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的衡量标准及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现存问题、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安全责任、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资料专家学者对粮食安全的内涵研究非常深入,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并全面探讨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使得构建中国粮食安全的思路比较明确。但目前的研究仍有五个不足:一是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目标、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还不是特别明确;二是从经济角度研究粮食安全问题还不够;三是从全球粮食安全及开放的角度考虑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则不多;四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微观研究不够深入;五是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实证研究与定量研究不够。这五个方面应成为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推类"问题是关乎中国传统逻辑的性质、特征、风貌的重要问题,很多中国逻辑史研究的问题是从这个问题分蘖出来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本文在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原著以及前贤关于"推类"的研究基础上对"推类"做了重新界定,进一步丰富了"推类"的实际表现形式,特别是提出了与"推类"密切相关的概念——"关联性",对"推类"的内在推理机制进行了重新阐释,并与因明三支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法社会学存在“中国化”问题。作为高其才教授的一部法社会学著作,《法社会学》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和理论问题。其关注到法社会学中国化的意义并对之进行了努力,体现了中国法社会学学者进行法社会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自觉。通过进一步研究就能够继续回答法社会学中国化这一问题:中国法社会学发展方向是法社会学中国化,法社会学中国化的主题是法社会学本土化。只有深化法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才能探索出中国自己的司法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法学的科学性”研究中,法学的自给自足问题和语境问题应该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法学研究的基本学术问题,对此问题的求解将促进法学独立品格的形成和现实主义转向。中国的法学研究应当是自给自足的,同时中国法学研究的产品必须在符合现实语境的条件下传播才是正当的和有效的。对转型时期中国法学进行提问代表着法律学术的自我审判和自我重建精神。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问题主要是文化问题,文化多元主义是当代全球状况的一个构成特征。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探讨中国文化的命运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民族危亡和中西文化碰撞中发生的,现代文学的这种发生语境决定了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有着密切关系,其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文学进行文化批评,一是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中国中古城市发展的总结和顶峰,又是中国近世城市的开端。城市管理问题是城市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回顾有关唐代城市管理问题的研究文献,对唐代城市管理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整理,并提出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研究院,原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11年1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是为适应党和国家有效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和农民问题之需所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农村政治为特色,对中国农村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现任研究院主任为徐勇教授。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课题。然而,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应达到什么目标,如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研究。  相似文献   

9.
和平研究是弥久而常新的重大问题,中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和平文化积淀,应该创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学。中国特色的和平学应该包括奠基于中国文化特色、具有时代特色和普世价值的和平理论研究,包括对重大和平问题的研究,对和平战略的研究,以及开展和平文化的普及、进行和平教育等内容。中国特色的和平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两翼制度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制度之一,由于资料缺乏,很少有人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一书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力作。该书内容丰富,新意迭出,填补了北方民族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与改造问题 ,是当前文艺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瑰宝 ,其研究成果也已丰厚 ,但如何以当代文学问题为视野对之进行反思 ,或可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组文章组织高校文艺学专业的博导和博士生 ,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以期引发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海外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研究经验。前者建构的历史经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体地位。后者建构的历史经验,其有益的经验是,西方文论有助于发现或深化中国诗学传统中受到忽略的或不受重视的维度;其值得警惕的问题是,研究中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中国传统诗学有成为西方文论脚注的危险。总结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有利于建构更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神韵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苏联文论是 2 0世纪中国文论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 ,5 0年代被奉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典范 ,对中国当代文论基本理论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个理论体系的认识论构架和高度政治化的特点 ,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乃至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都产生了复杂和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但是新批评对中国文论界的影响始终不大.英美新批评与作为中国现代主流文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艺术理论上也有着鲜明的异质性.中国古代文论带有强烈的印象式批评特点,而新批评则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尽管新批评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之处,但是两者之间这些强烈和根本的异质性,决定了新批评在中国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境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论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路程到底还有多远?我们的古代文论研究究竟缺失何在?似乎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如何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这样一个基本命题。这里拟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贴近文学实践,激活理脉,贯通古今;呼唤原创意识,中西化合,重铸文心;摆脱一统体系观念,建构多元化理论。  相似文献   

16.
审美暗示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命题,从远古时代起,中国思想家就已经开始着手探讨审美暗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并留下了许多时至今日仍然广为传诵的艺术思想,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和"不尽之意"等。在后现代理论的语境下,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关心的其实是一种"开放式创作",虽然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深深烙下了中国美学思想直观和印象式的鲜明特征,但与后结构主义的文学开放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并不企图系统研究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在古代文艺领域的表现,而是要在后现代开放性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审美暗示的一些重要观点及其现代意义,并对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进行现代转化,为建立中国的开放文论做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7.
把古典形态的历史上的文学批评整理为现代形态的文学批评的历史,是20世纪批评史研究界的主要贡献所在,文章追溯了20世纪批评史研究范式从侧重历史研究向侧重理论研究转变的进程,并以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为例证,揭示了理论研究的特点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中国古代文论衍生于中国大文化的土壤,郭绍虞等学科奠基者从繁浩的经、史、文中梳理文论的脉络,而尔后的大学学科建制使得这门学科研究日益封闭于纯文学领域。要想实现转换,我们有必要恢复“大文论”的传统,从文史哲的整体中进行研究,还原学科的真实面目,避免古代文论与传统文化的脱节。中国古代文论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治学方法上,郭绍虞等人“各照隅隙”的治学方法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不能替代也不会取消文学研究,我们应坚持开放吸收和以我为主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保持本土文化的个性和价值的同时,谋求本土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清理自己文学理论的话语资源,发挥话语主体的原创性,寻求外国文论中国化、古代文论现代化、当下文学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的正确途径,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古代文论研究的关键在于研究方法的创新,而《易经》却是中国古代文论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源泉。对古代文论综合创新实践方式的探讨以及对当前古代文论研究的相关理论展开必要的批评,都离不开《易经》的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