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恶原则论     
无私利他是最高且偶尔善原则,它只应该且只可能指导每个人的偶尔行为;其作用是使每个人在自我利益与社会或他人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时,能够无私利他、自我牺牲而不会损人利己。为己利他是基本且恒久善原则,它应该且能够指导每个人的恒久行为;其作用是使每个人在自我利益与社会或他人利益一致的情况下,能够为己利他而不致损人利己。单纯利己是最低且偶尔善原则,它也应该且只能指导每个人的偶尔行为,其作用在于使每个人在与社会和他人无直接利害关系的行为领域,能够单纯利己而不致纯粹害己。  相似文献   

2.
文章讨论了胡塞尔在我本学基础上建构他人的尝试,并考察了海德格尔和萨特对此建构所进行的解构,认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自我与他人问题上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而萨特对自我的解构既无助于解决他人给出的难题,而且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不朽》是昆德拉全面思考与探索人的存在问题的一部小说。在昆德拉看来,世俗的人一般把追求不朽作为超越死亡与确立自我存在价值的基本方式。追求不朽总是指向他人,并通过他人来实现的,没有他人的注视与肯定,"自我"的独特性就无从展现,"自我"的不朽也就失去了依托。人们以为"自我"作为真正独立的实体存在于他人视线之外,然而事实上,"自我"只不过是一种抓不住的、难以描绘的、含混不清的表象,而唯一真实的是"自我"在他人眼里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和谐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应该正确形成对自我与他人的认知,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形成主体间性,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大学生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提升人文修养,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克服投射心理负效应,从而形成人际交往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5.
尽管受到中国传统哲学表达方式的影响,老子很少直接论及他人,但老子哲学中确实存在他人,不过他人处于一种隐匿的状态。由于他人与自我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他人对我保持着高度的神秘性。所以,人们无法将他人纳入自我当中,使他人变成另外一个我或自我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手段,自我只能为他人让出空间,让其自行展现自身。  相似文献   

6.
福楼拜笔下的女主人公爱玛一直是人们经久不息的讨论话题。从萨特的存在观来看,自我的存在要关注与自我本身和与他人的关系。爱玛与自我的关系包含想象的自我,自以为的自我和客观实际中的自我三个层面,却只存在于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维度。爱玛高居于他人之外来对待与他人的关系,在超越自我实存的时空去追求"想象的自我"的客体欲望满足,自我存在的多层分裂和时空差异的实存,最终以消灭自己的肉体生命来承认自我意识存在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语言、意义与理解是具有社会性的活动,活动的双方是我与他人.不管语言是否已经说出,意义是否已经表达,理解是否已经达成,他人作为对象已然存在,他人不仅存在而且优先于自我的存在,即他在优于自在.语言、意义及理解均是自在与他在的共在.语言不是私人的,而是我与他人公共的、共有的.虽然语言是公共的,但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存在于我与他人之间,具有不确定性.他人能否明确我运用语言向他表达的意义,我们之间的理解能否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取决于我与他人在认识与行动上统一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所谓自我观就是人们对自我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诸如自我定义、本质、自我与社会、他人的关系,自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自我价值及其实现的途径等。本文所谈的中国传统自我观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至明清以来对自我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9.
让心逍遥     
逍遥,《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追求,谁不喜欢过悠游自在的日子呢?但要想真正过逍遥的日子,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生活在当今社会,工作上的激烈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已让人劳心伤神,哪还顾得上逍遥呢?还有很多人常拿他人的眼光,他人的好恶,去规范自己的人生。忘记自我,为他人活着,还会有自己的逍遥吗?  相似文献   

10.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展现了在爱情的语境下自我与他人的问题所带来的困境:在爱情中,自我一方面要保持自我的同一性,一方面又因为"我爱你"而与他人联系在一起,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才能确认成为那个爱他的自我。这种困境引导我们进入到以自我为基础建立起的浪漫之爱的反思。一般认为,茨威格的这篇小说肯定了浪漫之爱,而本文则试图通过分析这个由爱情引起的自我困境,证明茨威格对浪漫之爱的态度并非肯定,而是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