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城与城市新区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大学城的由来,阐明了大学城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动力,分析了大学城对城市新区发展,特别是对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作用。结合沈阳市浑南新区大学城的建设,探讨了大学城的规划思路和空间布局,对大学城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大学城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西方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一批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特殊区域相继而起,并逐步演绎为"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种典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城。其中,"自然发展型"大学城主要涵指"多校区大学"和"多元化大学"两种模式,"规划建设型"大学城主要涵括"大学科技园"和"现代大学城"两种类型;前者以英国剑桥大学城和美国加州大学城等而著名,后者以日本筑波大学城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城而闻世。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无锡市与苏州市的大学城为例对大学城商业区的商业与景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大学城商业区的景观设计要点,为大学城商业区的业态规划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大学城的发展阶段以及形成模式均有所不同,国外大学城往往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而国内则表现为在较短的时期内“主动构建”。由于国内大学城的发展特征,其发展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形态组合模式、区位优化模式、资源互动模式和现代管理组织模式,它们将构成一个体系,在此基础上把握大学城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城建设模式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城的兴起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多重意义。对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城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各自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大学城的发展规划问题,在发展观、投资体制、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新的浙江大学的成立为杭州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素质,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即杭州城市有可能发展成为中国的“大学城”。文章进而就成为“大学城”的条件和“大学城”对杭州城市发展的作用等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之基础入题,对广州大学城的"新城"、"庞大"、"共享"特征作了数据和实例分析;解构了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正在和即将经历的碰撞、认同、形成阶段;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种途径———传承源文化、融合异文化、构建新文化,以期探索一种既张扬个性、又融合发展,既兼顾传统、又尊崇创新的广州大学城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大学城建设的空间本质是城市空间与教育空间的有机融合。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城市空间和高等教育空间发展规律的有机结合为指导思想,促进科学规划;以文化建设为核心,增强文化特性;以学科交流合作为重点,促进资源的有效共享;以区校深度合作为基础,推进区域联动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城图书资源共享能够促进大学城高校实现多赢格局和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应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对大学城图书资源进行了量化分析,对大学城图书资源共享产生的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论述。通过系统分析大学城图书资源共享的主要制约因素、大学城图书资源共享模式的实现手段和运行程序,积极探索组建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共享模式,以期对提高大学城高校图书资源质量、学术服务能力和大学城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大学城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一大趋势。自中世纪大学萌芽以来,大学城逐渐演变成两种形态:“自然生成型”和“行政规划型”。大学城运行的逻辑在于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和集聚效应,大学城的发展契合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响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社会需求。我国大学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着力于社会参与、以人为本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