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刘知几的撰述动机和《史通》的内容结构两方面分析,《史通》存在一个相当博大严整的史学批评理论体系。“求鉴”,是体系的逻辑起点,由此派生出“求实录”和“扬名教”两大主干,分别去评骘史制、史家、史书、史评这样四类史学基本问题,在理论展开过程中,显示出“与夺”、“褒贬”、“鉴诫”、“讽刺”四种基本评论方式,以“理”为体系的逻辑终点。《史通》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史学批评专著,而且也是整个古代中世纪史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史通》理论体系的探索,证明某些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古代“未发展富批评性史学”的论断是错误的。本文观点原出自作者博士论文,因屡被摘抄,特此完整阐示。  相似文献   

2.
吕思勉先生所著《史通评》是对古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史通》一书的专门评论,他对《史通》的研究主要通过逐篇评论的方式,通篇来体现自己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观点。本文选择其中四篇有关古代史学发展沿革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3.
刘知几的《史通》一书中,蕴含着中国史学更革变化的思想。《史通》研究者多注意刘知几讲史法义例一面,很少有人说到他对于史学更革的研究,偶有言及也都语焉不详。吴怀祺先生在近著《中国史学思想史》一书中,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的编辑观——中国第一部古典编辑学《史通》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著名史学家、编辑学家刘知几的《史通》,历来被推崇为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享有同等地位。宋代学者黄山谷说:“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清代学者黄叔琳说:刘知几《史通》一“书在文史类中,允与刘彦和之《雕龙》相匹,徐坚谓史氏宜置座右,信也”。今人张舜徽教授说:“综观《史通》全书,……得与《文心雕龙》分途并驾,同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相似文献   

5.
在史学界,唐代刘知几的《史通》被推崇为我国最早的史学理论著作,似乎已成为定论。宋末元初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开列史评之书时,首列《史通》。宋代黄山谷云: “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首次把《史通》提到与巨著《文心雕龙》并列的地位。清代黄叔琳在《史通训诂补·序》中也说:“书在文史类中,允与刘彦和之《雕龙》相匹,徐坚谓史氏宜置座右,信也。”既认为它可与《文心雕龙》相匹敌,又信服唐代徐坚的观点。仅从上述,即可看出对《史  相似文献   

6.
刘知几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和著作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高宗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卒于玄宗开元九年(公元七二一年)。他在其主要著作《史通》一书中,以“多讥往哲,喜述前非”(《史通·自叙》以下引《史通》只注篇名)的批判精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是贵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振佩先生。张先生生前撰有《史通笺注》、《史略笺证》《李义山评传》、《成吉思汗评传》、《岳武穆》、《左宗棠》、《守拙斋杂稿》、《学思札记》等多种著作。此文为校注《史通》时随手札记之作。原文尚涉及与友朋信札往复,谈文论史,述学论交,搜访秘籍,查考文献,训释名物,笺注典实等情况。兹仅摘录有关平议《史通》者为一篇,以飨世之治刘氏史学者。其中内篇部分及篇首所冠原序,已刊发于《历史文献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10月版),学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8.
由我校历史系副教授张振佩先生撰写的《史通笺注》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七十万言,分上下两册发行。《史通》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公元661—721)的作品,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张振佩先生研治《史通》已历三十余年,“对其所见的各种版本以及对《史通》的评、释、笺、记等,无不认真研读,仔细推敲,探流溯源,求其本旨。近年来又博考京、沪、宁三市各大图书之馆藏善本,兼采前人及时贤众长,倾全力笺注《史通》”。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史学思想和理论主要反映于《史通》中。《史通》包括众多关于《国语》的论述。刘知几对《国语》的接受和研究构成了《国语》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知几对《国语》的作者、《国语》和《左传》的关系、《国语》对《史记》的影响、《国语》作为国别体的典范之作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翔实明晰的阐述。刘知几认为《国语》作者是左丘明,产生于左氏解经的需要。他已开始将《国语》从汉儒经学传播体系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代史评提要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述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之作。其史部设史评类,著录历代史评著述。明代史评收入正目仅有2部,而列入存目却多达61部。《提要》对明代史评的评论,既有对明代学风之批驳,又有对于明代学者史学素养之褒贬。《提要》对史评经典《史通》极为推崇,在对明代《史通》研究的批评中表达了对于明代史学研究的认识。对明代史评著述的评论中,反映着《提要》之史学观念与评论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变”思想是始终贯穿于刘勰《文心雕龙》的一条主线。它的成功之处,主要得力于:结构体系、文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结构体系的创新是建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骨胳间架,文学思想的创新是充实《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经脉血肉,研究方法的创新,则是完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可靠保证。三者相辅相成,孕育了这部堪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名著相媲美的东方文论巨著。  相似文献   

