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曾祺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方面的贡献和剖析传统文化心理的创作追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复仇》《庙与僧》和《异秉》的重写象征着他小说创作的三次转型.这三次转型应和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次大变化.从“重写”角度进行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纠正了当前研究中对汪曾祺的一些误解,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汪曾祺被遮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天竺 《社科纵横》2006,21(1):101-103
莫言一直是新时期作家中勇于探索的一位,他自称《檀香刑》这部新世纪力作是其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本文从“猫腔”着手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莫言正是用地方小戏“猫腔”的声音给作品定调,帮助作品实现了“大撤退”———作品民间性的更大回归,同时带来了整部小说的音乐性、通俗性和丰富性,促成作品悲剧主题的转化和升华,并预示着民众的觉醒。莫言由此实现了对以往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杨德山 《社科纵横》2008,23(5):100-102
在汪曾祺的文学征途上,废名无疑是一块极为关键的路牌.汪曾祺是从心灵上虔诚地接受了废名的,他把废名的一些小说都吃透了.废名的"通过记忆与'反刍'从整体上表现社会现实"文学观,打破小说与散文、诗的界限的文学实践,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聊斋新义》系列小说的内容入手 ,结合汪曾祺本人的创作谈 ,讨论汪曾祺 2 0世纪 80年代的小说观念 ,尤其是他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以及这些理解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汪曾祺对“现代”的理解基本局限于现代派手法 ,如意识流 ;在他的创作中 ,传统与现代意识构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微妙关系 ,这一点也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他对宋人笔记和唐人传奇的看法中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小说语言极富口语色彩,这表明他努力返回民间日常生活的本相,力图恢复个体文化属性的意图。另一方面,汪曾祺小说语言并不等同于粗糙毛茸质感无序的日常生活,而是具有极其浓郁的文化诗性意味。这种意味来源于汪曾祺力图彰显日常生活中的诗意的艺术动机。  相似文献   

6.
张生与元稹——兼论《莺莺传》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人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不仅“振撼文林.为力甚大”,而且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品。千百年来,传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与作品的复杂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尤其张生形象,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因为传奇虽以“崔氏小名莺莺”剧“名篇”,但张生不仅系当事者之一,且为故事描述的中介人物。只有从此入手,才能彻底揭开作品的主题之谜,并正确评价它在中国言情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一张生究竟何许人也?他对莺莺为何要“始乱终弃”?以往,人们大都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无行文人。有人说:张生抛弃莺莺,乃为“别婚高门”。其实,“从《莺莺传》本身看,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小说家们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新的内容和新的审美观念,十分重视结构艺术的变革。尤其是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作家,对结构艺术的探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几乎每写一篇就要换一种结构样式,把结构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有的作家又似乎毫不经心,十分随意,几乎不把结构当作一回事情,甚至主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马原,他是边写边构思,以至把构思的过程也写进了小说。汪曾祺则干脆宣称自己的小说没有结构……面对小说创作这种情势,有时确实令人迷茫、困惑。不过,仔细想来,世间其实决没有无结构的作品,即使是一首抒情小诗也甩不开结构框架的支撑。汪曾祺说的“没有结构”,无非是没有外在的结构框架。一些作家看似不讲究结构,表现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实际上这正是对传统结构的一种超越。总之,传统的结构已逐渐被撑破,新的模式不断涌现,结构形态变换无穷,难以捉摸。但是,不管结构技法变得多快、结构形态变得多怪,小说结构总是有章法可依、有轨迹可循。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 ,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 ,“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1这首先是因为 ,“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 ,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 ,众所周知 ,中国现代文学的 3 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 2 0世纪 2 0年代 ,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 ,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  相似文献   

9.
语音形象是汪曾祺小说审美特征的基本要素,是叩探其语言奥秘的重要门径,但此类研究迄今尚无人涉及。本文从音节、声调、韵律、摹声词等角度入手,在具体而翔实的剖析中揭示出汪曾祺小说呈现的独特的语音美感。同时将之放在文学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指出语音形象美的建构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在此传统受到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阻断,语音形象未能受到中国现当代作家足够的重视的背景下,汪曾祺致力于语音美的营造并将之拓展至小说文体,为汉语美文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0.
罗俊忠 《江右论坛》2007,8(7):62-64
汪曾祺的小说大多取材于他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既不特别设计情节,也不有意制造矛盾和冲突,而是专注于风俗民情的表现.他的小说没有较强的故事性,与"戏剧化小说"背道而驰,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如日常生活一般的自然形态.同时,作家又总能在小说的"散文化"中创造一种生活的"诗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汪曾祺对自己在小说文体的散文化上是有着充分自觉的,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  相似文献   

