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衍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是原始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继承和时空延伸。从层次结构上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括着元理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三大层次的总体性理论体系。元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和根本原理,它规定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党性;次一级层次是基本理论,它反映我国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应用理论是第三层次理论,它是解决不同时期重大问题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相似文献   

2.
戴宇 《日本研究》2004,11(1):57-63
国民国家(nation state)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扩张而出现的一种近代意义上的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近代国家,也可以将其称作民族、民族国家。1 近代国家往往是以国民国家、民族国家的形式出现的;国民国家、民族国家则是近代国家的属性。国民国家的成员使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则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者,其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为四个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形式民族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实践化。此外,毛泽东还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中国化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2):33-3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是确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由主体的三个能力和两个态度构成,即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掌握中国实际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爱国之心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给了我们许多重要启示:一是必须坚持科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二是必须坚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前提;三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四是必须充分认识领袖群体、知识精英、人民群众共同作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6.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经济、政治、党建、文化、民族统战、对外开放、祖国统一等各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尤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新境界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标志着我们党又一次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7.
王玲 《学术交流》2007,40(1):20-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来解决中国自身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别为问题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唯物主义的指导、辩证法的指导、提供认识论的指导、提供唯物史观的指导。问题视域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的现实生活互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大体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问题视域下经历了三次巨大的理论飞跃,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问题回答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方向的问题回答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以及对新世纪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的问题回答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来,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一历史的演进,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到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再从党的指导思想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过程。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性的内在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袖人物,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本质与时代特征。回溯这一历史,可发现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的基本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现象,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4):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开展国际交往实践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国际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内核,阐释了国际政治的本质和特征,其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创立、发展和中国化三个历史时期。本文认为,习近平国际政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需从理论内核、历史源流和实践生成三个维度来对其进行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逻辑内涵的把握,关涉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成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需要着重从历史理论内涵、科学实践目的以及终极关怀形式等三方面进行分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解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客观的时空、能动的主体、真实的历史,是从宏观上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客观性归纳和演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本身不断扬弃、实践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外贯通互相影响的综合性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动力的文化与历史的高度统一体,是一种"神圣的"终极意义上的关怀.综上三者共同建构并彰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 《创新》2010,4(3):17-20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性质、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发展着的时代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
将马克思思想与宗教等同起来,是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著名思想家,如B.罗素、卡尔.洛维特、保罗.蒂利希等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直至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相当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夸大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以及对人的理解与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的相似之处,以此得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宗教或准宗教的结论,否认马克思哲学的伟大意义。可是,认为以理性为特征的哲学与以信仰为根基的宗教本质有着明显不同;预言并非宗教专利,许多非宗教的思想家也会以预言和信仰的形式谋划未来、给人希望;马克思思想是与现实被压迫人民解放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我们认为共产主义一方面包含世俗性、现实性的无神论色彩;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现实的形上性、理想性,这两种维度的同时存在是马克思思想与宗教区别的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本质、地位、作用及目标等思想内容,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后现代"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中,曾准确地预见到此后工业社会的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后现代思想,充满着后现代的意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相通之处,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谋而合。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种后现代主义,不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时也必须充分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侧重于对文本字斟句酌的研读,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跳出既有的窠臼,从其意境入手,才能抓住其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人文精神、实践和生存论三种意境。  相似文献   

16.
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以及方法论基础。借鉴整体性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引下探索提升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效果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整体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借鉴整体性方法提供内在依据。教学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启示在于:立足于整体的历史视野,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以及世界史的视野中思考中国近现代史;注重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的相互补充作用;加强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互动形成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17.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8.
Western Marxism     
The end of the "ice age" of dogmatism in the USSR has spurred a lively growth of the most varied conception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of which, in terms of the political currents to which they belong or th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hey use, has hardly begun. The situation resembles the painful condition that characterized Western European Marxists after the Twentieth Congress of the CPSU in 1956. As Louis Althusser, the well-known Marxist philosopher, wrote, "The end of philosophical dogmatism has not restored (the former) Marxist philosophy to us. … It has given us real freedom to investigate, but it has also engendered a kind of fever. Some have been overhasty in calling philosophy what was only an ideological commentary on their sense of liberation and their taste of freedom. However, the temperature is falling as inevitably as stones tossed in the air. What the end of dogmatism did was to restore the right to carry out a scrupulous inventory of 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determine both our wealth and our poverty, to ponder over and publicly formulate our problems and to begin to perform the difficult task of true investigation" [1, p. 21]. One of the guarantees that this task will be accomplished is the knowledge of what has been accumulated by world thought and in particular Western European Marxist theoreticians [2]. The latter i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in that we assumed a priori that our theoretical stagnation was inherent in aMarxism in general. Experiencing idiosyncrasy for dogmatism, we turn to non-Marxist theories, even as we disregard what Western Marxist theoreticians have developed. But the evolution of Marxism in the West, which has been through its ups and downs and crises, is important not only in itself; it also is indicative of processes aris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n the USSR. It is interesting in this connection to examine how social changes have influenced the frame of mind of Western Manrists, and how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reflected in the themes of their investigations, in their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d political positions, and in the definitions of the subject of social changes. I should first like to discuss the very term "Western Marxism," which for a long time we denied the right to exist. Its theoretical boundaries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have always been the object of heated debates in the West as well, which spurred the American critic of "Western Marxism," Stanley Aronowitz, to say that the "term Western Marxism does not designate any concrete set of doctrines. Its historical function is linked to the anti-Leninist movements of our century as an object of incrimination, and the term is used less often tolabel apostates of various kinds. Its theoretical status is doubtful andproblematic" [3, p. xiii]. Uncertainty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is expressed even more clearly by T. Long: "I will use the term "Western Marxism" to apply to those who have proclaimed themselves Marxists, as well as to those who have proclaimed themselves non-Marxists since the time of Lukacs, who in large measure took up Marx's challenge, studying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his theor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prospects of humankind's potential emancipation" [4, p. 11. The first use of the term is discernible earlierin Comintern materials from 1924 in connection with certain works by G. Lukacs and K Korsch. However, the term came into general currency in 1955 thanks to M. Merleau-Ponty [S] who applied it to Lukacs's book Hktory and Class Conscwusness (1923). For Merleau-Ponty, "Western Marxism" was identified with the tradition of humanistic, subjectivist, and nondogmatic Marxism, in contrast to the official doctrine in the USSRand the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