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素以“贸易立国”见称。对外贸易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战后,日本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需要,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以下简称政策),运用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发挥了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职能,卓有成效地管理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主要政策是值得研究、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由核心观念汇聚而成的"国家身份"在宏观层次规范了一国自由贸易战略的基本立场、核心利益和政策取向。当前在安倍晋三政权下,日本在自由贸易战略上主要表现为相互交织的三个国家身份:"核心"、"主导"和"桥梁"。其中,"核心"是前提和基础,"主导"和"桥梁"则分别是其在政策议题和伙伴关系上的突出表现。这一国家身份的成形过程始于2010年前后,在自民党重新执政后不断加速并初具雏形。其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国际贸易政治的风云变幻将日本推到前台;雄心勃勃的自由贸易战略是安倍政府大国志向和长期政权的重要体现;国内经济社会变化的长期积累是日本国家身份跃进的根本基础。在自由贸易战略上的形象革新和实践突破对建构更良性的日本整体国家身份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3.
日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与日美贸易摩擦的强度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通过回顾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出口结构优化与日美贸易摩擦不断深化的过程,以及日美贸易政策的演变,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美国贸易原则不是自由贸易原则而是国家利益原则,即在经济强势下的自由贸易原则与经济弱势下的贸易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是客观的必然对外经济贸易领域中关系全局的权力主要体现在,计划、政策和对外经济活动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就是我国执行对外贸易国家统制必须坚持的“三统一”原则,即:“统一计划、统一政策、联合起来统一对外”。统一计划和统一政策是统一对外的基础,统一对外是实现统一计划和统一政策的保证。这“三统一”是对外贸易国家统制的核心。为了贯彻执行对外贸易国家统制的政策,我国设立了专门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机构——对外经济贸易部,  相似文献   

5.
尽管印度的自由贸易协定数量众多且对象国多元化程度较高,但从货物贸易的关税减免率、服务贸易所涵盖的部门和领域、"新加坡议题"涉及范围等指标而言,其协议的水平普遍较低。这与印度在自由贸易战略上雄心勃勃的国家身份设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大国情结"、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特殊利益集团牵制、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上的"弱势地位"和"负面形象"是这一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印度的案例也为其他国家制定名实相副的自由贸易战略身份提供了诸多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开放国内市场的需要和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是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其立法特点是:确立国家指导--市场主导的调控方式;调控手段多层次;调控工具多元化;调控政策采用多重标准.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俄联邦逐步建立健全对外资的宏观调控立法,其影响重大.由于自由贸易的主张没有成为决策层的主流观念、两国对海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差异、不平衡和排他性阻碍两国自由贸易的进一步深化等诸多原因,阻碍中俄自由贸易关系的确立.针对俄罗斯国内立法的现状,我国对俄投资的开展应当及时调整:制定稳定、灵活的对俄投资政策;在不影响双方投资贸易的实质内容时,尽量使双方所依据的法律、规章、制度等公开和透明.  相似文献   

7.
略谈“长崎会所”与“十三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淑娟 《日本研究》2003,18(3):59-63
日本江户后期,在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贸易权逐渐收归幕府手中。经过幕府多年的政策性选择,专事对外贸易的日本商人群体逐渐发生变化,江户贸易商由平户相对自由贸易时期的多元化主体,最终定型于“长崎会所”——一个幕府直接控制下的近乎于行业管理性质的贸易机构。而在中国清朝,也有这样一个类似的外贸商人群体——十三行,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也折射出了清朝政府的贸易管理政策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7):111-11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南京国民政府逐步审视和反思自身的对外贸易政策,做出了以下重大调整:一是从开始的以本国抗战利益为重转变为以英、美等同盟国的世界反法西斯集体利益为重,注重资源互用与资源共享,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牺牲和贡献;二是争取美英外援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逐渐形成;三是内外销并重,将战后建国与对外贸易联系起来,体现了南京政府难能可贵的战略眼光。以上对外贸易政策的理念为战后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在本文中,作者系统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产业内贸易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就产业内贸易的正面效应而言,自由贸易政策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就产业内贸易的负面效应而言,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对某些国家来说,保护贸易政策仍优于自由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0.
