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代肃慎和挹娄,其在东北史中地位之重要自不待言。五十年代以前,肃慎,挹娄史的研究,止于文献考证。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肃慎、挹娄的考古文化问题。遂成为东北史研究中一项新的课题。但自那时以来,学界依据对肃慎地理位置的考订而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人认为肃慎在今热河山地,从而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该是包括了肃慎和燕毫在内的文化”,而夏家店上层文化“应该是包括了东胡、山戎,肃慎在内的诸戎狄文化”。有人则认为肃慎在今松花江流域,因此,把吉林西团山文化比定为肃慎文化,指出西团山古代遗存“可能与古肃慎族有关”。或者进而明确指出“‘西团山文化’的历史主人是文献上的  相似文献   

2.
石晓博 《唐都学刊》2011,27(4):34-34
秦人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由栎阳(今西安阎良区武屯镇)迁都至咸阳。咸阳城最初是建在渭河北岸的。因城市的位置在渭河之北,九嵕山(在陕西省礼泉县)之南,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咸"是都、全的意思,山、水都为阳,所以取名咸阳。  相似文献   

3.
张彤 《日本研究》2014,(1):89-93
本文以伪满时期在东北朝鲜人作家今村荣治的《同行者》为研究线索,通过今村荣治《同行者》中的主人公申重钦与日本人结伴同行的语言和心理描述,探讨当时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朝鲜人以及中国人形象,同时,试图通过该文了解当时中国东北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状况,进而可以看清日本统治者打着"五族协和"旗号欲占领中国东北的强烈欲望的嘴脸。  相似文献   

4.
沈光文史事考朱馥生沈光文,字文开,号斯庵,又名超光,浙江鄞县人。他生于今宁波市月明湖畔,故里在今鄞县栎社乡星光村(原名沈光村),卒于台湾诸罗县目加溜湾社,墓地在今台南县善化镇东堡大竹园公墓@.沈光文的一生可分为两个时期。他40岁以前,自参加钱肃乐人师...  相似文献   

5.
今年年初,薄熙来省长上任第3天就来到东北钢琴集团,他说,要把东北钢琴做成辽宁省的名牌产品,要让它成为辽宁省的形象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6.
邵炳军 《唐都学刊》2002,18(4):31-35
晋武公三十八年 (前 6 78年 ) ,乘周大夫子国之乱而伐周大夫夷诡诸采邑夷邑 (东周王畿之邑 ,地不详 ) ,杀夷诡诸而取其采邑以为晋邑。三十九年 (前 6 77年 ) ,灭姬姓荀国 (即今山西省新绛县之故郇城 ) ,将其地赐于大夫原氏黯为采邑 ;又灭己姓董国 (即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四十里之董泽 )以为邑 ;又灭姬姓贾国 (即今山西省临汾市南之贾乡 )以为邑 ,后赐其大夫狐射姑为采邑  相似文献   

7.
1992年3月11日,徐福后裔徐志总、徐信恩(女)、徐文忠等三位老人,从浙江慈溪市带着徐福宗族《徐氏宗谱》资料,赶至江苏徐福故里赣榆,寻宗认祖。两卷《徐氏宗谱》在谱序里明确写道:“粤稽徐氏出于东海,颛顼之裔,赢姓,伯益后封于徐,而子孙因以为氏。厥初有徐市,乃秦方士也,始皇命其入海求神仙药而弗返。至汉时讳稚,字孺子,居洪州(今江西南冒)躬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节让,人慕其德,太守陈蕃特设榻以待之,累举不就,筑室隐居,时称南州(今江西南冒)高士……”这一记载表明:  相似文献   

8.
辽宁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张学良先生的故乡. 张学良先生辞世后,辽宁各界群众按东北家乡的风俗,相约在张学良先生的旧居沈阳张氏帅府、在先生担任名誉校长的东北大学、在先生的出生地台安县、在先生的故里盘锦、海城,隆重集会,分别举行悼念活动,深切缅怀张学良先生的历史功绩,表达家乡父老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周群 《求是学刊》2016,(5):163-172
班固《汉志》述汉末百三郡国历史地理沿革,有其严格的书法义例;《汉志》以汉末百三郡国作为探讨秦汉郡国沿革的起点,这决定了那些虽曾设置但汉末已然不存的郡国不可能录入《汉志》之中。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了班固《汉志》书法义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地利用班固《汉志》提供的史料进行秦汉历史地理的研究,进而推动相关研究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韩扑 《今日辽宁》2012,(6):124-125
1644年,清顺治皇帝即位,分段修筑一条名为盛京边墙的柳条边墙。边墙挖壕、筑埂,埂上栽植柳条,后人称之为"绿色篱笆"。边墙上每200华里左右设门,驻兵把守。盛京边墙南起今凤城西南沿海之处,向北至今本溪县碱厂,向东北至今新宾的旺清门,再向北至今清原的英额和开原的威远堡,由此转折而向西南,直奔山海关与长城相接。这条边墙至1661年  相似文献   

11.
商周时期的孤竹国人原是东北夷中的一支 ,世居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不仅与商王室同姓 ,而且是商政权北部拥有相当力量的诸侯国。从其名号文化的内涵、语言文字及某些习俗 ,还有伯夷、叔齐的事迹等方面判定 ,这支东北夷在商代大体完成华夏化进程 ,成为东北地区世居类型的汉族之先世。孤竹国人与其他共同体并肩开发东北南部广大地区 ,为燕国以及秦汉积极经略这一地区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唐代以后 ,北京政治地位的上升并非如以前一些观点所认为的那样 ,是东北少数民族崛起的结果 ,而是农业时代国家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分离的必然产物。隋唐以后 ,在国家经济重心由西北向东南转移 ,而由民族关系决定的政治重心并未发生根本性位移的双重力量之下 ,国家的政治中心逐渐由西北向东北转移 ,北京随之于元代以后成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首都  相似文献   

