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忻华 《太平洋学报》2010,18(11):60-70
希腊在冷战时代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使其经济出现了对外向型、市场化、全球化的"路径依赖",但因其人口结构所限,而无法走上出口导向型的道路。此后,希腊积极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借助欧盟的内部整合政策和内部援助体制,实现了高负债与高赤字背景下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结果使高负债和高赤字长期延续而形成惯性。在国内国际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希腊宏观经济可视为半个"东亚模式"与半个"莱茵模式"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2.
中日关系经过反复的周期性恶化,终于在日本政府否认搁置钓鱼岛争议的政治共识和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双重打击下形成被半官方媒体称为"绝交"的严重事态,充分证明在排斥中国参加"战后处理"的战胜国权利而庇护日本逃避战争责任的所谓"旧金山体制"下,遗留的"历史问题"是决定东亚地区政治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厘清东亚政治的历史逻辑和秩序结构可以认识到,推进真正的中日和解,实现东亚政治的"脱战后",有赖于中日两国的地区政治主体性自觉和中日交流从实用主义取向向理性主义的转型重建。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地域集团化又以新的发展势头正在加速改变着经济全球化格局,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从国际贸易制度,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调整传统的国际贸易秩序和运作模式。东亚地区作为地域集团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正在受到地域集团化的冲击和挤压,因此,东亚经济一体化已成了摆在东亚各国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战略课题。但是,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东亚地区尚不具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在这种形势下,优先定位国别间的贸易自由化将是东亚各国重要的战略抉择。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东亚地区三个有影响力的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文化联系还是地缘政治,都存在长期稳定进行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由于政治、经济方面的明显差异,以及共同理念上的错位偏离,短期内,中日韩不可能实现制度性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但可以肯定地说,中日韩最终完成制度性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将为东亚经济的统合或经济一体化构成坚实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90年代 ,全球化成为分析国际经济和世界政治的一种时髦的方法。科技进步和现代通信使个人、跨国公司以及政府之间展开了一场全新的接触和交流。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对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由奈加里·伍兹等人所著的《全球化的政治经济》(Woods,Ngaire,2 0 0 0 ,ThePoliticalEconomyofGlobalization ,MacmillanPress)一书针对全球化这场变革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量的方面看 ,全球化指的是跨国界的贸易、资本流动、投资以及人口流动的增长。然而…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7):35-40
公民身份理论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并有助于形成一种政治发展理论的中国话语。它不仅能够从其权利发展维度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予以历史性的分析,也能够从其参与行动维度对政治发展动力予以逻辑性的分析,实现历史与逻辑研究的有机结合。在公民身份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民主政治与民生政治的双向互动,选择的是市场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相互交叉选择性演进的发展次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动力机制体现为体制内外的双向作用:公民身份作为国家主导的制度安排形成政治发展的体制内动力;公民身份作为公民呈现的参与行动形成政治发展的体制外动力。  相似文献   

6.
陈志 《日本研究》2009,(2):59-63
东南亚国家是战后日本开展外交最早、影响最大、根基最巩固的地区之一。日本根据自身对外战略的转移与东南亚地区形势和地位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对东南亚的外交战略,显示了其政策上的连续性。为了主导东亚一体化进程,加快政治大国步伐,以夺取地区政治经济主导权,成为了日本外交战略演变的根本动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东南亚地区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平衡,日本在推动东亚合作一体化进程,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深化与经济盟友关系,加强与中韩等东亚大国的合作,提高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水平等方面,势必成为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外交战略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不能在继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只要土地和资本这两大生产要素实现了国有,国家的作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家必须发挥监督作用.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对所有制变为公有以后出现的经济规律进行分析.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可以有各种方式.一种可能的选择是将意识同经济机制加以分开.关于经济机制问题,可以理解为包括计划、调节和组织等内容.达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经济计划居于首位.计划是通过一种全面监督来实现的.但计划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1968年实行经济改革而形成的匈牙利经济监督体制——"新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  相似文献   