张云 《日本学刊》2008,(1):49-59
作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压力团体,日本经团联在战后很长时间内通过向自民党提供"政治献金",对日本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日本自由贸易协定政策出台为例,探讨自1994年开始停止向自民党提供"政治献金"后,经团联在日本的对外贸易政策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并试图从压力团体的角度来考察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枯竭包括物理意义和经济意义两种方式.在判定资源枯竭的类型以后,应在政策上区别对待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资源型城市,着力解决接续产业的选择与发展问题.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科学地判定并实施不同的转型策略,发展不同的接续产业.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通常是来自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解释仅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实践概念的内涵作一全新、整体的理解,把实践概念内涵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3.
明朝治理边疆思想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凡 《学习与探索》2006,(3):165-168
明朝的治理边疆思想既有对以往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取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之后,边疆局势与其他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治理边疆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朝统治者不仅从“天命论”的角度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而且提出“华夷一家”的理论,这是对元朝“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华整体观念已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清朝的治理边疆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法的本质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法的本质的界定,又必须从人性、一般性、渐进性三个方面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认为,法是阶级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它体现了法本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然而,意志本身必须受到制约,这包括两个方面:理性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内在因素,而物质生活条件则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外在因素,由此来保证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住房贷款是居民中长期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内容.贷款利率水平、通胀率水平、房价水平与中长期居民消费性贷款水平进行的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分析表明:信贷利率是影响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因素,而通货膨胀率上升刺激消费信贷的作用仅仅是相对较为明显,房产价格尽管对消费性信贷具有相关性,但是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银行贷款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消费性信贷增长之间的影响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合理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住房公积金、建立住宅储蓄银行制度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宏观信贷调整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组织生活在根本上具有价值性质,对组织生活的管理是一种价值实践过程.价值冲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它内在于各种价值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的过程之中.管理价值冲突的原则是一种正义原则,针对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实质关系.正义地管理组织生活的各种价值冲突,是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所有的价值冲突都存在着对组织整体发展的一般关系,都涉及所有价值主体的共同本质要求,因而存在着管理所有价值冲突的普遍正义原则.价值冲突的性质类型不尽相同,这决定了管理它们的具体正义原则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的政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土地冲突,一是在城郊和沿海发达地区围绕土地征收而发生的土地冲突,二是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为农地权益归属而发生的冲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冲突,也服从完全不同的两种土地政治学.而就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之间的冲突而言,在取消农业税前后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农村土地冲突的不同类型及不同时期的划分,了解农民土地权利意识的变迁,才能真正理解围绕农村土地冲突的群体性事件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热的背后,存在着若干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存在明显的将企业年金简单化、短期化和技术化的误区。国外企业年金发展中值得认真吸取的一个教训是,一些国家明显低估了企业年金计划的复杂性和职工的高度敏感性。即便是在规范的市场环境和习惯于遵循规则与法制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研究的权力范式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通过分配机制来获得.利益分配机制的形成是各种权力博弈的结果,权力的格局决定分配的格局,分配体系与权力体系是同构的.为了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优配置,进而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福利的优化,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要求权力对等,同时确保每一经济主体权力与责任的时称,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应用统计和比较方法的角度来看,明清两代实录对东北历史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修纂主体和观察视角的不同,《明实录》和《清实录》对东北历史的记录和反映出现了从远视到近观,从模糊到清晰,从笼统到具体的差异和转换。贯穿起来看,东北历史及其地位在明清两代的《实录》里,呈现出从边缘到中心的演变过程,原先朝贡的边夷成了中原的统治者,本来缺乏记载的明朝边缘转而成为清朝发祥的中心终获大书特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