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方言的考本字研究多注重语音和语义的考证,强调考出来的本字应符合语音演变规律和语义的关联性原则.语法化研究的成果表明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过程也是极具规律性的.考本字研究是一种基于语言历时演变规律探寻语言要素的历史源头的研究,语法化的规律也可为考本字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以平阳瓯语中的发语词"匄(给)"的两种来源为例,可说明语法化过程也应是考本字研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平阳瓯语发语词"匄(给)"的来源有两种可能:1.由平阳瓯语中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匄(给)"语法化而来.2.来源于古代汉语的发语词"盖".尽管无法为"来源于古代汉语的发语词‘盖'"这一观点证伪,但从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匄(给)"语法到发语词的语法化过程符合语言语法化的规律,可见,平阳瓯语中的发语词"匄(给)"是由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匄(给)"语法化而来.  相似文献   

2.
语迹理论是生成语法框架下所提出的重要理论假设,但这种理论假设正确与否,句法表征中是否真正存在没有语音形式的语迹,必须得到与语言相关的脑神经机制的实验验证。本研究在生成语法理论背景下,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汉语话题句为研究语料,考察了汉语语迹的神经机制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汉语话题句的加工过程中所诱发的持续负波、动词位置的负成分以及句末位置的P600成分,均反映了句首话题成分移位后会在原有位置留有语迹,二者之间存在句法依存关系。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认为,语迹在汉语话题句中有其神经机制,语迹理论假设的合理性能够得到大脑神经机制上的证明。同时研究也从神经机制的角度逆向证实了汉语话题句是经由移位生成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3.
汉语主语的三重性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汉语的主语,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赵元任(1968)说主语即话题。五十年代主、宾语问题讨论中,有施受派和词序派。施受派以语义为依据,认为施事即主语,受事为宾语,词序派以语义为依据,认为谓语动词前的NP为主语,谓语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为宾语。吕叔湘(1979)曾提出主语二重性之说,认为“主语只是动词的几个宾语之中提出来放在主题位置上的一个”。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主语这个语法位置把话题同主宾语所反映的以施受为代表的语义成分联系起来,使关于主语的研究深入了一步。李临定(1985)曾以此为题目,专文讨论了汉语主语二重性问题。的确,同形态繁丰的屈折语相比,缺乏狭义形态变化的汉语主语缺少明确的形式标志,因而汉语主语没有性、数、格之类的语法范畴,从这种意义上说,汉语主语的确没有形态语言中的主语那样的语法地位。但即便如此,汉语主语仍然是一个明确的形式类,它概括着话题及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各种语义范畴。从这种意义上看,汉语主语又是有其确定的语法位置的。  相似文献   

4.
马永军 《学术交流》2007,(10):137-140
依存语法强调动词中心说,注重句子成分之间的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不重视句子结构层次,易于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句法分析系统和语义资源的构建。国内各科研机构自90年代以来逐渐开始大力发展基于依存语法的语料库的构建研究。把握依存语法的分析方法和原则,便于在自然语言处理中使用;开展依存语法的语料库建设,有利于依存语法在国内的研究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汉语动词谓语句的语义成分和语义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研究句子的语义句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文章以汉语动词谓语句为分析对象,界定了句子的语义成分,按所界定的语义成分对动词谓语句的语义结构进行了归类,并指出了语义句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京鱼 《唐都学刊》2001,17(1):112-115
汉语心理动词分为状态和使役两类,心理动词之所以表现出它特定的句法功能并生成不同类型的句子,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结构.对心理动词的研究,国内学者似乎较注重状态一类,而海外研究者则关注使役一类.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这两类心理动词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展示汉语心理动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由于不能区分语义相近的能愿动词而产生的偏误,在能愿动词的偏误中占比例最大。希望、想都是表示愿望的能愿动词,语义都停留在愿望主体的主观意愿阶段,但希望更关注是否表达了话语主体主观意愿,想更关注把意愿变为现实,希望的干预性缺失,而想则较强。二者在语法功能方面的不同是:想常后续使令结构小句,希望通常后续主谓结构小句。  相似文献   

8.
袁梅 《唐都学刊》2002,18(3):98-99
大多数语法著作中 ,将“V1着V2 ”两个动词连用的结构划归连动结构。但是从分析动词V1的语义特征入手 ,可发现动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持续的共时同现性关系。静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行为的方式与动作直接组合的修饰性关系。因此 ,应当将该结构判定为偏正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9.
东北方言的AA式叠音动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文振 《学术交流》2006,(11):153-157
东北方言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叠音动词,其中以AA式的最为典型。这类动词从构成方式上看,可分为叠字的和叠词的两类;从语音形式上看,均为重轻型;从语义内容上看,可分为动作行为、言语声音、状态变化、心理感受等各类;从语法特征上看,它们既不同于叠音状态词,也不同于单音动词的重叠式,它们与后两者是形同而实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短时突发义副词作为从语义特征角度划分出的时间副词的下位类,其内部成员依旧庞大多样,用法复杂。从认知语言学出发的构式理论对短时突发义副词的小类划分给出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将语义语法与构式语法相结合,明确了“X然”类短时突发义副词是一个封闭且稳定的范畴,并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方法对语料进行考察分析,对其下位小类作出了明确的划分。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之交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一批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1998年2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一教授所著《汉语语法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就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新近推出的一部力作。这本书的最突出特点(也正是作者的治学风格)是:在务实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论稿》运用分布理论,按着功能分类的原则,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动词名词兼类问题,探讨了形容词、动词下位分类问题。在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首先提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之说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陈一《试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这一成果受到著…  相似文献   

