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世纪末叶所创办的两湖书院、自强学堂、湖北总师范等,为1913年建立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源头,而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又为1928年成立的国立武汉大学的直接源头,因此武汉大学校史前段追溯至19世纪末叶确证无误。自强学堂已开始具备近代高校性质,而方言学堂则为自强学堂变名,并于1913年重办,定名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2.
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的著名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在武昌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萌芽性质的学堂之一,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方言学堂停办。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和师资为基础,创办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师与北京高师、南京高师、广州高师等一起,成为当时最著名的  相似文献   

3.
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的著名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在武昌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萌芽性质的学堂之一,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方言学堂停办。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和师资为基础,创办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师与北京高师、南京高师、广州高师等一起,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四所国立高师。从自强学堂演变至武昌高师,一所近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揭开辛亥革命大幕的骨干力量,是两湖地区组织化、军事化的近代革命知识分子。武昌首义的胜利离不开这些接受过近代教育的知识青年,而在湖北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两湖书院又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清末张之洞筹办于武昌的两湖书院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更在西学东渐的风气下无形中成为了蕴育革命思潮,培养革命者的研学基地。该文分析了两湖书院及其延续两湖总师范学堂,如何引领了两湖人士创新图强的革新风气,成为了武昌首义前后的革命堡垒,对两湖书院是辛亥革命文化领域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武汉大学百年校史的研究和考证工作前后持续了近10年时间。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筹办校庆之时,根据海内外部分校友的建议,就开始组织专家对校史进行研究和考证,并将校史源头作为研究和考证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查阅大量档案和史料,初步弄清了武大的校史源头不是1913年创办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而是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但为慎重起见,仍定建校时间为70周年,故在校庆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校长报告中,对校史源头是这样讲述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13年11月2日建立,校址在武昌东厂口。再追溯远一些,武昌高师又是由张之洞、谭继洵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沿革而来。”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在优越的地理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对于新式教育人才迫切需求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湖北地区的新式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辛亥革命后,师范教育越发受到重视,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教育转型与新式教育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民国政府在改革学制的同时,在国内重点兴建了六所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新式教育人才。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凭借湖北地区良好的教育基础,锐意改革,成为当时国内高等师范教育的典范,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新式教育人才。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同其它学校一起,为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以及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宁乡驻省中学前身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陕西巡抚、宁乡人刘典倡建的宁乡试馆,位于今长沙市开福区望麓园。1901年,正就读武昌两湖书院且深受湖广总督张之洞赏识的宁乡籍学子周震麟回湘办学,把宁乡试馆改为宁乡驻省中学,附设速成师范科。1905年,28岁的徐特立考进宁乡驻省中学速成师范科学习,4个月后结业,与同学姜济寰、何雨农等创办梨江高等小学堂。1912年至1915年,徐特立受宁乡驻省中学聘请,在速成师范科任教,讲授国文讲授法。学校后来先后更名为宁乡甲种师范讲习所、宁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湖南省宁乡县初级师范学校、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等,2019年1月和长沙艺术实验学校合并,组建长沙幼儿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8.
武汉大学百年校史的研究和考证工作前后持续了近10年时间。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筹办校庆之时,根据海内外部分校友的建议,就开始组织专家对校史进行研究和考证,并将校史源头作为研究和考证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查阅大量档案和史料,初步弄清了武大的校史源头不是1913年创办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而是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但为慎重起见,仍定建校时间为70周年,故在校庆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校长报告中,对校史源头是这样讲述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13  相似文献   

9.
两湖书院是清末张之洞在武昌创建的变革中的书院.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给予两湖书院变革巨大的推动力,使其管理制度、教学方法、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两湖书院一直徘徊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不修时文却以功名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既有经史之学又有西学;教学方法传统与近代交融;利用商业资金办学等.这种新旧并存格局和新陈代谢的发展趋势,正体现清末学术思想、政治主张的变动和抉择.  相似文献   

