学";从新闻教育看新闻有"学";从新闻从业者看新闻有"学"。传播活动也同样是需要深厚的人文性、学术性、思想性来支撑的,《读书无新闻》就是这样的例子。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业者应具备广博学识和坚实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吕乃基 《创新》2016,(1):40-46
自然辩证法的"焦虑"指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归属上的模糊,以及从业者本身在社会归属上缺乏根基。在学科上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以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在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中,中国走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以研究和参与这一发展道路为己任,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社会定位。独一无二的学科归属和深深介入的社会归属,是自然辩证法"自信"的无穷源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是为解决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整体危机而诞生的一门学科.这决定了社会学关注结构与秩序、寻求社会与政治整合的学科"品格".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群体化生活方式之一,其本质属性在于塑造和维持一定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秩序;而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指的是国家之外的非政治领域.经由洛克、黑格尔等人的发展,国家与社会两者的关系被认为是社会结构与秩序的重要来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相关的市民社会、法团主义等理论契舍了社会学的"品格",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与秩序,但需要保持一种本土化警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哲学沉思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是有限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无论是从理论语境还是从其现实指向上,都与海德格尔"烦"的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将马克思海德格尔化的倾向,这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时需要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曹凤霞 《学术交流》2003,(11):140-143
“曾经”、“已经”的语法意义:可以表示时间,但它们更主要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时态(体貌),而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是,当它们不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既表示时间又表示时态;当它们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只表示时态。“曾经”表示曾然态,“已经”表示已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