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麻风病治疗手段和方式的变化,并未完全实现麻风康复人群的社会回归。基于广东Y市S麻风康复村的经验,麻风康复者主观意愿、日常生活、家庭背景、医疗机制等方面展现出康复者无法回归社会,从而需要社会工作介入和福利制度调适给予相应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麻风康复社区是麻风康复者集中居住的社区,麻风康复者是指曾经患有麻风病现已治愈的人.虽然他们已不再是病人,但麻风病的心理后  相似文献   

3.
王保友 《社科纵横》2009,24(1):124-125,128
大众传播时代,蓬勃发展的各种媒介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社会,同时,媒介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否具有良好的正确获取、分析、评价、运用信息的媒介素养便成为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能力。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媒介素养的价值及其对我们认识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做一简单论析。  相似文献   

4.
麻风康复者大多数是当年患有麻风病,被遣送到边远的郊区进行治疗,被隔离于社会之外已有五六十年,如今已成为年迈的老人.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因对麻风病的不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民工媒介镜像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文高 《学术交流》2007,(5):135-138
农民工群体的媒介镜像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整体认知,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资源配置。目前,新闻媒介对农民工群体的报道,在报道规模、报道质量和议题设置上存在着话语权萎缩和媒介镜像被污名化、妖魔化倾向,加深了社会主流群体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成见,也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鉴于此,在报道中坚持客观公正的专业理念,及时、准确、真实地报道农民工生活的信息,尽可能反映出农民工群体在社会总系统中的真实位置,用新闻专业精神,培育公共新闻版图,确保农民工群体新闻镜像的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众媒介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当媒介普及的速度超过公众的媒介素养储备的时候,媒介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适应新形式传媒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素养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督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麻风病康复者忍受着身体生理上的痛苦,还忍受着心灵上的折磨。本文主要通过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的社会工作者为例,分析在麻风病康复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城市化为视角,采用实证调研的方法,结合亲身参与的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从媒介素养的五个维度——接触媒介、认知媒介、评价媒介、参与媒介以及媒介反作用,全面评估中国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其特点与问题,探讨提升农民工媒介素养对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作用,从政府、媒体、企业等其他社会资源以及农民工自身的角度提出具体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文苗 《学术交流》2012,(8):206-208
时代催生了网络,而网络化时代催促了新媒介环境的形成。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新媒介,作为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和媒介主要使用者,大学生如何做出有效应对并加以合理运用,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努力提升媒介辨析力、运用力与引导力。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从媒介素养教育方法的类型分析、体系建构与具体模式等不同方面来对高校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三农”问题,最终还得靠农民自己。在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今天,他们需要自主地辨识和接受信息,并依此独立决策。农民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传播媒介正确判别信息,掌握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主动权,变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因此提高农民媒介素养,尽快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1.
传播技术是媒介形态的物质基础。媒介生态每次新一轮的变化,都是以新技术应用为突破口的。媒介的人性化就是指媒介站在受众的立场上考虑受众的需要,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由于近几年现代传播技术环境的变化,媒介生态的失衡,其所展示的“印象世界”对人类的价值判断及社会化过程都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媒介应担负起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舆论支持的历史重任,把“人”作为传播的终极服务目标,同时,以传播技术进步带动更为人性化的“传”“受”关系。  相似文献   

12.
冯莉 《阅江学刊》2015,(2):103-107,12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分层的加剧与矛盾冲突的升级使得社会怨恨情绪成为一种民间话语表达的显著特征。这种表象在网络媒体中尤为明显。大众传播媒介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信息载体,它应该发挥沟通信息、传承文化和促进群体和谐的作用。新闻工作者要承担把关人的责任,避免不实不当信息和言论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吸引受众、抢夺关注的大战中往往会热衷炒作或跟风报道,体现为谣言、污名化、歧视、感官刺激等报道特征的媒介暴力,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造成群体之间的偏见与误解。造成此种媒介暴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眼球经济效益"的膨胀,深层动因还在于媒介契合底层受众在转型社会中的怨恨情绪以及由此延展的想象性报复,这也正是大众传媒不断吸引受众关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湖南卫视在广电总局连续颁布相关禁令之后,推出了一档由大学生亲手操盘的新闻评论栏目《新闻公开课》.该栏目以其独特的内容定位和形式定位,在关注新闻时事的同时,着力拓展年轻受众群体,收效显著.同时也有助于自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邱芳烈 《浙江学刊》2003,(5):179-181
21世纪的媒介发展将进入一个充分体现媒介社会责任的伦理时代。大众媒介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又承担着社会公器的角色 ,对整个社会负有教育启发引导的功能 ,成为社会进步的精神标榜。在构筑具有竞争力的媒介文化的因素中 ,使得原本属于非功利道德领域的诚信原则 ,逐渐地显示出伦理与经济相辉映的组合效应 ,使全面确立媒介的伦理道德成为可以决定或推动媒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刘梦颖 《生存》2020,(15):0142-0142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电子媒介对教育活动产生的利弊在幼儿阶段的教育中备受争议。本文以研究城市大班幼儿的电子媒介接触行为为切入点,以大班幼儿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电视和手机为例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城市大班幼儿的电子媒介接触状况主要受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三个因素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的电子媒介接触状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政府的媒介素养与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现实个体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评判以及运用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种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个政府如果不会或者不善于面对媒体,就很难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合格政府。有鉴于此,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既是一种处理日常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一种必备的内在修养,也是在处理危机事件或重大突发事件中彰显政府执政能力不可或缺的现实要求。这决定了政府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必将深刻影响着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策略和舆论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7.
徐一林 《创新》2009,3(5):78-80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体评判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合理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财经院校是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然而却常常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文化底蕴和氛围上显得单薄,在启迪和激发学生上存在不足。大众媒介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程度日益增强,我国的媒介环境日益复杂,高校有责任对学生从各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5):107-110
文化传播是一个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一种服饰或食物可以作为时髦的文化形态扩散,而以语言翻译作为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更具有多种特征和样式。文化信息在某个进程中如何根据传播者的需要以单量传递或以集量传递以达成传播目的和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霍桑在他的第三部罗曼司《福谷传奇》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崛起中的媒介社会.他认为,社会中媒介的充斥对人的意识和公民身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越来越缺少批判反思的精神,公共空间中对话的作用日渐式微,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霍桑同时还指出,媒介社会崛起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可以在不同主体间开展真诚和富有同情心的对话以应对浮于表面的交流,从而建立一种稳固持久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媒介素养,是指一个人对媒体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媒体信息的解读、批判和应用能力。当代社会,媒体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就难以承担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因此,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领导干部而言,媒介素养的内涵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媒介观,了解媒体的性质、功能和特点。二是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引导舆论,化解危机。三是要加强媒体关系管理,寓管理于服务,构建良好的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