10.
经考证,武汉大学的校史应从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算起。理由如下: 一、自强学堂是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 1.方言学堂是武汉大学的前身,此点从无异议。 (1)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后,学校每年编辑出版的《国立武汉大学一览》、《国立武汉大学概况》和历届毕业生纪念册中“沿革概要”或“校史概略”,均将方言学堂列为本校沿革之内。如第十六届毕业生纪念册“校史”栏中记述:“民国二年教育部即其处(指方言学堂)建立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图书多仍其旧,而规模少宏远矣。”  相似文献   

11.
经考证,武汉大学的校史应从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算起。理由如下: 一、自强学堂是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1.方言学堂是武汉大学的前身,此点从无异议。(1)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后,学校每年编辑出版的《国立武汉大学一览》、《国立武汉大学概况》和历届毕业生纪念册中“沿革概要”或“校史概略”,均将方言学堂列为本校沿革之内。如第十六届毕业生纪念册“校史”栏中记述:“民国二年教育部即其处(指方言学堂)建立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图书多仍其旧,而规模少宏远矣。”  相似文献   

12.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具有100多年办学历史的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其源头是1905年成立的南宁道师范学堂,1958年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而命名为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2003年1月,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组建成为初等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13.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谕令全国进行学制改革,建立学堂教育制度。甘肃各府厅州县设立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或两等小学堂;于省会设速成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初级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陆军学堂,农林学堂,矿物学堂等。清末学制改革,揭开了甘肃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序幕。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教学法学科,从清末兴办师范教育算起,历史还不到九十年.一九○三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设置教育学一科,其中包括各科教授法,这是分科教学法的雏形,语文教学法依赖着它的母体——教育学,也就有了自己的胚胎。辛亥革命以后,当时的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中师的国文  相似文献   

15.
在纪念党的诞生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回顾一下建党初期党在武汉大学(前身)的革命实践活动,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活动家为民族往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对于激励我们信心百倍地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枉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是很有意义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一九一三年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她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期间,武昌高师学生在当时英语部学习和工作的陈潭秋等人带领下,组织了宣传队,到武昌汉阳门、司门口、大东门等处讲演,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发动人民群众起来进行反帝、反  相似文献   

16.
清末国内的速成教育涉及师范、法政、军事以及学堂、外文、卫生、工艺、农桑、铁路、警务、监狱等多个方面。速成教育之所以得以开展,根本原因一是毕业于正规院校的师资缺口巨大,二是舆论导向也起了助推作用。速成师范在发展过程中,不时有批评的声音,症结在于速成学堂学时短促,速成过速,还有学生自身不良、私立速成学校为牟利不择手段等问题。民国时期,速成教育并未消失,不过其影响、地位式微,与清末相比可谓天壤有别。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源头,滥觞于南洋公学师范院,后有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师范馆。辛亥革命后,各省优级师范学堂先后改为高等师范学校。我国的高等师范学堂经历了从依附走向独立,从独立到合并的过程,且在纷纷纭纭的争论中逐渐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武汉数学沿革大约1890年,在武昌自强学堂,设置算术斋。1922年11月,武昌高师首设数学系。1923年至1928年,经高速后的武昌中山大学,在理科部设数学系。1928年,武昌中山大学改名国立武汉大学,数学系招收第一批学生。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1946年底迁返武昌珞珈山,这段时间该系主要老师有曾昭安、叶志、汤澡真、肖君绛,刘正经、吴大任、李国平、李  相似文献   

19.
两湖书院是清末张之洞在武昌创建的变革中的书院,本文对书院的创建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影响与地位的分析,探讨这个时期的书院在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中如何给予书院变革巨大的推动力,所具有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0.
1988年12月与次年4月,我曾先后赴南通、苏州两地,就王国维(1877—1927)于本世纪初,在我国最早的两所师范学堂(“通州师范学校”与“江苏师范学堂”)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一些访问调查。一则追蹑先贤遗踪,以此增进对王国维这位学术大师、近代教育家生平之了解;二则也为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创史,试作一番小小的回顾。兹将访查所得,记述如下。一 1903年,王国维在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一年。这是张謇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据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罗先生(按,罗振玉)是岁有粤东之行,会通州师范学校欲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