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兆中 《日本学刊》2006,(1):118-128
文化外交是战后日本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文化外交理念、机构和内容三个方面的变化来分析。首先,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其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次,日本文化外交机构随着这种理念的更新而不断完善;再次,日本文化外交内容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历史问题的处理方法,成为影响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对待文化传统及西方文化,即在和洋文化融合中,如何坚持日本文化的主体,这是研究包括文化现代化在内的日本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东西方文化对立激化的国际环境下,日本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发扬其创造的主体,肯定日本的自我,并发挥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文化——包括其中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溶入了不少西方文化的成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文化摄取西方文化要素,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日本文化,并成为促成日本近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近代日本文化经历了一个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而且目前这一过程仍在不断深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近代以来,日本成  相似文献   

4.
1986年4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召开日本文化研究座谈会,有20多位在京的日本文化研究工作者出席。大家就日本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我国日本文化研究的现状、日本文化研究的范围和课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同志指出,通过日本文化研究,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把握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会  相似文献   

5.
阿部次郎是日本著名的阿部日本文化研究所的创建者。他作为哲学家、美学家和评论家,以西洋哲学为基础研究日本文化,唤起了人们对于日本文化的深刻反省。他作为日本大正时期的文化和教养主义的代表,在大正和昭和这两个时期内对日本文化思想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阿部次郎的思想对研究日本文化思想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言接触的实质是文化接触。异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借贷会产生词汇的借贷。作为日本在和西方的文化接触过程中文化输出的成果,英语中的日源外来语反映了日本文化输入西方的特点:自然障碍和人为障碍导致文化接触不足;加之文化势位低导致日本文化输出不够;若干中国传统文化被以日本文化的形式传入西方。日本文化输出的经验与不足对当前大力推进文化输出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外交是日本对华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的对华文化外交基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在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不久的一个时期,日本的对华文化外交处于萌芽期,发展历程中遇到很多阻力: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华文化外交取得全方位发展。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对华文化外交在深化发展和不断探索的同时,也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黄晓娟 《学术交流》2006,(4):188-190
文化是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是反映一个国家特殊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综合的缩影。日本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周边地区,孤悬海外,从而使日本形成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性。日本文化又是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神从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对植物有着特别感情的海洋文化。日本文化还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文化。日本与中国、西欧的文化的融合,表现了日本文化既善于接受新文化又极力维护其固有文化的独特性。在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了解一国文化,对于克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语言障碍,走出单纯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圈子,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全社 《唐都学刊》2004,20(6):86-89
日本美术是东方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是与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艺术的融合。从日本的农耕社会和佛教美术时代到浮世绘世俗化时代,中国的佛教文化、唐宋文化对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艺术在诸多方面成为日本艺术在视觉图像和绘画理念的原型。日本艺术家在对中国文化的探究借鉴之"视"中,也在不断地强化着自己的东方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研究妈祖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对推进中日合作经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妈祖文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从明清时期起,通过册封使往来、海上走私贸易、中国移民、进香交流等路径传播至日本,并与日本佛教、神道教等本土宗教文化融合,成为日本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受各种因素影响其在日本影响力逐渐下降,今后可以通过挖掘妈祖文化在日本传播交流历史和现今遗存,提升其在日本的影响力;通过推进妈祖文化产业合作开发、重塑其的桥梁纽带作用等措施,推动妈祖文化为中日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继续担当民间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从而推动两国的"民心相通"进程,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型"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阐明"型"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弘扬日本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杨劲松 《日本学刊》2005,(1):125-139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论"著述开始大量出现.日本人论的繁荣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二战失败和成为经济大国等重要历史阶段,日本人论的内容随之在"肯定日本文化特性"和"否定日本文化特性"之间摇摆,其演变反映出日本知识界对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认识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王秋萍 《社科纵横》2006,21(5):163-164
片假名是现代日本语及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片假名的功能及其应用,是了解日本语和日本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在现代日本语中,片假名的主要功能在于用来书写外来语和某些特殊的词语。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发展战略是日本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日本政府将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对文化发展做出了周密规划和部署,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目标,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的战略方针,将传承、振兴民族文化作为日本文化行政的重要内容,并以立法和行政以及财政、税收手段保障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依靠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增强文化实力提升综合国力。文化成为日本21世纪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一、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可能吗? “世界上的日本文化”这个题目很难回答。原因有多种。从实践上说,我非常关心日本和日本文化,感到它有很大魅力,并且认为日本和日本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也比谁更清楚,我对日本只不过是一知半解。对这个题目使我感到没有把握的原因还有理论上的。对日本文化要想谈出具有权威的看法,即使终生研究,也不会绰有余裕。  相似文献   

16.
十六世纪中叶,日欧文化的最初接触,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是中日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日欧文化的最初接触,是我们研究中日文化关系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日欧文化的最初接触十六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与欧洲文化开始了最早的直接接触,这无论在欧洲史还是日本史上都是件大事。当然,这并不是说日本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日本文化的特征、日本社会的性质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各种各样的研究从各种不同角度回答这些问题的所谓日本文化论现在极为盛行。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家倍夫·哈鲁米教授曾指出,日本文化论既是一种大众消费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日本文化论的流行中,文化人类学家起了重要作用,几乎主要的日本人类学家都同它有着某种联系。著名的学者石田英一郎、冈正雄、梅棹忠夫、中根千枝、山口昌男等人对日本文化论影响极大(虽然他们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但离开了美国人类学家露丝·贝涅蒂克特的著  相似文献   

18.
张荣东 《阅江学刊》2014,(4):138-142
日本菊花源自中国唐朝。日本对中国菊文化的吸收有两条途径:一是中国诗歌;二是唐朝宫廷重阳节的菊事活动。日本菊文化的内涵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国菊文化的隐逸品格被过滤掉,又被赋予高贵的品质,菊花成为皇室的家纹,被称为“菊纹章”。随着市民文化的发展,日本菊花从宫廷走向民间,赏菊在日本成为仅次于赏樱的民间重要赏花活动。在日本文学中,开在深秋的菊花透出哀婉的情绪,体现出日本民族物哀与幽玄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11世纪至15世纪是文化整形和再造并形成日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表面上看,这一历史时期充满了战乱,贵族内部争权夺势,土地所有者不断侵蚀扩张,劳动群众的反抗此起彼伏,原有古代贵族的“国家”躯壳遭到破坏,古代贵族建造的唐风文化也不再象过去那样充满魅力。但是从实质上说,这个历史时期正是阶级关系激烈变动,整个民族对于文化创造实行广泛参与以及文化能量积蓄和释放的时代。经过这个历史时期,日本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通过继承和转形取代了唐风文化。数百年的文化再造运动培育了新型的日本中世文化,形成了后世日本民族文化基本框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甚至在战后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中国文化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分析中国文化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