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顾客定义的扩大、情绪智力的盛行和服务性经济的兴起,组织情绪管理已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本管理,也是当前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和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未来,有关组织情绪的研究除了继续探讨其基础理论问题外,重点将探讨如何把组织情绪融入企业人力资资源管理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使对组织团结的测量操作化。文章应用2002年的调查数据,从两个维度和六个方面来测量与评估一个组织社会团结的水平与质量。这两个观察与评估的维度是凝聚力和脆弱性。在组织的凝聚力维度上,文章主要试图从社会支持、垂直整合以及组织认同的方面来考察,而组织的脆弱性则主要是从不满意度、相对剥夺感以及失范的方面来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试图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组织行为的趋同与差异以及这种趋同与差异对组织中社会团结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区服务的组织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 ,社区服务是一种互惠性质的交换 ;依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 ,通过群众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是社区服务的核心要义。文章分析了社区服务的组织目标 ,认为市场、政府、社区三种不同形态的组织正在形成 ,市场机制、再分配机制、互惠机制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协调这些组织的各自功能为居民的利益服务 ,是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慈善组织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公信力则是每个慈善组织的生命力。提升公信力不仅是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前提,而且是其健康发展的需要。结合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标准,文章分析了造成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并就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先对多元组织协同机制的内涵做了三个层次的界定,然后以杭州西泠印社的改革经验阐释该协同机制的制度特征、并在杭州实践经验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多元组织之间实现协同的制度机理,从而揭示出这种创新机制能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政府民间良性互动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服务水平低下,服务品种单一,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迫切需要重组农村金融组织,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7.
段建军 《探求》2009,(1):16-19
组织传播是组织文化的粘合剂,组织文化的继承离不开组织传播,组织文化的认同也离不开组织传播。因此,在新时期,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文化建设,就应该充分运用有效的组织传播方式,让组织文化实现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得到党员和社会的理解与认同,并转化为党员的日常工作行为,形成习惯。  相似文献   

8.
在专业国际组织中,相比政府间专业国际组织,非政府专业国际组织具备自身特有的优势:政治约束的弱化、全球公民社会的支持、灵活的行动方式。因此,中国与非政府专业国际组织的合作具有独到的作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推动国内公民社会形成、拓宽民间外交渠道。本文指出,中国政府应加强与非政府专业国际组织的合作,鼓励国内相关领域非政府组织的成长,彰显该组织在中国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由于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积极投入到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中。从情感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解析非正式组织,不难看出,它是在工作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自发形成的一种无形联合体,即由于组织成员的人际交往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人际关系群体,它构成一种网络型的工作关系。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是由于它能够使其成员获得较多的心理满足,增强成员的归属感;非正式组织能够增强、也能够削弱正式组织的凝聚力。相对于正式组织来说,非正式组织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及整合行为的作用,并为正式组织整体目标的高效实现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0.
论党的组织文化和组织形象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浩元 《探求》2006,(2):61-65
组织文化和组织形象建设是在企业等其他组织中广泛应用并且获得成功的管理理论,政党特别是执政党需要自觉地、系统地运用这一理论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1.
组织目标置换的实质是组织的目的和手段的置换,这就必然会导致认识和实践的混乱,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组织目标置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组织目标与内外环境不适应;在组织目标的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中,加入各个部门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需求;组织内部的利益矛盾和信息不对称.防止组织目标置换的措施主要是实行动态的组织目标的管理,平衡组织和个人的利益冲突,建立健全优良的组织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姚迈新 《探求》2012,(4):50-56
流动人口规模的迅猛增长,给政府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地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以组织化手段把流动人口纳入到管理服务的主体中来即为措施之一。本文在分析流动人口准社会组织现象的基础上,对浙江省杨家农民工会、浙江慈溪市和谐促进会两个案例进行了剖析,提出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自治组织、融合性社会组织,能够克服准社会组织的脆弱、妥协性等特征,并突破由流入地新型"二元结构"造成的社会治理困局,对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民在自愿互助基础上联合起来,实行民主管理,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现阶段的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具有合作组织的一些基本特征,但还不是规范意义上的合作组织,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和缺陷,需要在当前及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加以解决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企业组织发展过程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混沌是必然存在的,应该积极进行组织创新活动来应对.企业组织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组织创新是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过程,组织创新系统也是一种复杂系统.混沌理论是研究复杂系统一般规律的理论,它对组织创新这一复杂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混沌的自组织临界状态对组织创新中"创新量"的把握有重要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认定和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社会组织犯罪是国际社会的公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损害国家机关形象 ,而且也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滋生、蔓延的重要因素。认定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应当正确把握其犯罪构成的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特征 ,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为了有效防范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必须加大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打击力度 ,加强廉政建设 ,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抗腐蚀能力 ,加强监督 ,加大对充当黑社会“保护伞”的腐败官员的惩处力度  相似文献   

16.
徐晓军 《浙江学刊》2005,(1):152-154
在农业乡镇组织运作中,实际上存在着双重机制,即外在的系统性的科层制机制和潜在的网络性的网络制机制.这反映出系统性的科层制组织方式的过细分工在农业乡镇组织运作上的低效性和乡镇组织实际运作上的创造性变通.  相似文献   

17.
赵万里  朱静 《探求》2007,4(2):53-59
本文对一家传统造纸企业的网络化实践进行了探索性的个案研究,描述和分析了该企业采纳和运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情况以及它本身的组织变革情况,探讨了企业组织的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的互动机制。本文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可塑性正在与企业组织的创新取向形成彼此加强的互动关系,并在促进产业改造和企业发展方面取得初步成就。  相似文献   

18.
第三部门的发展与社会福利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遇昌 《社会福利》2004,(11):13-15
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指由政府(国家)组织、企业(经济)组织和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三部分组成的一切组织;狭义的社会组织指除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一切组织,即非营利组织部分。这两种划分实际上都体现了当今学术界对于社会组织的共同的分析趋势,即三元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方法将整个社会分成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三个部门,从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作为第三部  相似文献   

19.
心理契约激励是联系员工和组织的心理纽带,是正式劳务契约的有益补充.专享性人力资本是高新技术组织核心能力来源,也是其高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激励知识型员工要从建立和维护心理契约入手,建立基于能力和绩效的薪酬制度,对核心员工实施分享计划和奖金期权制,塑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提升员工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建立符合员工价值观且具有挑战性的组织愿景,以此调整和控制组织行为、提升组织效率.  相似文献   

20.
白景坤 《学术交流》2012,(12):139-1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层级组织纵向分立和横向联结所形成的网络组织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微观经济领域居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网络经济条件下制度性信任基础的建立是网络组织价值生成分析的逻辑前提,也是网络组织兴起并形成相较于层级组织的价值生成优势的根本原因;以制度性信任为基础的协调成本下降、互补效应形成和合作创新能力增强是网络组织价值生成的三个基本来源;在网络组织形式演进过程中,模块化组织和知识联盟的出现使网络组织价值生成的三个基本来源呈现出叠加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