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职教育供求关系由三大供求主体、两对供求关系组成,并统一于高职院校的教育之中。福建高职教育供求失衡从总量上表现为教育服务供过于求,从结构上表现为教育产品过剩且结构不合理。针对存在的观念误区、就业质量及生源质量较差、与社会联系不紧密、专业设置趋同、实践教学薄弱等原因,应该从纠正高职教育的定位偏差、注重海西建设需求导向、发挥闽台合作优势、降低高职教育收费标准等几个方面探讨适应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2.
针对闽台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福建海西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其所行的“校校企”闽台高职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的进展,分别对其社会背景、政策制度、合作动机等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立足于理顺项目三方主体间的关系,就推进“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职教育已由规模发展期转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全面内涵发展期。协同发展、创新发展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高职园区是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新型组织形态。园区协同发展是把园区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可靠保证,有助于凸显共享理念,彰显集成效应,全面实现园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元办学职能,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难题。高职教育园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来阐述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是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负有特殊使命的高职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和根本原则.全面启动现有的各种资源,完善师资队伍,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加强对高职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科院校高职办学优势与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管理模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采用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对于发挥本科院校高职办学的优势、对其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职学院自身的建设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关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目前低效困境的一种内在诉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方式与有效性实现的新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人文关怀认识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坚持和增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国际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当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经验,善于引进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优势的高水平高职教育的发展愿景.通过对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的调查,揭示其典型问题,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国高职教育实施校企联合办学的必要性、我国高职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不足之处、加强我国高职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的对策思考等方面阐述了高职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问题,指出: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若要实现该培养目标,并能在我国"大众"教育中获得优势,必须实施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校企联合,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习方式,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异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快;高职院校得到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扩招数量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待改变。大学生不愿或无奈在二、三线城市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索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数量、规模及质量等方面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步入了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的正确道路,作为关系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结院校教育经验重要途径的高职科研则稍显滞后和薄弱.本文从高职教育发展新形势、高职院校个例发展对科研提出的要求出发,讨论了高职科研需要关注的一些重要方向和视角,对高职的科研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高等学校学风、教风和考风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风、教风、考风是一个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追求共同目标时长期努力而形成并反过来影响自身言行的一种有特色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校风格,是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思想作风的外在表现。学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风建设是改善学风的有力支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考风建设与学风、教风建设不可分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风、教风、考风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校确保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加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建立高校、地方或企业双向介入的新的联合办学模式的办学职能、教育原则及其优势作了一些探索和论述,进而提出与之相关的一些教育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寻求教育的"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两种本真状态,二者相辅相成,相对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历史."确定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因而也是教育研究的前提.教育的"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的逻辑起点、目的及实际的教育行为等方面.对教育"确定性"的寻求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是有着整体性品格的认识过程,是教育学之根本.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给教育及其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课题.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密切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改革也是教育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近代镇江教育与近代镇江经济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镇江经济的近代化推动了镇江教育的近 代化,而近代镇江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又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经济的衰落、资金的短缺等因素使得近 代镇江的新式教育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教育结构不合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由于近代镇 江教育发展不充分,极大程度上又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近代镇江教育的落后是经济衰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本质的理性化的洞见、理想和信念,国家教育发展的国策性理念是国家基本政策制定实施层面的教育理念。教育优先发展国策性理念包含教育大政方针制定、规划制定、公共财政投入、人才储备四个优先性的确立。教育人本国策性理念视人为教育的中心,关注教育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统一、促进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发展。教育公平国策性理念注重受教育者平等教育权的维护、得到公正对待及学教育质量的平等。教育优质国策性理念关注全面质量和高质量的双重提升。素质教育国策性理念关注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终身教育国策性理念关注建构基于现有教育体系又超越现有教育体系的大体系。各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国策性理念具有不同的教育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实行别具一格的"学院制"教育模式,在大学内设有两种平行的学院:从事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与科技开发等学术活动的学院,以及进行本科生人才培养教育活动的学院。这种教育模式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成长环境,建立了专业教师深入学生学习、成长过程进行全面指导的强力纽带,搭建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育人平台。"学院制"教育模式的内涵正是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中需要重塑和固化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教育信息化领域高水平学术文献分析,揭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与发展态势,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及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以近十年CSSCI数据库教育信息化文献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并生成共词网络,运用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战略坐标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期识别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热点主题及发展态势。研究表明:慕课、人工智能、教学设计、深度学习等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教育信息化研究主要聚焦在学习分析、在线学习与开放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等主题,而在线学习的学习分析是当前最活跃研究主题,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实践变革以问题解决为取向,指向于人的发展,人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教育实践变革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反映,也是人的需要的表达,它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特征。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变革的一部分,在其中能够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其学科逻辑、言说方式等都要与教育实践变革相一致,以此消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变革之间的裂缝。为此,教育理论的意义要在实践中构建,丰富阐释教育活动的方式,形成本土化的教育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众多国家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情况有所不同,如何找出自身发展缓慢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促进其迅速发展是我国教育经济学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中法两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其中存在着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它们产生发展状况、内容、方法、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