12.
冯莉 《学术交流》2012,(9):166-169
现代汉语中的"相对"一词具有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接触及其相互关系等多维度研究价值。通过基于语料库的历时与共时分析,考察"相对"一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发现该词从上古到近代经历了从短语到动词的词汇化过程。在现代汉语阶段受到间接语言接触和语频作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动词发展到形容词,并且形成向介词、副词和话语连接语多路径虚化的多向语法化和构式语法化发展的复杂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John R.塞尔和D.范德维克关于语用逻辑的研究工作为基础,构造了命题的语用逻辑的形式公理系统PF,证明了PF的三类定理:关于语用行为的定理、关于条件的语用行为的定理以及关于语用力量的定理。作者还构造了PF的语义模型,给出了系统的语义解释,并证明了系统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完全性。本文以语用逻辑的方法,分析了人工智能语言PROLOC的语法和语义,以及语用逻辑在学习策略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语用逻辑的形式化和语言逻辑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等问题。作者的工作是继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学、蒙太格的形式语义学之后,对语用学的基础理论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所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王红厂 《社科纵横》2004,19(5):157-158
马庆株先生指出“语义是形成句法聚合的基础 ,语义成类的制约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搭配 ,制约语法单位的组合行为和表达功能”。该文就是利用马庆株先生在 [ 顺序义 ]体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方面的研究成果 ,发现具有顺序义的指人名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对“V2 的 是 N”句法格式是否有歧义有一定的制约 ,并且很有规律性 :当N为顺序义最高项或最低项时 ,“V2 的 是 N”句式一般没有歧义 ;当N为中间项时 ,该句式则存在歧义。同时不同系列的衔位名词之间的权势关系或一致关系也对歧义的理解产生影响。另表人名词多义词引起的歧义既和词汇有关 ,也和句法有关。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名状句语义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惜微 《学术交流》2002,(3):111-112
古汉语名状句是一种语义关系复杂多样的句子。我们借助《史记索引》、《汉书索引》对《史记》、《汉书》中名词做状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 ,在此基础上来描写名状句的语义结构类型和名词状语的语义类型。通过分析我们看到 ,名状句中的主语名词与谓语动词之间 ,状语与主语名词、宾语名词及动词之间语义关系是多重的、多层的 ,而且状语的类型取决于动词的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16.
论元的激活扩散过程与动宾之间的语义匹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必须通过激活才能得到突显,被激活的信息又会对相关信息产生强度不一的扩散式的影响,形成一种网状的激活扩散过程。这种激活过程可以用来解释动词与相关概念的语义匹配问题。动词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语义匹配问题就是一种语义激活和语义选择的过程,在这两个几乎同时进行的过程中,"激活"是使某个概念从众多概念中突显出来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造成动词与相关概念构成动宾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鹭 《学术交流》2007,(10):141-144
"在/用/把"字短语连用有以下三种格式:1."用/把"字短语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在"字短语紧跟动词之后。2.三个介词短语同处于主语和动词之间。3."在"字短语位于句首,"用/把"字短语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由于介词短语的位序不同,三式中,动词的类别,补语的类型,"在"字短语的语义指向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而制约它们在句中位序的原则是:事理因果原则、属从原则、凸显原则和语篇原则等。  相似文献   

18.
张晓涛 《学术交流》2005,(7):143-145
动词能否重叠及如何重叠,其自身的语义特征是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可重叠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表现为一个同质的过程,是动作者主观上可控的,且词义较轻。另外,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应具有情景特征,即进行这种动作、行为的必要性是由具体情境引发的,如果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或不必要的,那么这类动词就没有情境意义,因此一般也不能重叠。  相似文献   

19.
岳中奇 《学术交流》2012,(7):143-148
表述给予对象的介词短语蕴含句是由给予对象作间接宾语的双宾句转换生成的,其谓核动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可由"给予"义和"移送"义动词充当;标记给予对象的介词只能是"给",给予对象则具有[+受领]的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既可指称人或物,也可指称行为事件,常用作施事、当事题元;宾语则均指称给予物,常作受事、涵事题元。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形态学角度论证英语是分析、综合性参半的语言,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动词时态是以动词形式变化来表示句子中谈到的动作、状态的时间关系和说话的时间.汉语动词时态是通过单独或组合词汇来表示句子中动作的发生和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两种语言的时态研究入手,分析和比较各自的特点,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描写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现象和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