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包括价值决定的国家、市场与劳动者三个维度,本质规定与历史形式两个层面。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国劳动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症结之所在。现阶段中国劳动收入分配不公正,既有劳动力价值形成与实现过程中的国家层面原因,也有市场和劳动者个人方面的因素。国家在实现分配公正方面应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理论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和意义,着重分析指出了马克思在进行揭露剩余价值剥削的“资本一般”理论分析时,假定劳动力按价值出卖是其理论研究出发点,而这与劳动力价值及工资的现实运动是并不一致的,对马克思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理论的研究,必须把握理论假定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分,才能正确认识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3.
坚持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构建和谐工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的确定不能违背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学说,劳动者的工资仍然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同时,劳动者的工资还将受地区、行业、职业、个人能力及相关素质的影响而显得不平衡.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是当今保障劳动者工资收入权益,构建和谐工资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工资本质的论述始终具有科学性和深刻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工资定义为"劳动力商品价值或价格的转换形式"没有任何不妥;"劳动不能成为商品"的结论也是正确的.张昆仑教授在"工资本质新论"中所论述的几个观点是对当前社会一种流行思潮的附和.这种思潮不过是对资本的一种谄媚,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歪曲.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品质构成现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理论主要侧重于其价值形成的客观条件 ,无法对劳动者报酬的差异程度及等量价值的劳动力创造出不等量的剩余价值给出合理的解释。以此为目的 ,本文提出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品质构成因素 ,并给予其现实研究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收入的二重分配,即市场分配与资本化分配,它是劳动力参与分配过程的两次分配,也是分配的两种形式。劳动力的市场分配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企业用人自主权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为前提,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而资本化分配是以劳动力资本为前提,是劳动力按劳动力资本比例参与企业的分配。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通过市场来实现。市场经济不仅与按劳分配有兼容性,而且为按劳分配的完善和科学实现提供了条件;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来取得个人收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商品的条件依然存在,劳动力通过市场进入生产过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劳动力的商品所有权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的辅助因素,现阶段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容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特色,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产权是产权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以及这种产权制度的形成后果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研究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的地位与历史使命,以及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已有劳动力价值理论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价值构成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实践都表现出种种矛盾和问题.承认生产劳动力的活劳动形成劳动力的新价值,就能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歇尔的“必需品”与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构成”极其相似。必需品理论讲述了必需品获得满足会维持效率;劳动力价值理论讲述了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如何少于实际劳动付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结合两个理论,在实际劳动所得,即劳动力的价值远远低于或未满足必需品的需求时,就会产生不经济,造成损失。本文从这两个理论出发,探讨了当前情况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不可忽视的劳动力价值低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最低工资理论是马克思工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最低工资理论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和完善等几个发展阶段。马克思对最低工资的内容,它与劳动力价值的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工人阶级经济斗争的意义都经历了一个从初步的认识到完整的科学认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以其所有者将劳动力和生产要素作为商品提供到市场上进行交换获得货币收益来进行和实现的,由价值规律客观调节的市场价格是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仍然是我们理解现实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们普遍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去阐释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但这种阐释方式存在诸多局限。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作为诗学理论,与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浪漫主义对差异性、非决定性以及一体化与个体化统一的有机整体原则的尊重,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成、本质结构和形态特征。"世界文学"本质上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价值理想,这种世界主义的价值理想与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内在地融合起来,构成我们所试图理解的马克思"世界文学"理论的本质内涵。浪漫主义的价值理想、有机整体原则以及独特的辩证法思想,是我们理解"世界文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重要特征.马克思尽管没有使用过全球化这一概念,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已经包含了对全球化的前瞻性认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之为的"全球化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科学体系.坚持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我们认识和把握全球化,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经济学观点总是把劳动力商品看作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马克思指出的劳动力商品的两个必备条件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工资仍然是劳动力价值.因此,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劳动力是商品,但并不因此否认劳动者的主人翁位.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笔者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出发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包括五个部分 :1.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相关概念 ;2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基本假设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研究提供了政治经济学基础 ;4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研究提供了数量经济学基础 ;5 .劳动力资本产权理论为研究提供了产权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资本主义起源理论指出,资本诞生是资本主义的逻辑起点,而资本诞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劳动力变成商品,及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生,或者叫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二是有待"孵化"成资本的货币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量。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形成的"地主经济"导致中国不具有产生劳动力商品的条件。这是韦伯中国问题的马克思解。这个马克思解,不但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难题,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说明,中国现在仍然不具备产生完全意义的"劳动力商品"条件,这是导致中国进入"新常态",走入"新时代"的重要原因。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振兴中国乡村经济的道路,只能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前提下,进行农村就地工业化和城镇化,因地制宜地实行各种形式的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联系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阐述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原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生产过程;劳动力商品化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前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从而人口的相对过剩,这不仅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规律,而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劳动力过剩客观上自发地调节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现实指导意义,它是认识我国目前形势下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孪生兄弟》一文,将马克思的劳动力概念理解为是“自然人”的劳动力,认为劳动力应是“自然人和工具”构成的“经济人”的劳动力。人和工具共创价值。价值共创决定价值共分。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创造价值时所说的人是社会性的人,而不是自然人,价值是社会劳动创造的,不是工具和人共同创造的;个人收入分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的,而不是价值创造决定的。所以《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孪生兄弟》一文,曲解了马克思的劳动力概念,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也混淆了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的观点也是和马克思的分配理论相悖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体现出难度大、成本高、进展慢、收入低等特点.如何根据西部地区资源禀赋、文化特征、劳动力素质等特点,寻求能够有效解决其"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劳动力转移模式,是当前我国劳动力转移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就国外对人口迁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解释,以及国内学者围绕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决策因素、特征、影响、民族特殊性等问题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对其基本观点、理论意义以及缺陷进行了综述及分析,总结了现有文献对研究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问题值得借鉴之处,并对未来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