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肃省在中国贫困地区中较有代表性,中共甘肃省委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在甘肃省的鲜活例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动实践。这些经验是:坚持发展的观点,准确把握省情特征,充分认识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用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依靠政策法律二元模式调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党对"三农"问题的领导。  相似文献   

2.
作为民国政府的高官要员,孔祥熙的经济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高度重视中国的"三农"问题,并在担任各种要职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对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发展有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所代表的国民党政权的利益,加之抗日战争的影响,其"三农"思想与政策未能得以全部贯彻与实施,最终也未能拯救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历来为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所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作过探讨,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亲自领导苏联人民就“三农”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为解决“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三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问题的基本观点,从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科技支持、协调发展等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援助农业的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历程,是一个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创新、认识不断深化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在这个实践和认识的逻辑统一发展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认识飞跃,形成了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理论创新和认识飞跃的理论体系和政策成果.广大农民的实践是解决"三农"问题理论创新和认识飞跃的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解决"三农"问题理论创新和认识飞跃的基本前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理论创新和认识飞跃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抗战时期从上海开始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进而到延安采访中共领导人并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多次访华并出色地报导"今日红色中国",为最终帮助促成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进而在沪发表指导中美关系的"上海公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重新追溯抗战时期斯诺从上海到延安再于解放后到北京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历史轨迹,对正确处理当前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的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围绕"耕者有其田"政策目标而设计和展开的,"耕者有其田"经历了从空想性到科学性、从虚假性到真实性的发展历程。平均地权思想是国共两党农民土地政策的基本起点,但由于两党政策理念不同和由此决定的政策路径的不同,最终导致政策实施结果的不同。国民党最终背叛了耕者有其田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真正将"耕者有其田"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主线,也是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历来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对解决"三农"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江泽民"三农"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实力派代表阎锡山为解决当时的"三农"问题而提出了不同于中央政府的"三农"思想。重点研究了他的村制思想和"土地村公有"思想,后者具有典型的农业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9.
元末顺帝时期,政治腐败,"三农"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农民生活困苦、农业生产落后、农村管理混乱、村社组织涣散等方面,腐败不堪的政府施政失败,导致了"三农"的相关政策执行不力,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直接导致了元末经济的崩溃,同时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速了元朝的覆灭,还对明初的相关政策措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也指明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党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11.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要在继续实施"农民增收"政策的同时,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民生切实之图”,他把农业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毕生都在积极探索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并提出了系统的科技兴农思想。尽管他的科技兴农思想中有不合理的因素,而且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无法贯彻实施,但他的科技兴农思想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邓小平从我国国情出发,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科技兴农、农村改革方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重大问题上都有着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学习研究邓小平“三农”理论,对搞好当前“三农”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三农”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方针、新政策,即“十论三农”(重中之重论、统筹城乡发展论、城乡一体化论、强农惠农论、两个趋向论、以工促农论、以城带乡论、新农村建设论、现代农业论、新型农民论)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了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以来,家电的销售量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但受市场压力、"三农"问题、消费观念、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因此,应该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推广和农民带动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家电下乡"政策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农业政策总体上经历了三大时期和若干个阶段。即1949-1978年艰难曲折时期:主要实行以“工农产品剪刀差”为主要特征、对农业“多取少予”的“扭曲性”政策,从而导致城乡二元经济与体制结构形成;1978-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使农民成为经营主体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并继续巩固与完善相应的农业政策;1997-2008年改革开放深化时期:主要推行“粮食保护价”制度,实行农村税费改革,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逐步取消农业税,提出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等政策。综观建国以来农业政策目标与措施的嬗变,农业政策涵盖面比较广泛,所制定的政策方向日趋科学合理,增加农业产出和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农业政策的两大主题,但对农业非经济品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非经济与经济品之间的联系缺乏必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三农"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完善"三农"财政法律制度日益迫切。在财政体制方面,应当完善"三农"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法律制度,健全财权划分法律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保障地方政府支持"三农"的财权和财力。同时,还应当完善"三农"财政投入管理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建立"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三农"财政投入宏观决策法律制度,建立职能分离、分工制约的"三农"财政投入管理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的持续外流导致了以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为代表的“新三农”问题的出现。部分对“新三农”问题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的学者认为未来农村将消逝、农业将衰落和农民将消失,对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学者则认为城镇化为“新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遇,未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将提速,农业将转型升级,新型职业农民也将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城镇化给我国“新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重构农村居民主体、农业生产主体和农民养老主体是事关当前“新三农”问题治理成败的关键性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在新世纪制定的一项基本公共政策,它大大强化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国家责任,它以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以扶农惠农强农、建设和谐新农村为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提高农民素质摆到了重要位置。"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当前,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