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2,(11):72-73
班超,字仲升,男,汉族,公元32年生,陕西咸阳人,是东汉朝代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以超群的智慧,非凡的能力,顽强的意志,立足西域31年,正确地执行东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团结和争取多数中间势力,孤立和打击匈奴力量,因而取得了对匈作战的最后胜利。不仅维护了东汉王朝的国家安全,而且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唐代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贡赐贸易管窥王尚达自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政治联系不断加强,商业往来逐步开拓扩大,作为重要贸易方式之一的贡赐贸易也渐次发展,对此史书多有记载。丝路发展到唐代,进入空前兴盛的新阶段,这时,广大的西域地区归入唐朝版图。...  相似文献   

3.
一、西域的概念《辞海》“西域”条解释:“汉以后对于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有二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内。……”据此,查《汉书·西域传》,该书称西域从孝武帝时始通,约当公元前156-前87年,本来有36国,其后分为50余国,皆在匈奴(今蒙古一带)之西,乌孙(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6000余里,南北1000余里。东则接汉,以玉门关、阳关为限,西则限以葱岭。而到《后汉书·西域传》的分国记载则把葱岭以西的罽宾(今喀布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2):116-122
西域是汉王朝最早开展丝绸之路经贸文化交流的地区。本文以20世纪出土的大量西北汉简为依据,结合传世文献论述了汉王朝与西域诸族的丝绸之路经贸文化活动、朝贡贸易及汉王朝开展朝贡贸易的动因,反映了汉王朝为建构新的国际秩序而致力于丝绸之路经营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李小茜 《社科纵横》2014,(8):127-130
唐代与西域的文化交流频繁,西域商人在两京和其它地区开设酒肆,其中许多歌舞侍酒的西域女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从侧面反映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共相融合。唐诗中的胡姬作为一种文学形象,从热辣貌美的西域女子到中原思妇的形象转变,传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6.
曹春梅 《社科纵横》2006,21(4):105-107
汉语文化不仅仅指汉族人的文化,还应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古代西域就有汉语文化传统,西域各民族或是学习汉语,用汉语承载各自的文化;或是通过汉译,传播各自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语文化与古代西域各民族语言文化共存互生,互为资源,互相学习,互动并进,充分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汉语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张春梅 《阅江学刊》2010,(5):118-123
维柯“诗性智慧”所涵盖的诗性想象诸方式与西域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在西域文化中,草原文化传统与绿洲农耕文化传统不仅没有因为现代化的发展而沉寂,反而在现实生活和文化想象中成为建设的重点。当代中国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主流的政治文化携带着强有力的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借助着大众文化的宣传而日益在社会及个人生活的各个部分展开。西域文化实际展示的是一个融合、变动、吸纳、综合的过程,在全球化语境甚至后殖民的话语中,西域文化的界域成为抵制被同化和被征服的历史因由和形式支撑。  相似文献   

8.
匈奴,这个曾经称雄大漠并与中原王朝对峙数百年的游牧汗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的早期历史却是一团迷雾。元魏(拓跋)、蒙古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曾留下自己悠远的世系传说;丁零、突厥、契丹、女真、满族等都有自己民族起源或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唯独匈奴,它在头曼以前“世传不可得两次”①,关于民族起源和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也无明文记载。至今关于匈奴的族源族属,也还是众说纷坛。但历史还是给我们透露了一些有关信息:与中原的“真龙天子”不一样,匈奴帝王乃系“日种”。这或许能为我们研究匈奴民族的族…  相似文献   

9.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和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部书。《旧唐书·经籍志》对《西域记》未加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入丙部子录道家类,自宋以后,各著录家多入史部地理类(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而吴承恩的《西游记》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小说。那么,《西域记》与《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呢?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这两部书之间“有点小关系”(《中国章回小  相似文献   

10.
董知珍  马巍 《社科纵横》2012,(3):126-128
吐蕃王朝时期,吐蕃在其先民通往西域道路的基础上,经过探索和与唐朝战争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以吐蕃—勃律道、吐蕃—于阗道和吐蕃东道为主和以玉门军道、大勃律—朅师—护密道、朅师—淫薄健道等为补充的交通道路。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吐蕃进入西域的道路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保持道路的通常,吐蕃还设立了相应的驿站。本文对这一时期吐蕃通向西域的交通和驿站加以述考。  相似文献   

