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陕西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条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既高速增长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资源 ,即提升结构又能扩大就业 ,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道路。陕西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走互动整合和可持续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面对古典经济学思想泛滥对德国工业化的巨大威胁,李斯特提出了包括生产力理论、贸易保护和国家干预等方面的经济学说。他的经济思想为德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德国走上了一条具有国家主义特征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贸易理论"承袭了李斯特学说的核心思想,比传统主流经济学更具现实解释力,但是该理论缺乏一个相应的工业化理论。实际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必须以一国内部的战略性产业发展作为基础,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有别于一般性产业发展,需要国家积极介入,将资源投入缺乏比较优势的部门。而国家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往往出于政治—军事目的,故战略工业的演化也不完全遵循市场逻辑。近代东亚装备工业的早期发展史证实存在着一种受国家意志支配的战略性工业化,而这种特殊的工业化类型是当前中国所必需的。国安会应高度重视产业安全,并积极推进战略性工业化。  相似文献   

4.
李斯特是在贫困、困惑和失望的折磨中自杀谢世的,但他却给后人留下一份功过相参、毁誉不一的思想遗产。他的经济学说中有许多真理性的成份,这些成份能够启发人们的思维,对于人们研究经济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有参考价值,但其中的糟粕又能使人误入歧途。从其客观的历史效果而言,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大大地加速了德国工业化  相似文献   

5.
晚清重商论者郑观应和德国19世纪上半期经济学家李斯特适应于各自国家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独立发展近代经济赶超先进的经济思想。在生产力、工业化、政府干预等方面提出了相似之主张。郑观应和李斯特致力于后发现代化,其思想主张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发展经济学”内涵。在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转折期,郑观应为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之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未竟的工业化--对拉美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研究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状况,必须着重考察其工业化的进程。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启动,促成了拉美国家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出现,也推动了社会的初步转型。这一工业化模式在拉美的出现,得益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引发的危机与部分拉美国家启动自主工业化的条件基本具备这两个因素的结合,拉美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延续到1982年结束,其经历表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受到国内市场规模和外贸失衡两大因素的制约,拉美国家在1973年之后纷纷走上“负债增长”之路,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标志着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终结,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外向工业化”模式。拉美国家1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表明,造成工业化进程曲折和反复的根本原因是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即发展模式在“内向”和“外向”之间的来回摆动。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县域工业化的战略选择,符合区域经济竞争博弈中的纳什均衡原则,并能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湖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湖南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大部分县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优化投资环境,激活民间投资;与国际标准接触,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一体化经营入手,解决农户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提高集聚度,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和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在当前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赶上全国和发达省区的水平,除分析和研究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态势和特点,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外,应着重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基础网络建设,适应信息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实施人才工厂,缩小"数字鸿沟",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李斯特的《艾斯特山庄的喷泉》与拉威尔的《水的嬉戏》是两首以水为题材的作品。从音乐本体出发对这两部作品的结构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演奏李斯特、拉威尔的钢琴作品,提高对钢琴音响色彩及钢琴的表现力方面的鉴赏水平,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李斯特和拉威尔创作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10.
需求的迅速扩大为生产发展创造了条件。英国不仅拥有巨大的海外市场,而且有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市场培育进而带来了思想观念和社会运作机制的变化。这些成为英国工业化的前提,由此拉开了英国强盛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国确立地位并发展壮大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是每个关心中国发展和进步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回顾中国几千年的乡村治理演变历史,村民自治制度能够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是近现代以来西方民主理念深入影响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结果,是中国探索强国富民的必然成就。当然,中国的民主化探索进程并不顺利,因此,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既是国家权力面临合法性危机的产物,也是国家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和村民基于政治性经济理性相互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认真研读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的毛泽东一系列重要文稿,便不难发现,在观察和思考国内社会的阶级关系、少数人闹事原因、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队伍状况以及国内思想动向等诸多社会问题时,毛泽东偏重于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从而导致将国内形势看得过于严重。这就使得毛泽东对整风鸣放阶段中出现的激烈批评言论不仅不能正确对待,反而作出发动反右派运动的决策。可以说,决策发动反右派运动是毛泽东思想深处中存在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在1957年6月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运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即由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发展。高教强国主要表现为思想的发源地、先进制度的形成和创造、学者自然人的国际流动等三个突出特征。文章围绕高教强国的内涵、特征及建设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高教强国,必须注意实现从国内关注向世界关注、从国际借鉴向国外推广两个转变,善于用中国模式服务世界其他同行,创设有利于新思想和新制度产生的土壤与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的稳定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结合淮海工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在分析当前影响高校稳定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校发展和稳定服务的举措。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广东农村工业化的基本规律进行了考察,认为广东农村工业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巨大历史成就的最主要原因与经验: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来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始终以创新的精神来改进农村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体制,始终坚持发挥地缘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等,在思想、制度及地缘等层面上,保证了广东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斯特与匈牙利狂想曲中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论述李斯特的生平和初步对《匈牙利狂想曲》的研究,进一步探寻李斯特在这一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性的特点。通过对《匈牙利狂想曲》民间素材上的分析来说明李斯特的民族性在其创作中的反映。文章剖析了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阐明了《匈牙利狂想曲》中融入了李斯特本人的创作艺术风格,这也正是《匈牙利狂想曲》成为不朽之作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男性霸权压迫下女性沦为边缘地位的"他者"现状,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莎士比亚喜剧对女性群体的人文主义关照。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喜剧对女性群体的重新诠释突破了父权话语机制下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和歧视。其书写的女性跃于文本中心主体位置,她们独立自主,质疑并挑战男权,彰显了鲜明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和对平等的两性关系的追求。同时,强大的男性霸权又牢牢桎梏着女性的思想和行为,使女性难以真正走出父权的阴影,体现出莎翁对女性恶劣的生存困境的担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大国地位"愈加明确。中国应当行儒家的"王道",反对恃强凌弱的"霸道",以仁道、公道、恕道处理国际事务,在把国内事情办好的前提下,成为世界上公正而有威信的"负责任的大国"。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他提倡“孝亲敬祖”、“忠君报国” ,培育了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他主张“用夏变夷”、“和为贵” ,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 ;他关于“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铸成了中华民族要求统一 ,反对分裂的民族心理 ;他崇尚“志气”、“节操” ,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献身精神。在孔子爱国主义思想哺育下 ,形成了中华民族光荣、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 ,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 ,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正在升华为实现祖国大团结、大统一、大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音乐修辞分析是通过探讨音乐中引用与隐喻修辞之间的关系,获得对钢琴作品独特意义诠释的研究路径。音乐修辞视阈的分析研究具有特殊性,它以关注作曲家非常规的写作手段文本引用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被援引文本在全新语境中的诉说,探讨其隐喻性修辞的意义。由李斯特《唐璜的回忆》对莫扎特歌剧《唐璜》的引用以及威廉·金德曼教授论证的舒曼《幻想曲》对贝多芬歌剧《菲岱里奥》、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的多重性引用,可以窥见在修辞视阈中进行音乐分析的重要意义。音乐修辞分析对引用手法的探讨建立起跨文本的研究模式,在多个作品间找寻意义的转化,并在深入阐释其指涉的隐喻性意涵的同时,实现对作曲家音乐创造力更为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