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构建身心和谐的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孜孜以求的命题。作为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的柏拉图,在其著作中,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公平正义、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和谐发展的理想之国。柏拉图的和谐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个人和谐、社会和谐。对柏拉图和谐思想的历史追问为我们充分理解柏拉图和谐思想的深刻内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和谐思想也对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老子与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思想有相同之处,他们都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特征,都把数与"和谐"的阐释联系在一起,也都为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二者的"和谐"思想也有许多不同点,可以反映出中西方哲学的不同特征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西方哲学历史上和谐思想的演变,指出和谐发展是客观世界表现出来的趋势和属性,它包括数学的和谐、物理的和谐、生物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和谐是客观自然存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和谐概念的新特点:在后现代哲学中,和谐的本质可以诉求于客观世界生存价值的多样性、生存价值趋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和谐动力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审视国内外新形势下,提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和谐动力观不仅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一脉相承,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历史依据、实践和现实思想溯源。2007年以来,国内理论界对和谐动力观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并显现出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和谐动力观是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这一理论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形成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系统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究必须以更加具有一般性和确定性的哲学和谐观与科学和谐理论作为其理论支撑。在西方哲学和科学传统中,各种和谐性理论所致力于探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和谐与秩序的关系问题,而这个问题只是在现代自组织科学理论中才得到了真正科学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还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香港问题的解决中去,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就香港问题而言,作为一个历史问题和国际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能让大陆、香港、英国"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和谐"构想。香港回归十年,保持了稳定和繁荣,"明珠"依然闪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在香港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还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而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研究、借鉴历史积淀下来的极为丰富的“和谐”思想,是这一课题的基础环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和谐思维。  相似文献   

8.
中西传统和谐思想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本质相同而又特色互补,这就使得适应全球化时代人类及其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须得超越中西和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吸收其思想精华与合理内核,实现其整合创新,重构科学形态的现代辩证和谐观思想体系,必然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和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本体性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身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也包括本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国和思想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体系。历史发展中,和思想有被错解与误读之处,有必要对之进行正义,明确"和"不否定矛盾的存在,不否定多元并存,"和"不是折中、调和主义,"和"不是滞止不前。和思想在历史上有过各种实践探索,在当今仍具有现实价值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期,婚姻关系中出现了婚姻伦理取向混乱、家庭暴力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以爱情为基础、强化婚姻关系中义务与责任等正确的婚姻道德观,这对于构建家庭伦理关系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时代特色。本文力争从国际国内两种视角分析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其中,解放思想是根本前提;改革创新是发展动力;科学发展是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本质属性,这几个方面相互关联、有机统一。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特色,实现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传承和理论创新的需要,是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根本要求,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应当在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效应。转换非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和脱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立场,是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前提和基础。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哲学和社会运动的关系是我们客观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思逻辑的关键,强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然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和谐理念.从文化形态看,中国传统的集团文化表现出重道德秩序的"人伦型和谐"理念,西方传统的经济文化则是重效率合理性的"知识型和谐"理念.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新型的集团经济文化形态,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多文化交融的"开放融合型和谐".  相似文献   

14.
方东美是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哲学研究的。他以形而上学为中心,直探中西哲学文化的核心。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智慧,即他所谓的"广大和谐之道";西方哲学则是一种以"矛盾对立"为特征的"二分法"思想,它始终不能脱离"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和格局。相对而言,中国哲学精神在根本上具有优越性,它适足以构成对西方哲学的挑战,也是解救其理论困难的唯一解药。方东美的比较哲学研究,已经深入到中西思想文化的核心,但他夸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优越性,其理论难免"东方中心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实现社会和谐是中西古今社会管理者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时代语境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哲学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构建和谐哲学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和谐、和合哲学既是辩证方法论,又是创新哲学体系,更是对21世纪人类文化战略的构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一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坚持了其思想体系的一贯精神特质,即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和谐"思想的源流并不为中国道德哲学所独有,西方道德哲学亦独立地产生了类似于中国的"和谐"文化思想。对肇始于古希腊、结束于近代的西方道德哲学中的"和谐"理念架构进行爬梳,从"和谐与自然"、"和谐与人心"、"和谐与社会"三个层面来澄明西方"和谐"理念的逻辑脉相,这对于正确理解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视野中的"和谐"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谈论"和谐"与"和谐社会"问题.但是,以西方哲学为视野,对西方哲学中的"和谐"定义、诉求、"和谐社会"的黄金规则以及架构之维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彰显,建立在"正义、差异、自由"原则基础上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追求同样存在于西方哲学文化之中,也必将给予我们重要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反映人类社会几千年来追求"和谐社会"的愿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其存在浓厚的封建色彩,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理论对于和谐社会有着独到论述,其中有对古代"和"思想的传承和对接,更多的则是本质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基于思想生成视野把握马克思哲学核心范畴的内涵演变,是呈现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必要环节。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传统西方哲学“逻辑在先”思维范式,进而真正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也是人们把握历史、人的本质、分工、市民社会、资本以及自由等其他马克思哲学重要范畴的前提,而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