11.
张文渊 《社科纵横》2012,(9):98-100
东汉时期,羌族已发展成为西北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随着匈奴军事力量的逐渐衰落,羌人逐渐取代匈奴成为东汉王朝最具威胁的"边患"。东汉中后期",羌患"问题更加严重。面对"羌患",一些当权者采取内迁弃边的政策。身处边境的王符目睹"羌患"惨状,深知内迁弃边对人们和国家的危害,站在民族和国家利益上,坚决反对内迁弃边政策,主张救边、实边和保边。  相似文献   

12.
1990年9月2日至4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召开了西域佛教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此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暨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上海佛教协会、陕西佛教协会、长安佛教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共10个单位联  相似文献   

13.
远在五万年前,浙江就有“建德人”生活在这里,开辟草莱,揭开了浙江历史的序幕。浙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非常丰富,尤其是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浙江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摇篮之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越族在会稽(今绍兴)建立了越国,越王勾践发愤图强,励精图治,网罗了大批人才。至秦汉设置郡县,浙江的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境内的人才,似泉初出谷,涓滴细流。西汉时西域都护府第一任郑吉,就是会稽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东汉上虞人;此外如《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作者赵晔、袁康,也是东汉会稽人。晋室南渡,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中原世族,多避乱而定居江浙。浙江受中原文化的溉泽,文教渐兴,南朝相承,弥见繁昌,隋唐又以开通运河和对外交通的影响,经济与人文相得而益彰,浙江的人才与时俱进,有增无已。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三中说:“唐诗人千数,而吾越不能百人。初唐虞永兴(世南)、  相似文献   

14.
井上靖以其独特的文化思维模式,在中国特别是中国西域这片"异域"的土地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通过一种对自然与人性的超然参悟与解读,铸就了其一代大师的基业。井上靖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用大量著名的"西域作品"诠释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与不同历史片段之间文化的溶解、交流、传承与超越的深刻内涵。也向世人阐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行为是超越国界的,无论历史是和平延续还是战争屠戮,历史都将毫无保留地承载着文化的自然流淌,并最终让各种文化回归为人类共同的现实享有。  相似文献   

15.
两汉都有屯田。西汉是在驱逐匈奴后,于其游牧地区开垦种植,进行屯田,分布在边垂各郡。东汉虽有内地屯田,主要也是边地屯田。在两汉屯田的基础上,魏、蜀、吴三国屯田的地理分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有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普慧 《唐都学刊》2008,24(1):1-3
上郡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匈奴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拥有上郡,即可保证中原王朝的安全.上郡治所位于今何处,是众多文史学者和当地人关注的一件大事,历来各家说法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二说:一为肤施说,一为绥德说,二者皆有文献依据.然考其文献记载,前者可能在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堡,后者可能在今陕西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  相似文献   

17.
赵雨星 《社科纵横》2011,(8):113-114,127
本文通过《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料中对乌孙、匈奴这两个少数民族风俗的描述以及他们与中原使者的对话、汉朝公主与其通婚情况的叙述等,简略分析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所盛行的收继婚风俗及其原因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代的民族交往,主要是指汉政权与边地各少数民族政权间的交往,也包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与四邻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往来;而民族交往的结果,则是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汉匈和战,导致了匈奴的衰落和分裂,促进了南匈奴的内附和逐渐汉化;汉通西域,将西域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汉与西羌的交往,促进了西羌的内迁和民族融合;汉与东北各族的交往,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东北各族的汉化;汉"和集百越"与设郡统治,促进了百越地区的社会进步和越人汉化;汉开发西南夷与设郡统治,则促进了西南夷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西南夷因仰慕汉德而内附和归化的愿望。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西北开发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但就整个古代西北开发史而言,明政府开发西北缺乏汉唐时期开拓、进取的精神,而采取了放弃塞外,固守长城,集中力量经营甘肃地区的退缩决策,这虽然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及明政府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的。然而它却严重影响了对西北的开发。 一、经济地位下降 唐宋以前,西北地区是历代政权经营的重点,中原和西北地区是各政权所依托的经济重心所在。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西北又成为中国同亚洲、欧洲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唐以前,各政权政治中心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也是经济的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中原三大文化交流融合出发,探讨了秦汉文化的源流,分析了各地区、各学派、各艺术流派以及与西域、印度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出现思想学术和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空前大繁荣,展示其丰富多姿的绚丽色彩,从而论证了秦汉文化的多样性,饶有新意,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