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司马迁以来,人们就认为西汉初年的“与民休息”政治是“黄老之学”指导下的产物,后来索性就称之为“黄老之治”。那么,黄老之学又产生于何时呢?一般的看法是战国前期,或者更早些。这种看法的根据其实就是《史记·申不害传》中的两句话:“申子之学,本于黄老”。申不害在公元前351年为韩相,依此说,黄老之学最晚在战国前期即已形成了。《孟荀列传》又谈到齐稷下学者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据此,则黄老之学至齐威、宣时期已赫然成为门户众多的学派了。  相似文献   

2.
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颇为流行的学术思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屡屡被提到。然而黄老之学的根本性质如何、它与道家的关系怎样、它在西汉初年为何能够成为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对黄老之学应作何评价等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答案。本文不揣简陋,对上述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3.
贾谊继承了荀子之学,又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而荀子之学与黄老之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和荀子一样,贾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运用黄老道家的治学方法,广泛地吸收百家之学,融会贯通。贾谊的很多学术特点既是对荀子之学的继承,同时也可归属于黄老之学的范围。贾谊的儒家思想因素往往被他纳入自己的黄老学系统,因此,他不能成为所谓"醇儒",同时,人们研究他的黄老之学也无法忽视其儒学中心和基础,这种思想类型和学术风格是从荀子那里继承下来的。贾谊的荀学师承使他的原本具有黄老学成分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向黄老之学靠拢,最终成为以进一步黄老化的荀学为主体的新型儒学。  相似文献   

4.
黄老之学与《汉志》小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在"诸子略"著录小说家十五家,小说家既被列入诸子之一家,必有其共同的学术思想倾向。本文认为,《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的关系:其一,在已被证明《汉志》小说家作品的主要部分是方士小说的基础上,从方士的思想倾向和活动方式入手,揭示《汉志》小说与黄老之学的联系;其二从《汉志》小说有关佚文资料的考订分析入手,证明《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从原始道家到黄老之学的逻辑发展丁原明从战国到秦汉间的数百年时间里,黄老之学(或曰黄老道家)曾以其独特的风骚而领略于当时的学术园地。黄老之学作为从老庄道家分化出来的新的道家支派,它在战国有两个形成中心,即一是楚国,一是齐国。前者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相似文献   

6.
汉代黄老之学到老庄之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索了西汉初年崇尚黄老之学的社会原因以及其“因循”与“无为”的具体内容,指出将黄老之学作为政治观念转移到老庄之学作为人生观念的变化过程,强调了东汉时期“独行”与“逸民”的风气对魏晋崇尚老庄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老最初出现于汉代,黄老之学亦形成于汉代。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一次使用了黄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第一次使用了道家,但这些都是汉朝的学术称谓,并非指先秦已有了“黄老”或“黄老之学”,先秦既无“黄老”,亦无“道家”。因此,主张先秦已有黄老或黄老之学,或者认为先秦黄老乃道家的观点,是不够准确的。所谓先秦黄老,实际仍是老庄哲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外化。  相似文献   

8.
<正> 战国末年,《黄帝四经》和《文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假托黄帝之名,开拓了黄老之学即新道家学派的先河。新道家之盛行,是在秦汉之际,尤其在西汉前期。东汉以后,它逐步脱离社会现实,清谈养生之道,并开始把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结合起来,蜕化成为具有宗教性质的道教。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存在"学不致用"的尴尬局面,应根据翻译教学的实践性特征在翻译教学中运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三用"原则,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其可行性已被教学实践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黄老之学的开山之作《黄帝四经》,立足道家,上承老庄,兼容儒、法等他家之长,在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生存之道同时,揭示了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德育规律。指出德育具有定名守分、明德王天下的价值功能,并以执道为基,围绕顺道自然的圣人理想和信朴慈俭的道德准则,提出了因性而施、刑德相养的育化方略和虚静无为、知守立行的内化路径,构建了具有黄老之学特色的德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张允熠认为,《淮南子》处于西汉意识形态由"黄老之学"转向"独尊儒术"的过渡阶段,故其思想主旨是调和儒道.  相似文献   

