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的消费及农民生产积极性等资源的浪费。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产生浪费的原因,提高对农业生产资源浪费危害性的认识,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厘清农业机械化在不同生产环节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理、路径及效应,对于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踏车理论、中介效应理论,选取中国25个农业大省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产品价格、劳动力转移、农业经营规模、粮食生产效率在农业机械化影响农民收入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农业机械化主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价格的中介路径影响农民收入。其中,生产环节农机通过阻碍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农业收入减少;加工环节农机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农业收入提升,通过提升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农业收入增加。提出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加大生产环节农机补贴力度、加强加工环节农机技术推广是有效推进农业高质高效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主要指新生代农业劳动力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正常新老更替的现象。从负向方面来看,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现代农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二是减弱农产品有效供给,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三是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主体匮乏威胁;四是对农村土地资源形成错配,亟待制度创新;五是冲击传统农村社会运行体系。从正向方面来看,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也同时为中国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减少农民”的历史机遇。国家应当鼓励弱质农业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构建起城乡间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培育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着力促进农民由兼业化向职业化过渡。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7-2005年三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996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以及2014年至2015年安徽省调查资料,描述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动态势和农村妇女农业生产参与状况。数据表明,中国大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趋势。调查发现,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雇佣农群体既弥补了农村妇女生产技术匮乏的不足,也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业生产并未因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而受到显著影响。然而,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土地难以支撑被高度商品化的农村生活,农民对于土地的情感逐渐淡漠,农地与农民的关系正在松绑,农地之于农家的重要性日渐式微,农村妇女农业生产意愿不容乐观,生产态度消极化逐步蔓延。伴随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农业劳动力新老更替问题也日益突出,“谁来种地”将成为问题,避免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断层和弱质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相似文献   

5.
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问题.当转移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转移会减少农村总产出.通过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整体产出的影响,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应有合理规模的视角,对四川省这一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大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川农业产出随转移数量变化呈现出分阶段特点,分析认为2004年是转折点,转移规模达到了合理水平,此后增加的转移量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议四川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应得到合理控制,以确保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为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减少农民"的历史机遇,但是其也存在对现代农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减弱农产品有效供给,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等负面效应。在对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效应分析基础上,探寻出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破解路径,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鼓励留守农业劳动力渐进式退出农业生产;(2)在城乡之间构建起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3)新生代劳动力务农行为的培育是当务之急;(4)推进农业科技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来源。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转移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除非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以更快速度增长,否则短期内很难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二是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增收有直接作用,还会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人力资本、农业财政投入及市场化对农民增收均有显著贡献,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影响为负。人力资本和市场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民增收。自然灾害减少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对东、西部地区影响不大。农业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三大区域较为一致。三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拉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尽管经由劳动力转移的间接作用缩小了该差距,但不足以改变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农业与非农部门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农业保险通过劳动力资源配置助推绿色经济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基于30个省2012—2021年数据实证考察了农业保险、劳动力资源配置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农业保险推动劳动力资源配置是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的重要机制;农业保险的保障性降低农业风险,影响家庭决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改善产业结构,产生资源配置效应;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绿色生产技术的使用率,进而影响绿色经济效率,产生绿色发展效应。依据上述结论,认为应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水平,实施农业保险与农村就业培训相挂钩的政策,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广度和渗透深度,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和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实施,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进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必须以农村土地自由流转为前提.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2003-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偏向指数,并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径总体上偏向节约劳动力的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且农业技术变迁在区域间呈现出较大异质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引致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对这一路径偏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人口比重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指数存在正向冲击,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劳动力女性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的进程。为适应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好针对大龄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就农村劳动力还处于人力资本初始积累的特定阶段而言,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然而随着选择性转移的持续推进,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对人力资本敏感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这一假说可以为基于甘肃1990~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所支持。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外流是一个长期趋势,金融危机也难阻止农民工外出的步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带来耕地利用率下降、基础设施落后及空心村的形成、农业生产梯队"老龄化"等问题,影响到农业基础稳固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须及早采取措施,将人口流动与土地集中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采取吸引年青人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利用农民工返乡及再就业的契机,引导其投身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规模与分布、人口年龄结构、素质发展历程和现状。考察期内,农业劳动力规模先增后减,男性农业劳动力始终多于女性;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内的农业劳动力分布较为集中;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化、女性化特征,且20-49岁女性农业劳动力占比超过男性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人口素质提升缓慢,与全国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不断拉大,新型职业农民规模不断增加。为此,从留住适量适龄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和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其他条件既定,农业人力资本的转移,会导致农业总产量曲线的下旋;同时,短缺点和商业化点相重合的转折点的出现,也会因此而延期。此时,农业成功发展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的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率大于由于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农业劳均人力资本存量的损失率。在劳动力市场完备及农业生产组织企业化转变的条件下,农业人力资本的动态深化会内生于劳动力的非农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制度、经济、农业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供求失衡及情感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广大农村纵深发展吸收和以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为重要转移方向,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全面合理规划,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6.
粮食生产会受到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然因素、农民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农民的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下,我国粮食生产仍出现“十连增”,主要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提升了农民的种粮意愿和生产效率。最后,本文指出了粮食生产安全出现的新问题,并为维持粮食生产的持续增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设施蔬菜生产是一个技术要求比较高、劳动投入比较大的产业,劳动力是影响设施蔬菜生产的首要因素。采用典型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方法开展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设施蔬菜生产费工多,比较辛苦;菜农技术掌握程度较好,但经营技术还有待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和打工相比缺乏比较优势;设施蔬菜经营者存在劳动力年龄大、女性为主的问题;菜农子女从事农业的比例较低,从事农业的意愿不强。从农业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高菜农收入、培训经营技术、解决劳动力短缺是郊区设施蔬菜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出现持续的、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背景下,讨论了农业部门内部的农民分化问题,认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单位农业土地上实际从事务农劳动的人数减少,改变了集土地承包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于一体的传统主流农业生产模式,催生了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带来了农民角色分化。劳动力转移规模、转移结构,以及农业政策等因素强化了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