12.
<正>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史通》的命名,刘知几自释为“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爰定兹名。”清人黄叔琳根据自己读《史通》的体会,认为“书以通名”,还兼有“博论前史,摭掇利病”之义。至白寿彝先生又从《史通》作者遍  相似文献   

13.
自赵宋迄今,考证《史记》、《水经注》、《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注》和《资治通鉴》.等名著引据书目的论著颇多,但考证中国甚至世界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著称的唐代刘知几(661—721)所著《史通》(710年成书)的评述书目到底有多少?至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明代文献学家焦竑(1540—1620)名著《焦氏笔乘》罗列《史通》所载“古今正史及偏部短记”148种,我认为这个书目甚为疏漏。今人乔治忠同志说:“《史通》中的史学评论的对象十分广  相似文献   

14.
书讯     
我院历史系赵吕甫教授撰著《史通新校注》一书,最近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全书主要部份包括《史通》正文、注释、说明、附录等。《史通》正文使用的是清代浦起龙《史通通释》初刻本用作底本的宋刊佳刻;注释凡六千三百余条,其中校勘记约二千二百余条;说明概括提示篇章主题和分段大意,用以帮助读者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注释、校勘、说明三者皆广征博集前修时贤的评议考辩,独出机杼,断以己见。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张舜徽老教授读后,认为“弥叹功力深厚,非数十年精诚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史兼评的理论著作,有三部最为著名,那就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唐朝刘知几的《史通》和清朝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章书是文史兼论,自不待说,题目甚明;《史通》以论史为主,在古代文学评论史上也有杰出贡献;①唯有《文心雕龙》一书,一向被视为文学评论专著,其在古代史学评论上的重要地位则少为人所重视.其实,古代文史不分,所谓“文之将史,其流一焉”.②打开《文心雕龙》,它虽以论文为主,但它不仅  相似文献   

16.
刘知几的代表性作品《史通》,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专著,第一次对唐中叶以前中国封建史学的发展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批判,揭露了自孔子以来传统史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他根据自己多年修史的经验,论述史籍源流、体例,史官建置和旧史得失等,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他从史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史学史的研究和史书编纂学的探讨,树立了基础和规模,其中不少观点至今仍不乏借鉴意义.自《史通》问世以来,对其评价有毁有誉,而总的来说褒多于贬.这里仅就《史通·本纪篇》谈谈刘知几的史学观点以及本人学习过程中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试论刘知几伦理主义史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史通》置于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发展大势之中,指出刘知几以儒家人伦社会思想为历史学确立了一整套的方法和规范,从而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叙事艺术个案分析李雁《世说新语》是部有关历史人物言行的笔记小说,应该如何认识其所记之事的真实性呢?作为历史,其真实性受到了普遍的怀疑,我们从刘孝标的注释中即可看出这一点产唐人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中认为:“临川王义庆著《世说》,上述两汉三...  相似文献   

19.
刘知几不以《左传》名家,却对《左传》研究做出了突出成绩。《史通》中不少篇章论及《左传》,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刘知几把《左传》从经学纳入史学的范围,开拓了《左传》研究的新视野,在历史观念、史书体裁与编撰、叙事与语言诸方面都对《左传》作了相当精粹的论阐,改变了过去专从微言大义评衡三传的传统习惯,树立了新的评衡标准和方法,对唐以后的《春秋》经传学的研究有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子到班彪,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确立时期;刘知己《史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成熟;隋唐以后,史学批评异常活跃,史学批评大家辈出,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