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东吴大学的注册文件这次我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并协助建立苏州大学北美校友会,初衷之一,就是想找到东吴大学在美国的注册文件。这是东吴大学校史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文乃史(W.B.Nance)是东吴大学第三任校长,后来又长期担任东吴大学的西顾问。文乃史曾写过《东吴大学》一书,他在《东吴大学》的序言中写道:“鉴于卫理宗各派于1939年联合以后,监理会(原南方教派)差会的档案已经丢失,作者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记忆。所幸本人曾在博习书院教了二年书,在中西书院又从教两年,余下在中国的时间都在东吴大学…  相似文献   

2.
旧中国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它的早期校史,在一些文章、专著与辞书里,均有涉及或介绍。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一书说:“七十年代传教士开设的学校有,监理会于一八七○年在苏州的存养书院”;又说:“一八八一年林乐知在上海开办的中西书院,后来形成了东吴大学”;还说:“苏州东吴大学,一九○一年建校,由苏州博习书院、上海中西书院、苏州中西书院等合并组成,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开办”。《辞海》三卷本上册说:“东吴大学,美国基督教会在旧中国办的大学。校址在苏州、上海两地。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美国监理公会设中西书院于上海,一八九七年又设中西书院于苏州。一九○一年合为东吴大学”。滕亚屏同志在《旧中国的教会大学》一文中说:“一八九七年,美国监理会设中西书院于苏州,一九○一年改为东吴大学”。那末,苏州东吴大学的建校经过如何?苏州存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最早开办的一些大学和一些后来发展为大学的学堂,都曾创办过自己的学报,如《东吴月报》、《北京大学月刊》、《复旦学报》、《北直农话报》、《约翰声》等。其中,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于1906年创办的《东吴月报》是中国创刊最早的大学学报。《东吴月报》创刊号《学桴》发刊词申明该刊为东吴大学堂所刊发之杂志,定为月刊,并确定了学术性宗旨。创刊时期的东吴大学学报自然不很成熟,但为后来的学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东吴大学的创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吴大学创办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晚清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美国监理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和创办教育事业,是东吴大学创建的历史条件。东吴大学的创办酝酿于1899年,决策于1900年5月,1900年冬制定校董会章程、建立校董会和选举校长,1901年3月正式开办,1901年6月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以1900年或1901年为东吴大学创办的时间各有所据,而以1901年3月为最妥。  相似文献   

5.
东吴大学法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26年,为中国现存最早培养法学高层次人才的大学.其开创的历史条件有:西学东渐、对高层次法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利的地理位置、出色的师资队伍、成熟的本科教育、重视的领导、完善的图书馆建设、一流的学术刊物等.它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扩大了东吴法学在近代及当代中国法学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毋庸置疑,学科意义上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从严复介绍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算起,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超过了百年。但是,1953年至1978年,中国社会学被迫取消和中断。从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至今,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目前,中国在300余所大学开设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等本科专业,授予社会学硕士学位的机构达100余所,授予社会学博士  相似文献   

7.
一、东吴法律英美法教育始源 东吴大学,公元1900年创立于苏州,距今届满百年.公元1915年另于上海创设东吴"中国比较法学院",成为我国首创且唯一传授比较英美法律之法学院,而有"北朝阳、南东吴"美誉,各据一方.代表我国传统法律教育南北两大系统;位于北方之朝阳大学法律系,以本国大陆法系之法律教育为主.位居南方之东吴大学法律系,除讲授本国法律教育,兼有英美法课程为主之比较法教学为特色.五十年代初,东吴大学旅台同学会为使东吴声誉能于台湾重启,于1954年7月间先行恢复"东吴法学院",发扬"东吴法律"之比较英美法教育.  相似文献   

