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1980-2009年中国花生生产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花生生产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980-2009年中国花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负值,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共同下降作用的结果;北方花生产区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南方花生产区,前者在花生生产上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及我国2005—2010年柑橘生产成本和收益数据,对湖北省柑橘生产效率与其他三大主产区及全国平均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湖南、广东、福建四大主产区柑和桔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湖北省柑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源于综合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湖北省桔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源于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动;湖北省柑和桔生产的规模效率变动决定了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动,全国柑和桔生产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变动共同影响了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动。  相似文献   

3.
为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构建加权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指数包络分析等模型,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分解。结果显示:2004-2017年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非效率值逐年增加,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效率较低;交通运输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大多为正值,地区差异较大;2010年以来,各地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因素共同促进了交通运输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增长较慢,贡献率偏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技术进步起主导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时空差异;全国、三大地区及绝大多数省份农业技术效率的波动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与规模效率的关系不大.因此,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不仅要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而且在不同区域农业投入的重点领域应该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5.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旅行社行业2001~2010年的省际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进行测算、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旅行社行业省际技术效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损失严重,省际技术效率水平的区域分布呈现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的特征;旅行社行业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整体下滑趋势,技术退步是其主要原因,具体到各个地区,西部旅行社因为技术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改善,东部、中部的旅行社因为技术效率提高幅度较小,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物流业的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效率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数据包络分析以及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等物流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的方法与传统计量方法相比具有很大优势,但现有研究方法中缺乏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缺乏对影响物流技术效率的环境因素的分析,及对物流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演变趋势的探讨等研究的不足。未来应该采用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省际物流业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差距问题,这将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将碳排放作为生产过程的“坏产出”,通过构建基于序列的Malmquist-Luenberger(SML)指数模型,测算1998—2010年中国省际碳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对全国总体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区域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仅为0.9%,且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都处于恶化的状态;东部地区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西部地区最慢,中部地区介于二者之间;全国碳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存在明显的发散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技术效率方面呈现“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5年我国30省(市、自治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数据,运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中国省际旅游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特征、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各地区旅游产业效率演进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562,旅游产业经营没有处在有效生产前沿面上;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2%,技术进步是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但收敛趋势明显。依据综合技术效率大小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特征可将30省划分为4种类型,按照各地在四分位图中对应点的运动规律将其旅游产业效率演进模式归结为往复式、渐进式和突变式三种。各地可据此采取相宜对策以不断提高旅游产业效率,如增强旅游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旅游产业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9.
从数据大国到数据强国是我国新时代大数据发展的目标,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其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值得深入研究。以2010—2019年283个地级市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研究表明,非国有及中小规模企业、成长性及治理水平越高的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政策实施后提高的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转型、融资约束缓解是数字经济政策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两大重要途径,因此,应进一步拓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政策效果,为实现数字强国战略做好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垦全要素生产率的随机前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2001—2006年中国农垦一、二、三产业投入产出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根据回归结果,把农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相对前沿技术效率、规模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要素投入增长是农垦产出增长的主要视力来源,农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产出增长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农垦前沿技术进步显著,是农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二、三产业相对前沿技术效率的恶化是阻碍农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1.
基于VES生产函数,结合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中国28个省份1978—2010年的农业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明显大于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对劳动的平均替代弹性为1.529,农业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促进了农业增长;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替代弹性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小还是增长率均低于东部地区。以上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可以促进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水资源生产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两者的差异入手,探讨现行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之间的优劣,采用全要素水资源调整目标比率测算方法,选择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9—2006年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对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业水资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省际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之间的距离较大;总结农业用水效率的时间演变规律,效率较高的这些省份随着时间发展效率水平不断提高,而效率较低的省份的效率水平在研究期间内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步法”研究了农机服务发展与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关系.基于2004-2016年全国31省份粮食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利用变系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变化、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然后构建农机服务发展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OLS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31省份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异,2008年粮食技术变化最为明显,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2008年高达5%.(2)农机服务在2008年以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机服务对粮食TFP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3)农机服务发展与劳动产出弹性具有替代关系,与化肥和机械产出弹性具有互补关系.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程度最高,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4.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的有效机制,是保障农业稳定生产和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1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我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考察不同形式的空间计量模型和权重后,这一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因此,提高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是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1998~2010年辽宁省花生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98~2010年辽宁省花生生产成本收益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成本收益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对辽宁省花生的生产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花生生产成本和收益均是逐年递增的。其中化肥、机械作业和人工三个成本项目的大幅度上涨是导致辽宁省花生生产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花生市场价格的上涨,则是辽宁省花生生产收益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1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的Malmquist—DEA方法测定各省市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空间上,东部地区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平均水平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在时间上,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调整波动较大。因此,要提高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除需行业规模效率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和纯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能源效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文章采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Malmquist-DEA生产率指数对中国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基于1993—2011年中国29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能源效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且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能源效率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对外贸易和创新水平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这表明能源效率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在于人力资本积累、对外贸易和创新三个方面,其中创新是能源效率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传导渠道。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2000-2011年30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基于SFA方法从全国和各地区的视角分别对农产品物流的技术效率进行测度,探讨了外生性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差异及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的根源.研究表明:我国及各地区农产品物流技术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外生性环境因素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正向作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变化主要来自于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的综合效应,其中东部地区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的变化,中西部地区则几乎全部来自于技术变化.改善和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宏观上要依托于我国地区发展的战略布局,中观上要倚重于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方向,微观上要注重于合理配置物流核心过程中人员、物资、资金及信息的流动.  相似文献   

19.
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指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ME指数)对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02-2011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3个粮食主产区研究期内ML指数与M指数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与考虑碳排放情况的ML指数相比,M指数高估了农业TFP的增长速度,夸大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农业TFP的贡献作用;由ML指数及其分解可知,中国目前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简单粗放;从技术“创新者”身份来看,产粮大省山东省、处于东部较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和位于东北粮食生产基地的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在实现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推动着农业环境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但中部一些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表现则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