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自设立之日即存在着各种矛盾,学校法人主体地位不清、政府干预过度、配套制度滞后、政府和学校之间产权界限模糊,使高等教育传统理论在我国大学发展中遭遇碰撞,高等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法人权利与政府行政权力、与社会力量之间矛盾冲突不断,高等学校法人内部也存在诸多困惑,大学"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传统在我国本土化发展与适用中遭遇困境。  相似文献   

2.
授权理论和公务法人说不足以合理界定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第三部门作为现代公民社会的主要结构性因素,能够弥补传统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不足,实现教育产品配置的最优化.从公立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以及教育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角度看,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应当作为第三部门存在.  相似文献   

3.
贺保月 《南都学坛》2008,28(1):127-132
公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公立高校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经营管理模式转变有其必然性,具体表现为:我国公立高校所面临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等生存发展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高校当前面临的扩招之后学生就业的压力、因债务负担过重而引起的可持续发展难题等突出问题,对传统高校管理提出了挑战;国外高等学校经营管理的改革发展趋势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公立高校经营要素的日渐积累为传统高校管理模式向高校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目前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定位以及这种定位的缺陷 ,并在介绍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公立大学法律地位或立法趋势的基础上 ,得出应将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定位为公法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5.
公立高等学校由于法律、法规的授权取得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成为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主体,使其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对公立高等学校行政主体资格的研究,有利于保护高等学校和相对方(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提高高等学校的依法行政水平.  相似文献   

6.
公立高校图书馆与学生读者之间适用法律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基础上,对公立高等学校图书馆与学生读者之间适用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公立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内部的职能部门,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其与学生读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具体体现,并表现出双重法律属性,即不同语境下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和性质,公立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公立高校与教师之间聘任纠纷不能有效解决,影响了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因此,对公立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聘任关系进行法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我国公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非市场化的原因,并提出了人才培养市场化的措施,如产权应该多元化;政府与公立高校之间应该构建新的委托代理模式;高校自身应建立人才培养的供应链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春秋时期即已产生私学.近代意义上的私立高等学校经历了清朝末年的发轫、民国初期的成长、国民政府时期的定型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与此同时,政府对私立高等学校的态度也经历了从放任自流、到严加控制、再到规范管理的三个阶段.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在其发展中呈现出的主要特点为:建立了自身合理可行的组织管理体制;其分布地区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性;办学规模随着时局的变化而有所增减;在办学经费、承受能力等方面远不及公立高等学校.近代私立高等学校的创建与发展对促进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现代师资管理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师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对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师资管理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师资管理转变的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现代师资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论用益物权在物权法中的地位——以土地用益物权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益物权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现代物权法的重要发展趋势 ,有些学者主张用益物权在物权中的“中心”地位的观点有待商榷 ,以土地不动产为例可以进一步论证完全物权 (所有权 )的地位才是物权的“中心”。在立法和实践中当务之急是整固土地所有权的控制力 ,即完善土地所有权的效力和实效。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产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产权理论,对深入比较两种产权理论、推进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研究者关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内容、贡献和缺陷等认识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研究者的认识进行了评价,指出私有产权社会化问题是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共同主题和比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与物相比,创造性智力成果有着更强的公共属性,因此滥用知识产权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也有着更大危害。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规制的前提是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知识产权滥用的属概念是权利滥用,系指与设权目的相悖的权利行使行为。与滥用其他权利的行为相比,知识产权滥用的特殊性在于其发生概率更高,因为知识产权具有边界模糊且对象可替代性较低的特点。因此,知识产权滥用是指权利人利用知识产权边界的高模糊性与对象的低可替代性,在智力成果权领域以阻碍创新的方式或在商业标记领域以导致混淆的方式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此外,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界定还需区分知识产权滥用、无权(越权)行为、知识产权正常行使、知识产权垄断等概念,避免混淆。  相似文献   

14.
论物质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是物质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一个契约。物质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特点是交易权利不平等、交易风险不对称和交易多次进行;物质资本产权交易的权能是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权能是法权使用权和法权处置权;物质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费用有信息费用、交易过程费用、再交易费用和交易后费用。  相似文献   

15.
政府产权是政府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它既具有一般产权的性质,又具有特殊性.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政府产权是公有产权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代表,政府产权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又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基础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使政府产权发生了重大变革,政府产权退缩为仅仅是公有产权的一种形式,并且在政府产权内部出现了层级产权和不同产权权利的分割.但在经济转轨时期,政府产权制度还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缺陷,需要在弄清公有制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公有产权与政府产权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公有产权和政府产权加以明确界定,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6.
在“物必有体”的传统民法原则掩盖下 ,权利客体具有无体性的知识产权当然地被排除在物权范畴之外。然而 ,在将知识产品与物、知识产权与所有权对比后可以发现 ,知识产品与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知识产权从属性上讲与物权并无牛氐牾之处。因此 ,以是否“有体”作为划分物与权利标准的做法已经不合理了 ,而应以“纯粹客体性”和“实在性”取而代之。在此基础上 ,应当以知识产品为中心 ,参照物权体系构造一个大于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权体系 ,以加强对知识产品权的保护 ,完善民法和知识产权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林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在资源资产化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现行没有明确的产权主体和明晰的产权关系、不规范的分配制度、林地流转比较困难等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只有尽快明确林地产权的主体,把林权上升为物权,建立有效的林地流转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国企改制的产权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体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范,国企公司制改造是当前国企改制的主要方向。与传统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不同,公司制国有企业的产权基础由国有股权和公司法人财产权构成。本文分析了国有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内涵和性质,在此基础上指出法人财产权是股权的上位概念,因而从股权来推导出法人财产权的思路根本上是行不通的。准确界定二者的内涵,科学厘定二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国企公司化改造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特许经营权的法律性质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流行的观点将特许经营权界定为一类新型的知识产权。但特许经营只是利用知识产权的手段,反映的是财产流转关系而不是归属关系,因此,特许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应当是一种合同权利。从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分析,不适合、也没有必要将特许人的经营资源作为一类新型的知识产权客体。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财产权属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新型公司制企业改制后财产权属关系,包括股权、法人财产权的性质与特点,以及"股权--法人财产权"结构模式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论证了财产产权制度扬弃财产所有权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固守于大陆法系财产所有权制度观念的局限性.明确指出股权与法人财产权是两组在内涵与外延上完全不同的产权权利束,作为股权--法人财产权这种结构形式,既不是私有权,也不是公有权,而是社会共有权的财产形式,是资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