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等教育哲学尚未获得完备的理论形态。"人本论"、"生存论"、"认识论"、"政治论"、"智慧论"和"资本论"等对立统一的理论的出现,预示和表征了高等教育哲学的"内在紧张"。本文从比较的视角揭示了中外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概况和核心关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到当代形态的转变.与此相关,不同的时期甚至不同的构建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也有随之而变的所指.无论人们怎样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构建出的各种理论体系传达的意义在本质上不能相互矛盾.追问如此问题,对"在场者"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双重内涵,其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指导中国现实生活实践,其二是总结概括现实经验用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途径是"回到马克思",再"走出马克思".不"回到马克思"就会偏离真正的马克思,不"走出马克思"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僵化,丧失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与形态:(1)教材体系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与实质的"正本清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2)从哲学的现代化诉求到现代性的哲学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与价值的重估与反思(世纪之交与新世纪之初);(3)"价值重估"之后哲学研究问题的重构--新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制造"的出路与探索(目前的焦点,本文称之为"再中国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理论哲学的范式与马克思哲学关于“实践”的有限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的理论哲学范式是在"存在"本体论的逻辑终端中,或在"内在意识"的思维至上性中加以确立的,这就意味着西方哲学的范式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形态",是将自在世界或现实世界纳入"意识"范围内的理论描述和精神映象.这种理论哲学的范式其基本目标是提供某种永恒不变的普遍性解释,这种解释是跨越"时空"的,超越"历史"的,因而在总体上具有"无限性"的特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方式与西方哲学的理论范式根本不同,其面对的对象是"现实世界",这意味着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思考方式既受着"时空"的制约,又有"历史"的因素参与,表明马克思哲学有其"现实"的"实践"的功能,而这一实践思考方式的本质是"有限的".从这一分析理路入手,可以从新的向度上进一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特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人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理论热点 ,本文着重探讨了人学理论研究对于哲学发展的意义。总结概括目前国内学术研究的基本观点 ,无论是等同论、并列论、兼容论 ,都无法深刻阐释人学研究对于哲学的理论意义 ,同样也不能完全揭示哲学所蕴涵的人学底蕴。为此 ,笔者从哲学致思理路转换的角度切入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之路 ,从中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路  相似文献   

7.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这两个名词既被用来表述两种不同的哲学路向,也被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建构模式和理论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从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也成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种理论路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理论形态都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正在进行时"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文化的视角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文化哲学的视角本来就内在于实践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是"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孙利天教授的新著《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努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既不是用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表达方式来改造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及其教科书体系的表述,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及其教科书的内容"装进"中国哲学的概念框架,而是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理论自觉,在回应时代性的人类问题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塑造属于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并以这种"独特声音"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这就是"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而且需要在"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我们的时代"回应世界性的哲学思潮,特别是回应以反思"哲学"和"现代性"为实质内容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理解,从直观经验的"唯物辩证法",到认识论反省的"实践辩证法",再到关注人的始源性生存的"生存论辩证法",逐步揭示出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在本质,从而也使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和解放旨趣进一步得以彰显和澄明。  相似文献   

10.
戴生岐 《唐都学刊》2005,21(1):73-76
哲学形态经由科学哲学到工程哲学并向人文哲学的转换,是高校哲学理论教学工作积极应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选择.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证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人文哲学的理论重点将始终是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问题,在人文精神观照下的认识论内容将被大大拓宽和深化,社会历史和人的精神领域是人文哲学驰骋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1.
蓝荣策 《探求》2009,(2):12-1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同样经历了30年的沧桑变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迁表现为:从一元至多元的变化;从斗争哲学到建设哲学的转换;从知识到智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刘怀玉 《创新》2015,(6):5-14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形态究竟是什么?答案在于对哲学前提的反思。经典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走过了一个超越德国古典辩证法反思传统走向对哲学现实前提反思追问重构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作为对现代性历史前提进行反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辩证法。马克思逝世之后,他的辩证法思想变成了一份充满着歧义而沉重的遗产。先是第二国际回避辩证法问题,而后来苏联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在此过程中,辩证法经历了从主客体辩证法到人学辩证法,到结构辩证法,再到空间辩证法的多次转变。面对辩证法的多元化发展与实际上分裂的格局,针对后现代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不谋而合的对辩证法总体性逻辑的挑战,辩证法的当代形态重建仍然是一桩"道在途中"的未竟之业。其根本出路仍然在于回到历史与当代世界现实本身这个批判性前提上来。  相似文献   

13.
将社会发展观置于生态哲学视域中加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发展观念上,它经历了从经济发展观到生态发展观的转变;在文明形态上,经历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范式转换".从生态哲学视域来考察社会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将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状况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领域的"生态学转向",而且要求实现人类财富观以及财富尺度与价值取向的"人本学转向".  相似文献   

14.
杨天英 《探求》2012,(3):36-42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这部著作的标题被恩格斯冠以"终结"的字眼,其意义非常深远。然而这部著作的"终结"含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哲学研究者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此"终结"之义并非德国古典哲学本身的"终结",而是指全部唯心史观的"终结"、旧唯物主义的"终结"、是"知识总汇"哲学形态的"终结"。  相似文献   

15.
俄(苏)和中国的科学哲学同属马克思主义传统,但各有特点.俄(苏)科学哲学的基础是苏联时期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认识论转向"促成了俄(苏)科学哲学的兴起.中国科学哲学的产生根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范式的转换.中俄科学哲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揭示哲学的民族性,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各自民族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认真贯彻“双百方针”,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开展了大量哲学问题的讨论,出现了令人喜悦的繁荣景象,取得了许多成绩:第一,随着体系之争的日益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由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尽管存在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  相似文献   

17.
西学东渐以后,"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中西文化的会通之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基于"经世致用"的精神传统,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传统的"经"已经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建"致用"的"经",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担当起了"经"的角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经"来指导中国文化的重构和变革,本质上体现了哲学思想的范式革命,昭示着文化传统实现现代转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委艳 《社科纵横》2014,(11):94-97
谭学纯的修辞学思想从"走出技巧论"到修辞诗学、修辞接受,再到修辞哲学,构建了一整套的修辞学思想,为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视域,形成了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谭学纯模式。尤其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修辞哲学的提出,使修辞从"被动态"转变为"主动态",即人们修辞地从事语言活动,同时也受到来自修辞的反向支配。修辞的"主动态"意味着修辞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开始向多种学科渗透,修辞学研究范式由此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广义修辞学演讲录》是谭学纯近年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修辞的"主动态"——修辞哲学的精彩演绎。  相似文献   

19.
江怡 《浙江学刊》2023,(5):65-72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当代哲学对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恰当回应。伴随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学哲学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也具有了某种必然性。基于无处不在的技术,哲学家们对技术的不同思考展现了人类对技术性质理解的不断演化,尤其是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历史关头,人工智能对人类智力的挑战已经关涉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成式预训练转换模型(GPT)的工程性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从单一的技术手段转变为更多样复杂的工程设计。然而,从哲学上分析这种转变,我们看到的不单是哲学研究领域的更迭,更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即工程哲学为当代以及未来的哲学研究带来了更多关于后人类时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分析和解决的“总问题”,是资本占有劳动与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哲学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大众形态、学术形态和政治形态三种有机统一的基本形态。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以后的发展史中,却呈现出不同的演变和命运。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可概括为:大众形态得以倡导,但尚未完全实现;学术形态强劲,但疏离政治和大众的倾向较为明显;政治形态突出,但需进一步得到学理支持和大众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廓清马克思哲学的完整结构,而且要营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推动其大众形态、学术形态与政治形态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