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从文艺美学的现代发生还是从文艺美学的存在来看,都可以将文艺美学看成是中国美学的现代性事件。一方面,伴随着现代性遭遇中国,文艺美学由潜学科转变为显学科;另一方面,文艺美学的存在也是一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事件。认识并回答文艺美学的现代性问题是关乎文艺美学存在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研究现状出发,通过对众多理论学人对文艺美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分析,来展现文艺美学研究在当代中国的三种不同研究形态,着重点出了文艺美学学科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善性与工具理性交融的"绿色教育"背景下,进一步梳理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明确其学科定位,深入探讨文艺美学教学改革创新之法,科学预测文艺美学教学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艺美学教学应扣住素质教育,并以实践为主线强化鉴赏方法论;中国文艺美学教学的发展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文艺美学问题引起了文坛上的重视,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文章。这些理论观点,涉及到文艺美学体系和重要理论范畴。应当承认,文艺美学的理论探讨,是美学领域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文艺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审美性质和规律。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学艺术的审美规律,包括文艺的审美本性、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文艺的审美价值与审美功能,文艺创造与接受过程的审美活动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这个问题上,既提出了若干基本的理论原则,又作过相当深刻  相似文献   

5.
与时俱进的文艺美学探索--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胡经之先生一直致力于“文艺美学”的建设,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包括在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理论问题、研究方法、理论构架和范畴体系等方面的探索始终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呼应着历史的需要而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文艺美学的前沿,引领着这一学科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艺美学是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新学科,在学科的交叉性质、学科的知识谱系定位、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学科的未来前景等方面出现了诸多争论,引发了学科更深层次的问题。本文通过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学术史的梳理,分析和把握文艺美学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终点,力求站在当代美学发展的前沿,注意吸收相关学科和新兴科技研究新成果,在价值论上将艺术审美同人的审美生成联系起来。认为:文艺美学的学术定位并不是缺乏理论体系,而是缺乏运用文艺美学这一学术视角来透视和剖析当代中国的文艺现状中的种种问题,在新世纪的学术话语中,文艺美学应承担的一系列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使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文艺美学在新时期美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川大中文系王世德教授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之一,在这领域辛勤耕耘了三十余载,为该学科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美学辞典》,并有专著《审美学》、《文艺美学论集》、《美学新趋势》以及其它文艺美学方面的论文四百多篇。本文就笔者对王世德教授文艺美学思想的理解,进行一番梳理勾稽,并加以粗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具有原创性的新兴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文艺美学学科已呈现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科理论范式,而其中大多数都是文艺美学现代性转换的产物。随着后现代语境的来临,曾繁仁先生主编的《文艺美学教程》体现出一种全新的学科探索。以《文艺美学教程》一书为依据,兼及编者的其他论著,从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学术特色等方面阐述本教材所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并凸显其理论谱系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虽然陈寅恪本人无意建构其文艺美学观,但他长期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文学、历史、哲学等现代学科的混合形态,在其为数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中时有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的深刻领悟和独到见解。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整体上有这几个主要方面:内涵丰富的"自由之思想"说与创作的"天才"论构成了其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真性情"与"意境"论是对文艺文本审美特性的把握;而"了解之同情"更是其文艺美学之接受主体最应该关注的特点。陈寅恪的文艺美学思想的若干观点既有对传统文艺美学的借鉴又浸透着其浓厚的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10.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具有原创性的新兴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文艺美学学科已呈现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科理论范式,而其中大多数都是文艺美学现代性转换的产物。随着后现代语境的来临,曾繁仁先生主编的《文艺美学教程》体现出一种全新的学科探索。以《文艺美学教程》一书为依据,兼及编者的其他论著,从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学术特色等方面阐述本教材所体现的文艺美学思想,并凸显其理论谱系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