11.
一、从“褒”与“贬”的问题说起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从积满历史烟尘的“冷宫”,终于又回到文学的殿堂。这是古典小说研究中的一件大事。许多同志为此做了工作。他们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对这部分小说产生的原因,与前代恋爱、婚姻故事的渊源关系,思想艺术成就,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问题,都做了初步研究。但研究中的不足也露出了端倪。问题归结起来是:人们研究问题的主观逻辑偏离了作品的客观逻辑,以致描摹出来此类作品的思想、艺术构成,与人们从作品中可以实际看到和感到的对不上口径。诸如:论证才子佳人小说具有“现代性爱”的积极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风马牛相及     
有人一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就奇怪了,俗话说“风马牛不相及”,这个题目是不是漏字了?非也!世界上是有不少“风马牛相及”的人,吹“牛”、拍“马”、见“风”转舵是也! 上面那篇小说(小小说)中描写的评论家就是这样,他对文艺作品没有自己的看法,一概以部长的看法为转移。他开始说某部作品是“好的”,部长摇头,他就修正观点;部长再摇头,他再修正……一直修正到说这是一部“坏小说”,部长再摇头,他又修正了……。怎么说好不行,说坏也不行,闹了半天,原来部长摇头只是因为感到衣领不舒服。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15.
这篇评介法国当代著名小说作家克劳德·西蒙的文章发表于西德《法兰克福杂志》1979年第3期。西蒙是法国“新小说”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去解释世界,而是描写世界“本身”,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把“现在是怎样的”“翻译”成语言和文字。他常采取回忆的手法,在回忆中用一般现在时叙述,他的自传体小说《在佛兰德大道上》就是典型代表作,这部作品被称为是“现代记忆小说”。“新小说”派的作品,一般比较晦涩难懂,在大多数作品中,作者都是以一位几乎毫无个性的人物,即所谓的“反中心人物”(Antihelden)为媒介,罗列一系列无关紧要的细节描写,勾画出“人类的一般历史”,使读者看到人类毫无意义的生息明灭。西蒙还反对作家带有政治倾向,主张描写“自我”。现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6.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表达了理想情爱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不可调和的主题,中国女性作家王安忆的《荒山之恋》等作品,也反映了这个主题。虽然国籍与性别不同,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性爱”与“死亡”的关注,揭示了人类反抗社会压力、寻求自我救赎的美丽而又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小说情节辩     
近几年来,我国实行开放政策,文艺界也开始引进一些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和文论,这对我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创作经验,无疑是有好处的。但也提出一些新问题,比如,有一种颇为时髦的理论:认为当前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势是“摆脱以情节为小说结构的路子”,走“无情节的小说”的新路;故事情节只不过是“小说的一个赤条条的梗概”,“光秃禿的躯干”和“框架”。因此,现代小说“不再满足于讲故事”,艺术趣味提高了的读者也“不再满足于看故事”了。  相似文献   

18.
《邱园记事》在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丽梅 《社科纵横》2005,20(1):184-185
伍尔夫的小说《邱园记事》是伍尔夫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作品 ,既有传统小说的影子 ,又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初次实践了她的现代小说的创作理念 ,并对以后她的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既受制于重史尚实的传统观念,同时又得益于史传文学传统,史传对小说的正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兼论了唐人小说中以“传、记”命名的作品。“传”偏受史传、“记”偏受志怪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重提小说的意义,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话题,需要一种勇气。意义,在小说王国中的神圣地位已经变成了过去的记忆。尤其是“先锋派”、“晚生代”已经彻底地颠覆了小说的意义。意义的消解,让小说丧失了最后一块可以凭依的精神岛屿。于是,铺天盖地的暴力写作、性欲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