13.
《汉书·王莽传》的编纂特点,是把刻画一个阴谋家如何窃取大权的种种恶劣做法和伪善面孔与总结王莽新朝一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大事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纪传体史书的要求说,新朝也应该有"本纪"记载大的事件,可是在东汉初,王莽被认为是"篡窃",不可能立本纪。所以这篇《王莽传》,实则起到人物传记和记载大事的本纪双层作用,这是班固在历史编纂学上出色创造性的又一成功例证。新朝虽然短祚,但显然不能将它在历史上抹掉。班固在篇中恰当地记载新朝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各项大事,才使两汉之际的历史变局清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保证了历史记载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马伟业 《学术交流》2006,1(8):173-176
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意见:即认为凡是30年代在东北生活过的作家都是该群体成员,认为他们彼此与鲁迅的关系和鲁迅的扶植是联结群体的精神纽带,认为群体存在的时间是从1936年初到抗战爆发,认为群体在艺术上尚未成熟等。其实该群体是由10多位在东北沦陷前后从这里走出的小说家组成的,联结他们的精神纽带,是他们生活在相同的地域环境和相同的历史条件所促成的相同心态。该群体在1936年形成后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其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平也较高。  相似文献   

15.
打通铁路自京奉铁路打虎山站(今大虎山)起,至通辽止,营业里程251.7公里。又称大通铁路。其修建工程自1921年至1927年分四段完成,表明了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政府自建铁路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其间中日交涉时张作霖与日本关系的重要变化过程。一、打通铁路修建计划与工程概况东北铁路起源于清政府洋务派官员修建的关内外铁路。1894年夏,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已经修至中后所(今绥中)。战后,沙皇俄国、英国和日本在东北激烈争夺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沙俄利用中俄军事同盟的名义攫取中东铁路干线和支线修筑权,修建连接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10):101-102
今存真正的石刻文献为原在凤翔三畤原的石鼓文,其次是发现于泾水、渭水流域的《诅楚文》。另有一发现于洛水流域的《诅楚文》,学者们已指出为后代所伪造。则最早的石刻文献皆见于秦地。《穆天子传》中言穆天子"升于弇山,乃纪其迹于弇山之石",弇山即崦嵫山,在今礼县东北部。秦地之早有刻石,因其地多石。以石刻字至秦代开始,才逐渐风行全国。东晋至刘宋、齐梁,皆禁私人刻石,而陇南属北朝,不受其约束,故石刻文献也较其他地方为多。  相似文献   

17.
清代学者黄承吉提出"扬雄《汉书》中不当有传"之说,张佩纶则贬斥《扬雄传》不伦不类。考察可知,二人所说皆有失偏颇。扬雄进入《汉书》与《汉书》的断限并不冲突,且符合《汉书》"非常之人"的立传标准。此外,联系《汉书》的成书过程及班氏父子的史学观点等因素,可推测《扬雄传》最早可能见于班彪《史记后传》,其后为班固《汉书》所采用。扬雄在《汉书》中受到殊遇,与班氏父子的私人情感有密切关系,亦体现了他们作为史家而兼文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为政须清廉     
<正>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攻入咸阳,把秦王朝的重金财物封存起来,不收受市民送给他的牛羊酒肉,实行约法三章,还军霸上,秋毫无犯。刘邦此举使得“秦民大悦”,却引起了项羽手下主要谋士范增的疑惧。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今闻其入关,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汉书·高帝纪第一》)  相似文献   

19.
萧统《文选》将班固《两都赋》置于赋类之首,从此,班固《两都赋》作为京都赋的经典代表地位得以正式形成。然而,《两都赋》被确认为经典有个较长的过程。南朝刘宋之前,《两都赋》长期被忽视,尤其在左思《三都赋》问世之后,重《二京》《三都》轻《两都》的审美差异化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也存在于注释学与总集编撰领域。萧统《文选》编撰之前,《二京赋》《三都赋》注释均有数家之多,而《两都赋》却一种注释本也没有。萧统《文选》将《两都赋》置于“京都”赋之首,是符合萧统总集编撰的皇家立场的。萧统以编撰总集的方式进行“文章之道”的确立、引导与示范,班固《两都赋序》强调“宣上德而尽忠孝”,这契合了萧统编撰《文选》的政治目的。随着文选学在隋唐时期的形成,陆续出现的《文选》注释成果,改变了《两都赋》在注释学领域受冷落的状况,巩固了《两都赋》在京都赋范围内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20.
修订本《辞源》一册280页“劳苦”条,书证之二云:“《史记·项羽纪》:‘劳苦功高而未有封侯之赏。’”按:书证撮录原文,随意删除文字,又将相邻句子拼凑一处,造成引文失误,且令读者以为“劳苦功高”这一成语在西汉《史记》成书时已经定型,其实这是不确的。《项羽本纪》只是成语“劳苦功高”的语源,且分属转折复句中的上下两个分句,并未定型化。《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乃是鸿门宴上樊哙闯帐,为刘邦责难项羽之言:“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