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凭借自己的切身经验,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形象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从早期、中期到后期的创作中,虽然一直秉承女性主义的立场与视角,但是女性人物的形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迁。作家思想也随之演变,即从揭露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对黑人心灵的扭曲,到展现黑人女性用自我放纵的极端方式反抗性别不公正,再到含蓄地提出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大同理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五彩斑斓、摇曳生姿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性,但大多数是狐妖狐媚、精灵古怪,她们以内在美著称.而我认为其中三类最为动人:一类是痴情女性,一类是知思必报型,一类是才智型.本文通过这三类女性形象来探讨其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来看待不孕女性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从女性不孕问题现状、女性不孕问题造成的个人社会影响和社会工作针对这一问题的专业干预策略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从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当道,“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成为女性语言和行为道德准则。这在称呼语中的性别差异中有所体现。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上升,男女地位趋于平等,性别语言的差异也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有所减弱。本文将整理浅析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到现代社会“女汉子”出现的汉语称呼语性别差异变迁。  相似文献   

5.
李学斌 《社会工作》2013,(3):93-99,107
本文首先分析了单位养老服务模式的历史背景及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度的变迁,接着分析了单位服务模式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资金来源和服务输送方面的特点,并阐述了这一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指出了这一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大致产生了三种政府职能模式。在近代早期,与自由主义的有限政府相伴随的是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到了20世纪30年代,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开始建立起来;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创造。但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没有走出西方资产阶级话语霸权的阴影,实现经济腾飞之后,纷纷放弃了这一政府职能模式。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也选择了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并取得了引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坚持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只是一项实践成就。需要自觉的理论探讨来为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个人与他者、个人与世界的新关系投射到文学中,促进了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特别是近代科技带来的新的认知,对于文学现代性的生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围绕电车这一近代都市新兴交通工具,从都市空间的角度对《少女病》进行解读。根据符号理论分析《少女病》中的女性形象,进而对小说主人公杉田在电车空间里的偷窥行为进行深层剖析,同时考证《少女病》与《棉被》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今天谁来做晚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少世纪以来,家庭厨房历来是女人的天地。在20世纪中,女人的这块天地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考察家庭厨房和厨房中的女人的变迁,能够发现20世纪中社会性别分工、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历程。本文通过对一个中国家庭中四代女性的访谈来考察研究她们与厨房的关系和变化,并以此折射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社会生活及其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以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可将高校社工学生的选择机制概括为精英型、大众型、个人魅力型三种模式。在传统精英型选择模式到大众型选择模式进程中,自愿型选择模式因更具有人文关怀、更具人性化而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蒋艳丽 《社科纵横》2007,22(1):91-92
张洁的《方舟》和王安忆的《弟兄们》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女性建构自我的不同倾向。本文将两位作家的女性观和书写态度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焦点,从“谋生与谋爱”、“做人与做女人”两个角度进行比照解读,从中梳理出女性追寻自我本体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文学自五四时期兴起,至新时期中兴,直到90年代,其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晰的马鞍型脉络。女作家的创作视点亦随女性文学的兴衰强弱而变化,即从五四时期的描写“自我”到十七年的表现社会直至新时期以来的两个世界同时进入女作家的创作视野中。她们所塑造的一批批流光溢彩、个性独特的女性形象,实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比之男性作家,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干一卿 《社会》2022,42(4):183-213
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缺乏多重建构视角下基于长期转型背景的世代变迁分析。本文旨在回答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是否受到婚姻匹配与代际流动的影响,丈夫、父亲与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及其差异如何影响女性的主观地位认同;第二,上述影响模式如何随出生世代发生变化。在使用对角线参照模型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7年的合并数据后发现:相较于自身的客观阶层,中国已婚女性整体上倾向于以丈夫的客观阶层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但越年轻的世代这一倾向越弱;父亲客观阶层的影响则与自身客观阶层的影响并重,甚至随世代变迁略有增强。上述结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家庭现代化模式,即已婚女性虽愈少依赖于配偶,但依然与原生家庭保持着紧密连结。  相似文献   

13.
冯希哲  白军芳 《社科纵横》2006,21(8):116-117
李清照词的开创性主要表现在对“雅”风格的纵深开拓上,这一点已经得到学术界中的承认,但笔者认为,李清照的女性性别身份使她在表现女性情感、精神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可以说她把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的形象写到了词里,创造出女性行为和女性语言,准确表达了女性心理,把女性文学开拓出新境界。于是,不仅词的雅致,更因为她的性别成就了李清照在词史上的不同凡响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文学家李渔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作者以欣赏的态度塑造这些个性鲜明、生动可爱的形象。她们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本文就这些女性形象分析李渔的情爱思想。  相似文献   

15.
《探求》2020,(5)
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一个以政府为发起者主体的一般性三层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从而推导出两阶段制度变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深圳经济特区的独特发展模式。现有研究表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就能因地制宜,主动回应微观主体合理需求,主动应变、主动探索,主动拥抱制度变迁,并形成了"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精神。从深圳模式来看,在制度变迁的高阶阶段中,宜采用诱致性制度变迁,这有利于发挥微观主体对制度改革的原始推动力,也能保障政府资源的后续拉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比转轨前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就业率和失业率、女性就业结构与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对转轨期前苏联东欧地区的女性就业变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转轨期这一地区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及两性不平等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17.
修树新 《学术交流》2003,(12):165-167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相似文献   

18.
姜文的电影在圈内向来以低产高质量这样一个面孔出现,经过《一步之遥》之后,他的电影风格走向了更加明显的舞台化风格,电影台词舞台剧既视感,这也符合姜文一向喜欢夹带私货的风格,这也是姜导电影受到大家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其独特的电影风格中总能强行带入个人色彩,《邪不压正》作为姜文导演民国三部曲的最后,更是将民国元素推向了高潮。女性形象在从古至今历史演变过程当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姜文导演的电影中,女性角色并没有被边缘化处理,而像是一颗定海神针一样牢牢地去把控住电影的命脉。女性一直以一种神乎其神的形象向观众昭示着女性所独具的魅力。女性不再是男权社会的附庸,她们代表着自己的精神力量,到达了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9.
王守福 《社会》2003,(2):4-7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军事社会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就目前来看,这一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仅就我国军事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深化军事社会学理论研究,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古重数,以数为宇宙化生的关键和万象联络的枢纽。先民由卜筮之数创为八卦——《易经》,开创我国文献-文学倚数编撰的传统。包括《易经》产生的商周之际,文献-文学中数的传统经六次变迁而贯穿始终,表现由文献而文学,由诗文而小说、戏曲,由外及内,由明转暗,由粗转精等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久被忽略而显得隐晦。其隐晦之故有社会、哲学及文学批评诸方面的原因。从作品的不同层面看,这一传统表现为编撰“倚数”称名和布局谋篇,“倚数”行文的模式与技巧等,综合而成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机制,表现出数理美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数理与形象互相含蕴而相得益彰。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不单纯是文学形式的探讨,而将为文本的阐释提供新的可能,有时本身就是这种阐释。本文主张建立写人与叙述并重、形象与数理结合的新的古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