12.
经由先秦时期对礼的探讨和理论阐发,至西汉之世,随着统治者由对"无为而治"黄老之术的偏爱转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学取向,以及与此时势相应思想界由黄老之学向儒家经典转向的张扬,礼学思想因社会转型的需要,在政治和思想交互作用取向下应运而兴.在此思潮之下,三礼之学规模粗具,各有传人,各具致思,且颇与政治、世运相起伏.虽其未能大行于世,然已俨然参与到寻求社会治乱之列.尤可注意者,司马迁、班固对礼学演进所作的梳理和总结,开启了礼学学术史的门径,且成为此后历代所遵循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13.
王张江姚“四人帮”,曾指使其御用文人,连续抛出《论西汉初期的政治与黄老之学》、《黄老之学与汉初巩固政权的斗争》、《法家路线和黄老思想》等大毒草,大肆吹捧黄老“无为而治”的进步性。这种学说有什么进步性?“四人帮”为什么这样起劲地鼓吹它?现在应该还以历史本来面目。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作为“用世之学”(魏源《论老子》)曾经“效用于汉”(《章太炎文钞·儒道》),这是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所决定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繁刑严诛、吏治刻深”的秦王朝。“汉承秦制”。随之而起的汉王朝,就是在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王朝“赋敛愈重,戎徭无已”,激化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二世受之,因而不改”,导致灭亡。这使  相似文献   

14.
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黄帝四经》,在黄老之学大为盛行的汉代初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成为当时的核心理论。《黄帝四经》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顺着老子的思维路径,对老子的道论作了系统的发挥和论述,从而使老予的道范畴得以进一步深化,同时多少克服了老子道论的某些不足,也给以后道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黄帝四经》将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互相结合,强调刑德的重要意义,受到汉初当政者的高度重视,开启了后来儒、道并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奠基之作。其以道为基础,“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对其前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整合凝炼,形成“道—阴阳—文武—刑德”的治道。《黄帝四经》“隆礼重法”的治道精神彰显了理性的精神和制衡的气度,为黄老之学“隆礼重法”的治道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对周齐、汉齐、汉初、唐初、明初等时代之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于当下中国科学发展和依法治国之治道实践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董仲舒在汉武帝建立新儒学的强烈愿望驱使下,重建儒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作者认为,董仲舒自《天人三策》提出的“纯任儒教”治国,到《春秋繁露》中的“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宇宙图式,以及“无为而治”、“生杀兼备”、“阳尊阴卑”的政治理论,标志着全面吸收“黄老之学”和建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完成,并最终使新儒学代替“黄老之学”,取得了政治、学术上的“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17.
试论汉初道家思想的宗教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初形成的“黄老之学”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后与盛行于民间的神仙方术思想融合,演变为黄老道。在东汉后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终转变为道教。汉帛画及古代丧葬文化和道教养生学,正是黄老学对道教形成的影响的外化。  相似文献   

18.
论黄老思想与刘邦的治国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黄老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它在西汉初年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刘邦作为汉代的第一任皇帝,也是汉代黄老之学的首推者。黄老思想在其治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地运用,并对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道家在战国中期两极分化原因辨析粟勇战国中期道家营垒中庄周之学与稷下黄老之学的两极分化,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两家的共同理论源头即老子的《道德经》那里便隐含着分化的内在因素,它们各自所处的现实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更起了决定作用,兹分迷于下:一老子哲学的模糊...  相似文献   

20.
将"道法"思想置于国家法度建设的理论框架下,认为:黄老之学"道生法"以哲学逻辑生成的方式援法入道,通过道兼礼、法确定形名法度,并主张"道在法上"无为的法治.道法思想对汉代社会王霸杂之的治理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