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受办刊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紧张的制约,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都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大部分是由编辑人员兼做校对工作,即采用“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在这一现实情况下,高校学报必须优化校对环节,克服“编校合一”的弊端,明确一校、二校、责任编辑三校、交叉校对和主编终校各校对环节的侧重点,增强编辑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编辑的编校技能,从而提高学报的校对质量。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学报编校一体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校对的工作量、编辑的文化素质、编校联系、学报编校的特殊性、减少编辑工作失误、校对工作的发展等方面来看,高校学报编校一体,是可能而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利的。但也存在有忽视校对工作的学科和术科价值之嫌,编辑校对知识与技能缺乏、因熟悉校对内容而导致校对失误,对编辑工作的负面影响等一些问题和缺憾。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扬长避短,使编校一体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报编辑和校对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编辑的角色定位决定了编辑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包括政治、学术、法律、道德和常识等方面。校对与责任也是连带在一起的。编辑与校对的责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种联系,使得高校学报大都把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或编辑、校对工作合二为一。为提高编校质量意识,特别是提高校对环节的消错意识,有必要将文后署名由现行的责任编辑改为责任编校  相似文献   

4.
办好学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栏目设置、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印刷发行等诸多环节,校对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对于保证学报质量起着把关作用.文章论述了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期刊校对出现差错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最后就如何提高编校质量提出了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5.
校对是学报出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学报许多差错是由于校对不过关造成的。说明了学报校对环节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学报质量。高校学报编辑承担着双重角色,既是编辑又是校对,由此决定了学报编辑苦练校对功夫的极端必要性。必须把校对当作一门学问来学习,把校对放到和编辑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减少失误,提高学报质量。  相似文献   

6.
编辑和校对是保证出版物文字质量的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编辑对原稿进行审读和文字加工,校对根据原稿校正排版清样的差错,这是编辑与校对的关系的主要形式。从我国编辑实践的历史发展看,传抄、雕版时代的编辑,是编校合一的,到了活版机印时代,校对从编辑工作中分离出来,至今,大的出版社和报刊社都是编校分家、各司其职的。学报由于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加上人力、财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基本上采取的是“编校合一”的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但又在另一方面锻炼了编辑的基本功,提高了编辑的基本素质。下文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出版进入“0和1”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出版具有稿件传递快捷、节约成本、缩短出版周期,工作效率高的优势。数字化出版带来了新的编辑校对模式,对编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出版给高校学报校对带来了新的问题。要加强研究,采取适应数字化出版的措施,提高学报校对质量。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学报编辑的水平和办好高校学报,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要求进行了研究。认为学报编辑必须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编辑必须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选题、审稿,必须具备精湛的语言文字能力、外语水平。同时,还要学好、用好计算机和网络等编辑工具,掌握编辑技能,以满足编辑工作的需要。高校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编辑学术水平的提高,每一个学报编辑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修养,争取做一个学者型编辑。  相似文献   

9.
校对主体多元化 最优化与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出版物质量,重在建立和健全书刊质量保障体系,而实行责任校对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当前校对主体有作者校对,编辑校对,专职校对,编校合一,编校轮岗,内外结合等多种做法,呈现多元化趋向,虽然不同的校对主体各有优点与缺陷,但还是可以根据出版单位的实际情况予以最优化。要根据出版行业的有关法规与制度,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技术知识结构方面,建立一支合格的专业化校对队伍;必须从“德、智、体”几方面培育校对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必须从工艺流程、校对指标、校次检测、质量责任以及校对奖惩等方面加强校对队伍的专业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校对。认真研究校对工作的全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尤为重要。校对人员的心理学研究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报的品牌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品牌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战略,高校学报具有创品牌的条件。高校学报创品牌,质量是基础,特色是前提,机制是保证;必须转变观念,对高校学报进行总体策划,把工作重点从编辑、校对转移到策划和选题、组稿上来。  相似文献   

12.
学报百年感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大学学报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期刊群,它真正称得上是中国特色的东西,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近年,教育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迎来了高校学报界百舸争流创名刊的局面。特色栏目是期刊的眼睛,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灵魂,编辑要坚守学术圣地。作者期待有学术鉴赏力和伯乐精神的编辑,社会呼唤具有学术公信力和良好学术声誉的期刊。  相似文献   

13.
“名栏”是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展现,是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具有较高学术品味、技术水平和编校质量的品牌栏目,是学报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学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创名栏,编辑主体要树立完美意识,博采众长,一要精心策划,彰显特色;二要做精做强,突出质量;三要贴近读者,坚持创新。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是期刊的第一生命,编辑是把握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影响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主要原因,包括:大部分的期刊稿源主要依靠自由来稿,组稿力度不够;由于多种原因不能选取适合的审稿专家,导致稿件不能有效送审;编校环节存在的问题使稿件迟迟做不到“齐、清、定”;人为的干扰可能导致质量不高,甚至是错误的论文得以发表。针对以上问题,编辑工作者应发挥其核心作用,尽量做到:走出编辑部,加大组织优质稿件的力度;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对审稿专家的了解,确保稿件送审环节的有效性,严把质量关;抓好编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提早着手以提高编校质量;尽量做到匿名送审,尽量减少人为干扰。编辑工作者要确保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在创建良好学风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地方高校学报的整体办刊水平与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相适应。目前仍然存在地位低,办刊经费短缺,专业编辑人才匮乏,学术质量不高,无特色等问题。其原因就是一些地方高校对学报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学报编委会形同虚设,没有制定加强科研和在学报发表论文的激励机制。因此,要想提高学报的办刊水平,就必须把学报的建设发展列入学校发展的议事日程,树立“办学报就是办学校”的创新意识,加强编辑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以提高编辑素质;编辑、副主编、主编各司其职,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用制度促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学报编辑部的科学管理;创新栏目,组稿具有针对性,从而推进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科类学报编辑规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本相同,忽视了社科类学报参考文献的人文内涵;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太笼统,编辑不好处理;对文章中不完整引用的材料,标点问题处理无规范,各学报编辑的处理五花八门;对外文(正文及参考文献)的编辑无规范等.建议行业指导部门组织人力编辑详尽的中国编辑界甚至学术界通用的编辑手册,以指导编辑工作并使之有利于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7.
医学学报发展需要学者型编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普通医科院校学报在缺乏顶尖水平稿件的情况下,编辑专业修养的高低对刊物的学术影响力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外优秀期刊的经验,及国内多数医科院校学报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医科院校学报及其编辑专业修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做学者型编辑以促进医学学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浅议学报专栏编辑的作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特色化、专栏化方向是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意义上的学报编辑已经逐渐转化为兼具策划、组稿、文稿编辑、责任校对等综合职能的专栏编辑。专栏编辑作者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专栏能否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学报的生存命运。强化和培养专栏编辑的作者意识是学报发展必要而且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网络的新形势下,汉语使用的不规范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忧虑,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更加显示出了其紧迫性和重要性。高校学报的学术性及传播性,决定了学报用语必须规范准确,并且规范程度要普遍高于其他大众传媒。学报编辑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语言文字法规,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提高语言修养,正确对待媒体流行语,使学报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六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产生根源: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学校管理层对学报编辑职业的认识不够准确、传统的工作方式及编辑素质与学报发展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付出与获得不对等以及巨大的职业压力等。提出了应从编辑个体、编辑部和学校等不同层面着手解决编辑职业倦怠现象,以促进高校学报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