8.
变化中的美国与东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后冷战时代以来,东盟与美国的关系一直处在调整过程中,由于东亚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日、中经济地位的迅速提高,美国从其全球政治经济战略利益考虑,日益重视其对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尽管近几年来,由于美国奉行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和东盟政治经济矛盾也时有激化,但从双方政治、经济利益出发,这种政治经济关系仍将会在波折中得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后,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态势下,二战后形成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遭到了新的挑战。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分配规则遇到了危机,随着世界强国美国的战略东移,世界面临新的抉择。但世界经济走向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市场、大产业、深分工、全球化的道路不可阻挡。世界政治国际政治从"小政治"向人类可持续发展、全球文明等国际"大政治"的纵深发展,世界将围绕联合国的发展、国家社会的组织纪律、价值取向、利益制衡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模式"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范式,是中国崛起过程中呈现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的综合。中国模式的内涵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理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和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手段三个层次。中国模式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但它不是一种成熟与完美的现代化模式,它只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大国阶段性的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潘梓旸 《社会》2023,43(2):150-183
韦伯“正当性支配”的概念可分为“权威主义命令权”与“正当性信仰”两个要素。在现代政治秩序的视域下,二者的失调威胁到秩序的稳定,造成了“正当性危机”,而应对之道就是重新整合“正当性信仰”,同时避免过度整合带来的对“日常需求”的破坏。本文从韦伯“非正当性支配”入手,通过对中世纪西方城市的类型学比较以及对城市市民的身份特征、生活—工作风格、政治诉求、参与法律过程的分析,发现“非正当性支配”提供了一条西方文明特有的自下而上能够保全“日常需求”的路径,从而给“正当性信仰”的整合以及“正当性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中共执政合法性模式的转换: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在"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分别形成了以意识形态资源为主导的合法性模式和以经济绩效资源为中轴的合法性模式。新时期,受制于经济不增长、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制约,经济绩效合法性模式面临着困局。伴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经济绩效合法性模式转向构建法理型合法性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The porous external border around the Schengen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 became a colossal political problem in 2015 and 2016 as the migrant and Refugee Crisis unfolded. In Beetham’s seminal terminology, there was a crisis between the EU’s power and legitimacy on all three dimensions hereof: The Dublin regime was not followed, there was a gap between the beliefs of the governing and the subordinate peoples, and there were increasingly critical views among citizens and politicians alike (even from mainstream parties) against the inflow of refugees and migrants outside of the normal asylum system. The behaviour of the EU actors since then 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attempt at containing this crisis as regards Beetham’s legitimacy dimensions.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 0世纪初以来 ,国家政权建设就是我国现代化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前半个世纪 ,由于不能消除赢利型经纪体制 ,各种国家政权试图进入乡村社会的努力都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新政权成立以后 ,国家通过人民公社体制将国家政权直接深入到乡村社会之中 ,实现了政治的一体化 ,虽然摧毁了旧的经纪体制 ,但也毁坏了乡村社会传统的“权力的文化网络”。村民自治则是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重建的一种方式 ,通过它国家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整合。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地方政府信用资源流失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信用资源不断流失、信用能力不断下降是转型期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它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权威 ,提高了政府运作成本 ,并使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受到侵蚀。从公共管理的制度层分析政府信用资源流失的主要根源 ,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公共管理的政治制度架构 ,改革公共政策制订实施的相关制度 ,建立政府信用责任机制和制约机制 ,不失为一种提升地方政府信用能力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中存在着广泛的机制碎片化,构成了国际关系领域新的制度现象及结构特征。为此,需要对机制碎片化这一治理新情况给予重视,探讨治理机制碎片化的成因与后果,并就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当前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背景下,面对全球治理机制碎片化的新挑战,中国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者,必须对日益显现的机制碎片化及其复杂性状况加强研究、有所应对,发挥中国自身应有的作用,并创造性参与,提升全球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Us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to examine key long-term care policies and provisions, we uncover some ide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policy-making in Singapore. Family involvement, an inherent part of the long-term care system, is overtly reinforced by legislations and policy imperatives. Further,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s and expects the participation of nonstate actors in the provision of services as part of its Many Helping Hands approach to welfare provision. In our analysis, we argue that the government's emphasis of certain ideology, such as self-reliance and cultural exceptionalism, allows it to adopt a residual and philanthropic approach in support of its macro-economic and legitimacy concerns.  相似文献   

18.
How do everyday people—or actors who do not occupy positions of political authority—legitimate political systems? Responding to this question, I use work from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cognitive science to build a theory of “Popular Political Legitimation” (PPL)—defined as everyday people's legitimation of a political system. To answer how PPL happens, we must answer two sub-questions that address legitimacy as a normative phenomenon: 1) What are the processes of socialization through which individuals learn the norms, widely held beliefs, and values that legitimate a political system? 2) How do individuals subsequently use these norms, widely held beliefs, and/or values in their own legitimations of a political system? Thus, we see that a model of socialization is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how PPL happens. I proceed in four steps. First, I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political legitimation. Next, I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ird, to address gaps in the two aforementioned literatures concerning a model of socialization that explains legitimation, I turn to neuroscience (for reviews see Greene, 2017; Cushman, 2020) and psychology to review models of social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Finally, I synthesize these literatures to develop a theory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how it generates PPL.  相似文献   

19.
耿云 《唐都学刊》2006,22(5):90-94
党的现代化是各国执政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执政党的现代化问题的实质是对其政治合法性的永恒诉求,现代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也构成了挑战,党应该与时俱进,以价值观、制度、组织、角色的现代化来回应合法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郝延军 《唐都学刊》2004,20(5):126-129
政治权威资源包括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政治权威的政治整合能力和政治权威的自身素质三个主要方面。清末宪政改革的目的是想通过改革以挽回因内外危机的挑战而不断流失的权威资源,但囿于自身的素质,没有能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从而使其权威的合法性不断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