8.
东吴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西制大学和现代高等学府之一,人才荟萃、群星璀璨,沉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等特色办学理念和传统,引领近代中国教育潮流.这些教育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吴献书等一批东吴英语名师的突出贡献,有赖于东吴英语名师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之所以能引入中国并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是因为我们终于认识到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能解决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科学,主要解决社会怎样发展的问题,发展要讲科学,不能违背科学搞发展.我们现在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属于社会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1986年12月6日,东吴大学校友总会在东吴旧址苏州大学成立。来自全国的近五百名东吴大学校友和来宾参加了成立大会,许多美国、香港和台湾以及大陆各地的校友拍来了贺电,寄来了贺信和贺礼。会后,举行了东吴大学校友总会的挂牌仪式。会牌由赵朴初校友书写。在成立大会上,原则通过了《东吴大学校友会总会章程》和校友总会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人选的名单。东吴大学创办于1901年,由原博习书院和中西书院合并而成,是国内历史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80年代,美国欧柏林大学开始向中国山西派出传教士,开启了欧柏林大学与山西之间的联系。本文以介绍曾任"欧柏林山西纪念协会"主席的爱尔斯文斯.卡尔逊的大作《欧柏林帮:基督教布道团在山西,1882-1900》为主,回顾了欧柏林大学与山西农业大学、云南大学的友好交往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苏州大学自2004年成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第一批试点高校以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内涵建设和合作精神,逐步创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苏大模式”,建立了“课程设计—教学—教学研究—教材建设”连续机制.文章对苏州大学的英语教材建设与教学评估手段改革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高校中,社会学属于“舶来”学科。我国社会学史著作中依据许仕廉和孙本文的论述,认为中国高校中最早开设社会学课程的是门·阿瑟(Mr.Arthur Moon)或孟教授(Arthur Monn),时间是1905年或1908年。但经详细考证,结论是:1905年,孟嘉德教士在圣约翰学院开设的社会学课程是近代中国高等学校最早的。  相似文献   

14.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的五大学院立足大西北,坚守使命、培育英才、延续国脉、创造奇迹,孕育了“公诚勤朴”的大学精神,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创办于1909年的中国矿业大学在经历其最初的发轫阶段后,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特别是与由西南联合大学分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有着整整8年的时空交汇。在此期间,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私立焦作工学院对战时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富有特色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在抗战期间高等学校内迁运动中、在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峥嵘岁月中,私立焦作工学院所经历的文化涵养和精神陶冶,与中国矿业大学的历史不可分割。中国矿业大学所特有的“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品格,是她从焦作路矿学堂到私立焦作工学院、中经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再到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直至新世纪的百年曲折坎坷历程中熔铸而成的。中国矿业大学在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工学院时期的那段历史不应该被忽略和遗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东吴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和教学实践,其独具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引领了当时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潮流;同时,东吴大学拥有当时高教界一流的教师,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16.
统一与自主:高考改革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高考制度在我国建立以来,有关高考存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从文化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视角来看,统一高考在我国存在都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统一高考还将作为我国高校招生的主要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师生的学术贡献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教会大学的社会学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沪江大学于1914年2月首创中国高校第一个社会学系。在其后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大力推行国际化教学,并通过沪东公社等基地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美籍教授葛学溥、韦爱伦,以及国内知名社会学者张春江、雷洁琼等中外社会学学者的先后带领下,努力打造自身在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的学科特色与学术地位。沪江社会学其特色与成就主要有:首创建系之功;践行教学、研究、服务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注重运用先进社会调查方法研究中国社会;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我国社会工作的先驱。  相似文献   

18.
崇信义塾是近代西方新教差会在中国创办的最早一批新式学校之一,同时也是民国时期著名基督教大学——之江大学的前身。该学校自1845年由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初创,至1867年迁杭,更名育英义塾,发展到后来的育英书院,乃至最后升格为之江大学。其办学形态经历了从小学程度、中学程度直至大学程度的进化转变,实可作为基督教教育在华嬗变发展的生动诠释。此外,崇信义塾办学的诸多方面,如招生、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日常运行、经费收支等,都在当时的差会学校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可以说,崇信义塾的办学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基督教教育史的发展脉络上,还是差会学校早期本土化进程中都具有典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博学书院、天津的新学书院和上海的麦伦书院即为其代表。这类教会中等教育学校既沿袭了马礼逊所创立的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基本模式,又继承了英国公学教育的某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革,以求适应中国国情。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以伦敦会'英华书院'为代表的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促进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